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多少古橋風雨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屯溪,是一個凝聚了厚重歷史與文化的皖南古城。而屯溪老大橋,穿越近500年的歲月,它濃縮的故事、它今天的處境,或許能代表安徽許多古橋。

歷經500年的老大橋我國江河眾多,橋樑也眾多,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古橋,有些在現代化進程的洪中消失了,有些還在發揮重要的通作用。

屯溪老大橋就是一座跨越了近500年的古橋,為屯溪市區通往機場、西郊和婺源的重要通道。

十幾年前,我在屯溪讀書。一晃時間逝了十六七年,許多記憶漸模糊,甚至是幻影。老大橋卻一直橫跨在我記憶的河裡。

那時候,每逢週末,我們走過破敗的戴震路,穿過老大橋就是屯溪老街。在老街我駐足最多的是古玩字畫店,可惜窮學生買不起,但那種墨香濃郁的氛圍給過我影響和薰陶。

當時學校選聘校報編輯,我與高文、葛軍都選上了。每到出報的子,我們騎著自行車去印刷廠,然後在黃昏踩著自行車,叮鈴鈴回校。經過屯溪老大橋,我總要停下來,望著宛轉的溪,自然地起郁達夫那“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似揚州”的詩句。

皖南山水美,率水與橫江從山谷而來,在屯溪匯合為新安江,江面開闊,碧水悠悠東去,到了浙江便被稱為錢塘江。屯溪老大橋處在三江匯口。它一頭連著屯溪老街,一頭連著黎陽古鎮。橋的盡頭有一家報亭,經過時我總要停下來買份《黃山報》,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發表。有時候,我們三人的文章在同一個版面見報,那是頗為情滿懷的。現在,他們倆一個在高校從事管理,一個是地方電視臺負責人,我還在執著於文字。人生猶如河,短暫的匯後又有各自的向。

屯浦歸帆詩意濃我一直覺得,那些橫跨河的古橋本身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支動人的樂曲。在田野、在山間、在都市,橋都是那麼和諧地連接所有的景觀,組成美妙的山水畫卷。

屯溪老大橋說不上雕細刻,但雄偉、古樸。三條河,如同三位清婉的女子,依偎著古老的屯溪,輕鄉音小調,似天籟之聲,讓人如痴如醉。尤其是清晨,霧靄氤氳,屯溪老大橋,連同河兩岸的依依垂柳,在晨霧中隱現,別有風情。

十幾年前的屯溪沒有現在繁華,走一走,一上午也就走得差不多了。在我的覺裡,那時的老大橋處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最為新鮮的是經常有騾馬穿行,最為美好的是夏天的夜晚,一片蛙聲如。我喜愛在老大橋上,著江風聽蛙聲,這情景曾經給我少年情懷以無限詩意,我寫過詩句:“去年今歲/是不是同一個夜晚/我們站在屯溪老大橋上/與那隻青蛙做單純的對話/她靜默無語/橋下的水在她明淨的眸子裡淌”當然,具有詩意的老大橋給人的詩情是不一樣的。清查錫恆有《屯浦歸帆》雲:“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楊夾岸泊歸舟。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閒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臺好,一片波澄萬頃秋。”詩句描繪了秋天老大橋閒淡的景緻。

凝聚數代人心血的古橋古橋是詩,也是故事。

屯溪老大橋始建於明嘉靖15年(1563年),為六墩七孔石拱橋,長133米,兩端引橋各15米,寬6米,高10米,是我省現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橋墩是等三角形,上水頭的分水頭石尖翹起,宛如船頭,擊水

它又有怎樣的故事?像古徽州許多古橋一樣,它也凝聚了鉅商豪賈的鄉梓情懷。老大橋原名鎮海橋,相傳最初是隆財主戴時亮為嫁女兒獨資建造。清康熙初年被水沖毀,程于謙捐資670萬貫,費時兩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毀、程子謙下定決心修建,再次獨資復建,橋還沒有建成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程嶽,時任廣西清吏司、員外郎,為繼承父志,終於把橋建成。鎮海橋邊舊有“屯浦”之稱,是垂楊夾岸、幾處樓臺的繁華水口。

古橋怎樣保護?

古代是獨輪車,因而橋的兩頭是臺階,只留有獨輪車行進的平坡。後來,通發展,臺階被敲掉任車輛穿行。再後來,車輛增多,老大橋經常上演“堵車大片”為了保護古橋,車輛現在疏導從新大橋通行。

可是,總有人為了便捷,將古橋東西的石墩移開穿行。保護的呼籲也越來越強烈,已經是區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但是,古橋的保護之路該怎麼走,這是值得思考的。據古橋專家羅英先生估計,中國“有名有姓”的古橋約四百餘萬座,雖然聽起來是一個很大數目,但像屯溪老大橋這樣歷經四五百年風雨,跨度超過一百多米的古橋並不多。在安徽,與之相當的恐怕也只有徽州紫陽橋、太平橋了。而這些橋,同樣面臨著保護問題。

我特意查找排在前百名的中國古橋,發現多在江浙,安徽的古橋則多在皖南。安徽到底有多少古橋,諮詢過幾位專家,答案不一,但對古橋保護的憂思都很大。王開玉教授就表示,古樹、古橋、古村落,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熱愛、保護。

古橋,是民族和諧神和統一傳統的象徵,有著豐富的藝術美學和文化內涵。歷經千百年的老橋,從歷史深處而來,歷史的風曾經吹過,我們的先人曾經走過,它們不僅是橫跨河的橋樑,更是我們神上的紐帶。然而,多少古橋煙雨中?多少古橋亟待搶救!比如,專家和媒體多次呼籲的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祁門的安橋,它是古徽州通向安慶的主要通道,修繕迫在眉睫。

屯溪老大橋列入了文保單位,這還是比較幸運的。大量古橋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長期處於失保狀態。一方面,由於自然災害和年代久遠,導致古橋的自然消亡;另一方面,眾多人為因素造成了古橋損壞或消亡。這些年,在新農村建設的歷程中,出現了侵佔耕地,伐古樹、拆古橋的現象。建章立規,科學保護古橋是擺在我們面前必做的課題。

全國政協委員茅玉麟曾經兩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建議以中國古橋系列的名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通過古橋申遺,推動古橋保護工作深入開展,這應該是一項很好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