6苦逼的李紈和賈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卻說,潘金蓮等幾人從王夫人房裡出來,便聽從王夫人的指示往李紈處去。
李家雖然不如賈家當初顯貴,但也是金陵名宦之家。這一點,從李紈的父親李守中擔任國子監最高負責人祭酒這麼一個極清貴的職位便可以看出來了。
要知道,本朝自開國以來,就奉行開科取士。
不管你到底有多麼厲害,要想步入仕途,除了家裡祖父、父親於國有功,有爵位或者是品級較高,能得到恩蔭進入仕途,那些沒有這樣便利條件的萬千士子便只能通過科舉試考這獨木橋,才能取得進入仕途的資格。
勳貴和高級官員所佔的比例並不高,因此,能夠得到恩蔭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即便是同朝為官,也會被那些通過科舉的人認為沒有真才實學,為人看低。事實上,本朝絕大多數的文官都是通過科舉試考才得到了當官的機會。
而要參加科舉並且要順利通過科舉試考,就要有充足的對科舉的瞭解,一位年輕的士子如何能夠深入瞭解科舉呢?除了自己發奮苦讀,心鑽研之外,最為簡便的一個途徑自然就是有一位對科舉深入瞭解的老師,將他對科舉的瞭解教授給自己。
這個時代,自然也是有很多書院的,也不乏一些名師,然而,所有的書院的師資力量顯然都比不過最高學府國子監。因為國子監,那就是全國名師雲集的地方啊,一般人是進不了國子監讀書的,想要成為國子監的老師,那就更不容易了,要當最高負責人那是難上加難。
基本上,能擔任這一職位,就意味著你的學識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可以這樣說,當上了國子監祭酒就代表著,你的學識是同時代的文人們中間最好的。
國子監祭酒品級說不上太高,然而對於一個純讀書人來說,這是多麼大的榮譽啊。
更何況,國子監的學生們考中科舉的比例相當高,而這些通過科舉的人,基本都做了官。擔任國子監祭酒,就相當於是這些官員的老師啊,這樣龐大而難得的關係網,是多少官員夢寐以求的。
本朝立國已近百年之久,雖說邊境與那些屬國還有些小摩擦,可基本上也稱得上是四海昇平了。任憑你機智百出,在外部環境不配合的情況下,想取得像老榮國公和寧國公那樣的軍功,是基本沒希望了。
事實上,勳貴的爵位雖然還能傳承,可畢竟只有嫡長子才能獲得,想要維持家族的榮耀,繼續過著富貴的生活,不被權貴階層給拋棄,貴族家庭的其他子孫就只能通過科舉進階了。
作為榮國公的嫡次子,賈政自己在讀書上沒有任何天分,苦讀數年,一事無成,能入仕途,還全憑著皇家的恩典。而來自皇家的恩典是最不可靠的,況且,時間久了,老榮國公的那點功勞,帝王也未必還會記得。
自己不行,賈政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到了賈珠的身上。還好,賈珠沒有讓他失望。賈珠天資聰穎,對讀書有著相當高的悟,十四歲便進了學,可以說是前途無量,當時把賈政動地幾乎都要哭了。
這麼一個優秀的兒子,身為父親的賈政自然是沒有任何道理不為他打算一二的。
這世上還有什麼人會不遺餘力地幫助一個外姓人呢?最方便的莫過於成為要求助的對象的女婿了。一個人也許會有許多學生,但嫡出女兒的夫婿是真正的自家人,總是會優先得到幫扶的。
剛好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有一個嫡出女兒,年齡和賈珠一樣大。李守中為人古板方正,深得士林擁戴,他的夫人也是莊重仁善,教養出來的女兒想必也是賢良淑德、溫良恭謹,賈政便為賈珠向李守中求娶李紈。僅就這一點來說,賈政此人還是很有眼光的。
賈家是國公之後,雖然賈政不是嫡長子,但賈珠的天分卻是人所共知的,李守中也很看好賈珠的前程。
對方的家庭和對方本人都沒有問題,估計女兒也尋不到更好的親事了,李守中便欣然應允了這樁親事。
兩家便定了婚約,沒兩年,李紈便嫁了過來。李紈自幼在家裡受的就是以夫為天的教育,因此,確實是極為賢淑,處處以賈珠為先,對賈珠的幾個通房丫頭也很好,讓人挑不出一絲病來。
李紈這般賢良,賈珠又是個有良心的,夫兩個倒是好得跟裡調油似的。成婚之後沒幾個月,李紈便診出了喜脈,十個月後便生下了一個兒子,賈政為其取名賈蘭。
眼看著賈珠娶生子,有了後人,即將功成名就了。誰知,賈珠太過重視試考,壓力太大,看書太過辛苦,就此一病不起,李紈照顧丈夫那是衣不解帶、食不下咽、夜不成眠。
賈母和王夫人一個心疼孫子、一個心疼兒子,四處燒香拜佛,不知許了多少願,捐了多少香油錢,做了多少場佛事,花了多少銀子,尋了多少名醫,也沒能挽救賈珠的命運,沒過多久,賈珠就一命嗚呼了。
李紈照顧丈夫本就傷了身子,現下,丈夫還是死了,她青年喪夫,而且丈夫和自己情還很好,神上遭受了極大的打擊。只是顧念著年幼的兒子賈蘭,這才了過來。
李紈原本是會管家的,只是現在丈夫死了,兒子幼小,再說哪裡有寡婦管家、出外際應酬的道理?便不再管家理事。
賈珠是有幾個通房丫頭的,她是個厚道人,原本想著她們若是肯替賈珠守節,她自然也是不會虧待她們的,自己也好有個伴兒說說話。誰知這幾個通房丫頭,一見男主子死了,倒紛紛向她求情,放她們出去另外嫁人。她原先有些難以接受,再仔細一想,也是,她是賈珠的正,又出自書香門第,她為賈珠守節是她自願的,可這幾個通房丫頭卻是沒名沒分的,且也無一男半女的,便是陪著守節,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倒不如趁著年輕,容還好,趕緊找個男人嫁了,也好有個終身的依靠。因此,她便也不曾為難這幾個丫頭,還將她們的賣身契都給她們了,放了她們的自由之身。王夫人卻不這樣想,她覺得那些丫頭都是賈珠的房裡人,賈珠死了,她們就都應該給賈珠守寡才是,也省得賈珠身後竟沒有個服侍的人。對她放了丫頭的行為,頗為惱怒,只是不便明說。
再加上,王夫人從前就不喜歡她,王夫人是勳貴出身,她卻是書香門第的女兒。王夫人滿心想著給賈珠找個自己孃家的侄女為,好帶來大筆的陪嫁給賈珠花用,卻沒能拗過賈政的意思。這媳婦娶得不和心意,又見李紈的陪送非常一般,又總是覺得是她和賈珠情太好了,明知賈珠要準備試考,還和賈珠呆在一起,又不知道照顧賈珠的身體,這才讓賈珠生了病,病了伺候的也不周到,才讓還不到二十歲的賈珠命喪黃泉。因此,看她是怎麼看都不順眼,總是要挑她的理、拿她的錯。幸而王夫人總還要帶著她那慈悲人的面具,不好做得太過,她又處處忍讓,受了氣也不聲言,倒是沒鬧出什麼事端來。
王夫人不喜歡她,人家是愛屋及烏,她倒是恨屋及烏,連帶著對賈蘭也不大喜歡。賈珠在世的時候還好些,自從賈珠死了之後,對賈蘭便視若無睹,一心只想著自己的賈寶玉是銜玉而生,必然是有大造化的,將來肯定能給自己掙來誥命噹噹。畢竟,賈蘭還不知道能不能養大,便是能養大,誰也不知道他肯不肯上進,便是他肯上進,他掙來的誥命也是先給李紈的。那心便直撲到賈寶玉身上去了,加上她還要管家,和邢夫人、賈母爭鬥,還得防著王熙鳳將她架空,自然就更加顧不上李紈母子了。
碰上這樣的婆婆,她還能如何呢?
後來,她的父親李守中又死了,母親也沒了,沒了孃家的支撐,她整個人便更是心如死灰,只指望著自己的兒子罷了。
好在賈蘭倒是繼承了他老子賈珠的那份讀書上的天分,聰明伶俐、乖巧可人,十分聽話,倒是讓她有了指望,後半輩子也就是依靠兒子了。
這麼想著,她是越發不願意攙和賈家的事情了,只是一味躲著,倒也清淨,閒暇之時,便讀書、做針線為樂,倒也能夠打發著漫長的時光。
潘金蓮等人到李紈處的時候,李紈正帶著幾個丫鬟在給賈蘭縫製衣裳。見幾人來了,忙叫丫鬟將針線都收了,又讓幾人坐了,上了茶水點心。又叫丫鬟把賈蘭叫出來給幾個人請安。
賈蘭此時還是個白的小男孩,生得紅齒白,可愛非常,過來便給幾人行禮請安,一舉一動,有板有眼,絲毫不差。行了禮,便退到李紈身邊站著。
潘金蓮幾人笑道:“哎呦呦,我們蘭哥兒來了,真是個好孩子。”李紈便摸了摸賈蘭的頭,問道:“今兒的功課做完了沒有?”賈蘭搖了搖頭,道:“還沒有。”李紈便說:“你既然已經給叔叔和姑姑們請了安,就回去做功課去吧。記著,做完了功課,才能出去玩。”賈蘭乖巧地回到:“我知道了,母親。我這就去了。”說著,又給幾人行禮,說:“蘭兒回去做功課去了,叔叔和姑姑們寬坐。”幾人便應了,目送賈蘭走了。
李紈笑道:“我是個閒人,沒什麼事情。便琢磨著這些吃的,喝的。這點心還是我親手做的。你們嚐嚐。”賈惜自幼便沒了母親,倒是和李紈較為親近,聞言連忙撿了一枚點心吃了,就說:“到底是大嫂子的手藝好。”李紈笑道:“你這丫頭慣會哄人的,上回還聽你說鳳丫頭那裡的點心好呢。”賈惜辯解著:“我就是覺得好吃嗎。”潘金蓮笑了:“好吃,你就多吃幾塊,你再不吃,我看寶兄弟可要吃光了。”賈惜回頭一看,可不是,賈寶玉手裡拿了一塊,正大口大口地吃呢,她連忙閉了嘴,專心對付手裡的點心。
李紈見林黛玉只略微咬了幾口,便將點心放下了,便問:“可是不和妹妹的口味?”林黛玉搖搖頭:“並非如此,而是我自幼身體不好,吃多了點心便不大消化。這點心倒是很好吃的,只是我不敢多吃。”李紈道:“那妹妹就喝些茶水吧。”林黛玉便依言喝了些熱熱的茶水。
李紈問林黛玉:“從前聽聞姑媽給妹妹請過先生,妹妹素讀寫什麼書?”林黛玉道:“不過是些《女戒》、《女訓》罷了,些微認識幾個字。”李紈笑道:“妹妹過謙了,昔姑媽的才名也是譽滿京城的,妹妹自然也是才德出眾的。”一時又問:“妹妹平時做些什麼娛樂?”林黛玉答道:“不過是做幾針針線罷了。”賈探話說:“說起針線,咱們府裡這麼些人,竟沒一個比得上大嫂子的,大嫂子得空也教教我們。”李紈說:“我那一點針線功夫,哪裡好了?不過是你們幾個年紀小,做得少些罷了。”潘金蓮說:“大嫂子適才還說林妹妹自謙,大嫂子這可不是愈發自謙了。看看你給蘭哥兒做的衣衫,這陣腳細密的,嘖嘖。再看看你用的帕子上頭的花樣,我們哪裡見過這樣好的針線來?”是人就沒有不喜歡聽好聽話的,饒是李紈人如枯木,聽得幾個小姑子這般誇獎自己,也難免心中高興,臉上的笑容也真誠許多。
潘金蓮繼續拍李紈的馬:“大嫂子不光是針線做的好。教養孩子更是好,看看蘭哥兒,今年才多大的人啊,懂事知禮,好學上進,倒不是我們偏心自己的侄兒,這孩子,可真真是難得。”正如每一個母親都望子成龍一般,你誇獎她的孩子比誇獎她自己還讓她到高興,李紈臉上的笑容更明顯、更真誠了,不過,依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李紈還是謙虛道:“妹妹過譽了,蘭兒這孩子哪有這麼好?我只盼望著他平安長大,早娶生子罷了,也算對得起你們珠大哥哥,也不枉老太太和太太疼愛我們母子了。”提起賈珠,幾人不免唏噓一番。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