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蒼潤典雅高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很早的時候,我就從書畫家童乃壽、葛俊生、周彬等人口中知道了畫家周友林,他們敬重而親切地稱呼他周局長。
當我走近這位局長畫家,的確為他為人的豁達、思想的深刻、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取得的成就而折服。
周友林與安徽的情緣是非常深厚的。他的祖輩從安徽碭山遷到河南,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友林出生在河南鹿邑,剪紙、門神、年畫,這些傳統的中原文化深深染了他,在他幼年的心裡撒下了藝術的種子。後來,長期在安徽工作、生活,是安徽這塊沃土上成長起來的著名畫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軍是許多熱血青年的嚮往。1969年,滿懷抱負的周友林在時代的呼喚中攜筆從戎,開啟了他人生中20年的軍旅生涯,也開啟了他正式的藝術歷程。他在部隊擔任機要參謀,因工作需要,練就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他還擔任過軍區司令部的辦公室秘書,那時的部隊首長多是接受傳統教育過來的,對書畫藝術非常喜愛,常請一些著名書畫家進行創作,周友林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畫畫的,並且得到劉海粟、黃葉村等大家的親自指點。
這期間,周友林跟隨著名山水畫家李伯英學習了四年,打下了紮實的功底。此外,勤奮的他認真臨摹歷代名家作品,從隋唐、宋元到明清,他在藝術的海洋裡暢遊,取繪畫名宗的筆墨
髓。
1990年起,周友林擔任合肥蜀山區文化局局長。愛好與工作崗位完美結合,因而他工作起來情滿懷,不僅僅完善了蜀山區的文化建設,也帶動了省城的書畫藝術發展。在他的組織策劃下,生活在合肥的一批書畫名家,像郭公達、鄭伊農、戴維祥、童乃壽、葛慶友、王守志、周彬、葛俊生、鄭若泉等人經常聚在一起筆會,切磋技藝。這些人,都是當代安徽書畫大家。他與他們一起創作,周友林技藝
進。
山水、花鳥,禽魚,這些題材周友林都有所涉及。他的作品與他為人的格稟賦是很統一的,重氣韻、重墨法、重骨法。他的山水畫氣韻高古,花鳥畫生機盎然。然而,他最喜愛的是牡丹。牡丹是畫家的愛物,但畫好,畫出神韻不容易。許多人畫牡丹,花朵很好,但葉子不生動,有的人葉子畫得有靈
,但花朵沒神韻。周友林的牡丹在深厚的傳統中融入鮮明的個
,構圖
妙,墨
輝。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周友林最為追崇的創作理念,他歷經幾十年探索,獨創了濃彩牡丹特殊繪畫技術,畫風蒼潤、典雅,洋溢著高逸的筆墨意趣。
周友林的畫與字也是相得益彰,不僅內容很雅,字也寫得骨力雄奇。書法上,他追崇米芾,堅持每臨帖。在他的書房,我還看過他臨摹的蠅頭小楷,一卷卷的,讓人讚歎,那需要多少心血,當今社會恐怕很少有人為藝術如此潛心靜神的!
1990年起,周友林就在新加坡舉辦畫展,隨後作為文化成員出訪埃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作品被選為省、市政府領導出訪禮品贈送美、英、德等國家領導人。上千幅作品被不同國家的個人及博物館收藏。2011年,時任安徽省省長王三運為其頒發聘書,聘其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這是對他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寄希望於他,希望他創作出更好作品,為安徽的書畫界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