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二章將軍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善良之人為將軍揪心犯愁,進也難,退也難,把將軍卡到了中間,怎麼好脫身呢?而更有甚者,那些個國難當頭就縮頭不出的小人們,則四處詆譭將軍的為人,說什麼將軍要將自己的國家賣給楚人。講到這裡,下面的百姓無不是義憤填膺,不齒這些個小人的行徑。”這故事從一開始巴子國內亂,就讓文定覺得有些悉,當廟祝說到將軍向楚王借兵之時,文定已經想起,這正是自己在赤村裡,偶然得到的那捲竹簡上刻的那則故事,後來自己還曾給小扁、子翼他們講過。

只不過竹簡上的隻言片語,遠沒有廟祝講來這麼生動,自己那生硬的述說,也遠沒有如此動聽。另外竹簡上缺損的地方,也正是讓文定覺得遺憾之處,廟祝也一一描述,讓文定原本心中的疑問也得到了解答。

而之前最為讓文定不解的是,為何叛賊肅清之後,將軍反倒死了呢?聽到這裡,文定心中已隱隱有了憂慮,只是他寧願相信自己的懷疑不是真的。

“那些個小人,危難之際個個裝聾作啞,自顧自身,等到太平之後,又一個個從角落裡跳出來,標榜自己如何如何愛國愛民,這種人最是讓人憎惡。”廟祝對那些個小人罵了兩句後,又繼續往下說道:“雖然當時是眾說紛紜,然而將軍心裡明好鏡,清似水,可是又如聾似啞不肯說出自己的主張,只是吩咐自己的僕人們忙裡忙外準備酒席。他府上紮起彩,廳裡掛滿了燈,桌上擺滿了山珍海味,文武大臣紛紛入席。然後,才把楚國的使臣請了出來,讓到貴賓上席。”

“他端起酒杯,上前致意道:‘此次鄙國蒙難,幾近國破家亡。幸得楚王記掛我兩家姻親之好,掛念我黎民生活於水生火熱之中,調派大軍為我君王平亂撫民,楚國大軍不遠千里,為援救我巴子國萬千臣民費心盡力,至生死於不顧,我巴子國舉國上下銘五內,子孫後代永不相忘,在此,下臣特向尊使敬上一杯,望請笑納。’”

“使臣見將軍滿身朝服,佩寶劍,十分的莊重,就料想他是要兌現那三座城池的承諾。想到如此難辦的差事,也能順利完成,回國後定能得到楚王許多的封賞,心情是格外的高興,也就痛痛快快地飲起酒來。然而酒過三巡,仍然不見將軍說下文,使者就再也憋不住了,直截了當的質問道:‘將軍,您許諾給我王的三座城池,何時能還給楚國?’”

“‘不,不能給。’巴蔓子嚴肅地搖頭,道:‘國土非是巴某私人之物,豈能隨便送人?牛不喝水強按頭,如此這般只會起民怒。一旦紛爭而起,友邦成了仇敵,仇怨便永難以化解,兩國百姓都難免遭受戰亂之苦。就算戰亂不起,兩國百姓也勢必生出許多怨氣,這豈不是違背了你我兩國通世之好?”

“且不如今彼此留有一線,巴子國將永世記住上國的恩德,來方長,後上國若是有個三災兩難,適時,我巴子國上下萬千百姓,定當竭盡全力去援救,如此一來,豈不比那三座城池還要好上許多嗎?’”

“這一席話下來,讓楚國使臣心裡也微微有些搖動,然而王命在身,他若是空手而回,楚王那又該如何代呢?使者急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割讓城池的條款,非是我楚王強加在將軍身上的,乃是將軍親口應允下的,非是如此,我楚軍亦不會勞師動眾,大動干戈來此平亂。如今內亂已平,將軍卻突然改口,此事若是傳入天下諸侯耳中,彼國還有何信譽立於諸侯之列?’”

“一句話正好戳到了將軍的死之上,文武大臣雖然明知道理虧,可也不願眼睜睜的看著祖先傳下的疆土就這麼拱手送人,紛紛辯駁道:‘將軍當時只為救國,哪曾想過那麼許多?再說既然未定下國書,單憑爾等幾張巧嘴,有何憑證?若是你能拿的出憑證,我們自當無話可說。’”

“‘你我姻親之國,若有劫難,本當相互扶持,楚王卻藉機勒索,若是傳入了諸侯耳中,彼楚國又如何封的住天下幽幽眾口呢!’”

“更有甚者,那些進的武士們叫嚷著:‘楚國若是執意要割城,還得問問巴人手裡的刀劍答應不答應。’…”

“使臣眼見這群情憤,舉國上下一致對外,料想此事終究不能善終。楚王遣派自己來此,乃是要得到那三座城池,若是自己不但連一座城池未曾拿到,反而在楚國的臥榻之畔樹此強敵,回國之後豈能有自己的好?”

“再加上,那宴席上的場面也讓楚國使者暗自驚心,若不是有將軍在旁坐鎮,只怕他早就被巴子國的武士給挫骨揚灰了。”

“事已至此,使者也只好讓步。可就在此時,將軍緩緩走到了大廳中間,揚聲道:‘那三座城池無一不是用無數我國先輩們的血之軀換回的,無一不滲透著巴子國人的血汗,更何況三城的百姓也盡皆是你我的骨兄弟,又何忍棄之呢!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然而既已親口答應楚王,便是許下了承諾,若不是楚王又出兵襄助,我巴子國安能享有今的太平?如今若是反悔,便是對鄰邦失信,徒然留下罵名,從此兩國恩情盡,仇怨生,再生戰亂,只會使得生靈塗炭,廟堂蒙羞,百姓遭殃。’”

“聽將軍如此這般的一番細緻解析,文武大臣們無不面,這城池割吧,對不起祖先,對不起黎民;不割吧,有違兩國通世之好,更會讓天下之人恥笑他們全無信用,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巴蔓子將軍低頭沉默了好一陣,忽然一抬頭,眼中那股纏繞許久的憂霎時間一掃而光,邁著堅毅的步伐,走到了楚國使臣身前,向其深深施了一禮,道:‘區區個人生死榮辱是小,祖先傳下的領土完整,鄰國間和睦方才是大事。既然對楚王的許諾是下臣一人所為,下臣便自己承擔,請上使將在下的頭顱拿回去以謝楚王吧!’”

“說著‘唰’的一聲,出那把獨自陪伴將軍遠走楚國郢都,又隨著將軍殺回巴子國,斬下無數叛臣賊子的巴蜀銅劍。劍光依然奪目,只是這回,將軍不再是用它去斬殺那些賊子,而是一個迴旋,朝著自己的頸上猛的一揮,霎時間鮮血飛濺,將軍的頭顱落在了地上,可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始終不肯閉上,直直的盯著那楚國的使臣,就像將軍活著時一樣,嚇的使者癱坐在地上。”廟祝說到此時,自己的臉頰上已是悄然落下兩道淚痕,祠堂裡的赤城百姓更是哭聲一片。不論老人、小孩還是正值壯年之人,無不為巴蔓子將軍為國為民的大仁大義所動,文定雖然沒他們如此烈的觸,不過喉嚨裡也微微有些哽咽。

正是因為每每在國家危難之際,便有這些不計其數的忠義之士身而出,我華夏文明方能長久不衰,不至像那些曇花一現的民族似的,雖有一時榮華,榮華過後卻是化為無聲。

廟祝撇過頭,暗暗將臉上的水痕拭去,往下說道:“當將軍的死訊傳出之後,我巴子國朝野上下所有的臣民無不震動,人人披麻戴孝,家家設靈追悼,蔥鬱的高山都在淚,奔的夷水也嗚咽不停”

“楚國的使臣深將軍的忠魂可貴,巴人的民意難違,他趕緊使下人做了個紫檀鑲金嵌玉的木盒子,裝上將軍的頭,回楚國覆命。”

“楚王聽了使臣的稟報後,亦是十分動,說:‘巴蔓子將軍這般的忠臣,要遠比三座城重要得多,楚巴兩國的臣民須得效法於他,城池不要了,子孫後代須得世代友好,方才不辜負了將軍的忠義。’傳旨用上卿的禮節,將將軍的首級葬在楚國的土地上,出殯當,楚國的文武大臣一一披麻戴孝,為將軍弔孝。”筆事講完了,文定心底那塊積壓了好些子的大石,也終於是落下了。巴蔓子的忠義自是不必說,在那個戰亂紛紜的年代裡,大小諸侯國不下百餘,諸子全無國土之念,有材之士今朝鄭國,他朝楚國,改又投奔宋國,但凡一技在身,便不愁無用武之地。

而君殺臣、臣弒君之事更是層出不窮,忠義之士也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各國之間皆是戰亂不休,今你打我,他朝我打你,傷亡動輒上萬,上十萬。在那些王公貴胄的眼中,只有戰功,只有領地,全無絲毫顧及百姓之念。

然而就在遠離中原的巴蜀之地,卻有過這麼一位將軍,為了社稷,為了黎民生活康定,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千里奔走,朝局穩定之後,又為了兩國百姓不至兵戎相見,甘願獻出了自己的頭顱,如此一位大仁大義的將軍,自當受的起後人如斯的擁戴。

一股深深地敬佩,在文定的心中油然而生,他不自的起身,在將軍那威武的泥像前又一次深深的鞠了三躬。而他貿然的舉動,也打動了身後的那些個百姓們,雖然百姓們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卻也被這個山外異客的真誠所引,紛紛站立起來,在文定的身後隨著他一同向巴蔓子的神位行禮。

在這些被文定所打動的人中,當然少不了那位白髮廟祝,他親切的道:“小老弟,你很有些見地,現今朝中那些個臣公們一個個只知道安樂享受,沒人再來理會這些國家的功臣們。他們如何懂得,雖然這些功臣們已久不在人世,然而卻一直在影響著我們這些子孫後代,若是沒有這些功臣為楷模,後人們將無所適從。你比那些只知享樂的貴族們,更像是我巴子國的錚錚漢子。”文定羞愧道:“哪裡,哪裡,老人家您過獎了,小的不過是被老人家所描敘的,那位巴將軍的忠義之舉所折服,跟諸位比起來,實在是算不上什麼,在大仁大義的巴將軍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呵呵。”廟祝輕笑了起來,道:“老朽不過是拖著這行將就木的身子,為孩子們講講昔的輝煌,勵後人們不要忘記祖先們的辛苦創業,不要忘記如今的生活得來是多麼的不易。”老者那佈滿褶子的笑容中透漏著沉甸甸的情誼,周圍赤城的百姓也皆是這般,這些都乃是因為文定向他們所尊重的巴將軍表達了深厚的敬意,所以在他們心裡也接受了文定。許多時候尊重他人的信仰,遠比贈與他們些許恩惠,更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文定與廟祝等人又閒聊了幾句便告辭而去。這老廟祝雖然脾氣有些急躁,有些火爆,不過只要你摸順了他的子,還是好說話的,就這不到一個晌午的工夫,他與文定就聊的投機。

臨別時,白髮廟祝還有些依依不捨,道:“巴蔓子將軍的事蹟還有許多,只要小兄弟你不覺得悶,下次有機會,老朽再慢慢講給你聽,我們這將軍祠隨時歡你。”文定輕笑回道:“小的一定會經常叨擾,就怕老伯那時會嫌我煩。”

“唉。”心情順暢了,一向不苟言笑的老廟祝對文定的戲言,聽來也是十分的受用,道:“反正人老了也沒什麼正事可做,每也就是給孩子們說說故事,湊趣罷了。你來了也不過多帶雙耳朵,我故事還是一樣的講,也費不了什麼事。講故事的人,從來是不會怕聽眾多。”是呀,說到講故事,朱北坤也是十分的喜好。當他們還在赤村之時,北坤每每見到臺下期待著他的那些聽眾們,興致就特別的高,有幾次高興的都說漏了嘴,將三國的英雄說成了隋唐的好漢,好在赤村村民們對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好漢都是十分的陌生,也不懂誰是誰,只要聽來覺得彩就給叫好。

那時最讓文定忍俊不住的是,三英戰呂布中竟然多了個黑旋風李逵,若這是在蓉城的茶館中,只怕早就給人轟下臺去了,可在赤村卻能博得滿堂掌聲,為此,文定還幾次拿來取笑北坤。

只是如今,那位剛毅中不失詼諧的鐵漢,已永遠在文定的眼中消失了,文定永遠不會忘記在他獷的外表之下藏著的那絲絲柔情。

即便是已經過去了好幾,文定的腦海中依然會時常閃過,北坤臨終時的那一幕,跳耀的火焰包圍著他威武的身軀,還有那句“文定,快帶紫鵑走,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