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幸福漫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聖經中有個故事,說耶穌在路途中看見一塊廢鐵,叫身邊弟子撿起來,但弟子不願彎,故作不聞。耶穌就自行撿起,然後換成小錢,過沙漠前買了十幾個提子。在沙漠中,那弟子飢渴難耐,耶穌走在前面,就隔幾十步丟下一個提子,他弟子看見忙不迭彎撿起御渴。耶穌丟了十幾次,他弟子也彎了撿了十幾次。耶穌嘲笑他,說當初只彎下一次,後來就不會彎十幾次。這就像人們尋找幸福的旅途,許多人徘徊在它邊緣,卻惘然不覺。就因為他們不肯折,所以要走更多的彎路。

有些事是這樣的,當你擁有時,不知不覺,這樣的擁有,與失去沒有區別。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有篇小說,講一個人被納粹抓住,關進牢房。牢房裡只有通氣的窗口,卻在高處不能視物,既不準放風,又無人說話,關幾個月才拉出去審訊一次,藉此進行神折磨。此人偶然在審訊途中偷了本國際象棋書,就著單就成了大師,以此擺脫神崩潰的命運。想這樣的人,你我該有多少平常事,都是他的奢望,都是他的幸福。

對大數人來說,錢雖然掙得少,但總夠生活。雖然不比陳希同顯赫,不及賴昌新闊綽,沒有張二江墮落,也比鍾鎮濤破產負債好過。起碼,不用深陷囹圄或有家難回,或到張二江那種地步。有人可能說做一回歷經百位女人的高手,死也值得。然而本主並不認同,因為他有求饒和耍賴。相比之下,自由,平安,做自己喜歡的事,何嘗不是幸福?

是的,總當我們失去什麼,懷念起來,才覺得,哦,幸福已經來過,然後悵然若失。還有,就是歷經跋涉,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一點從前不以為然的東西,也未嘗不是幸福。比如,苦思久長的愛人,豁然開朗的心境,告平安的言語,心心相印的凝眸…

幸福是什麼?在人類孜孜以求的吉祥中,你的渴望,再不會比它更大。對幸福的索求,就像人的手,所能攫取的有限。想想一個人,能看重幾多:愛情,事業,才華,青,健康,夢想…如果想要滿足所有願望,終究步履蹣跚,行動維艱。因為你要求的越多,希望的越多,付出和失望的都更多。

《道德經》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又說“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若是追求完美和圓滿,大概總是事與願違。

幸福,是一種目標,但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心態。人的心,像是山谷,空的地方越大,容納的位置越多。把心空出來,給自己一個開闊的空間,心境恬淡,幸福之泉就源源不絕。人們常說,得到時不愛惜,失去時,才覺得倍加珍貴,李商隱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是這個道理。比如一杯平淡已極的開水,一絲微弱暗淡的光芒,一句溫暖可人的話語,都會成為幸福的據。一點綠,一棵青菜,一本書,甚至絮叨的叮囑,哪一種不是幸福的源頭?

幸福是恩,是溫情,是心靈的愉悅,隨遇而安的曠達,只有經過世事磨礪,才能懂得它的真意。它是利它的,不會藉著別人的痛苦,來滿足自己。它用內心的微笑,促使身心的疲憊,經過九曲迴腸的風波起伏,告心靈的跌宕。不過,對於我,寫出好的文字,甚至在寫作時停下筆,看著身邊玩耍的女兒,那種幸福,在音樂的襯托下,就顯得格外晶瑩。

我總覺得,人的幸福,最大的,莫過於生逢盛世。安定繁華,欣欣向榮,在不斷地向好,不用離失所,輾轉顛簸。記得父親幼時,正值國難。一家人背井離鄉四處逃難,原應燦爛的童年,就是一部不斷遷徙的逃難史。兄弟姐妹五個,到頭來,只剩下他一人。記得最深切的,就是他的小弟,鮮活亂蹦的一個人,頭天發燒發熱,第二天奄奄一息,到傍晚,就請人用架子車拖走,這一世,就再沒見到。我的母親,老家南京,結果可想而知。從江蘇走到宜昌,這一路逶迤,山河路橋,許多里路,沒一步不是用一雙腳挪出來的,而舅舅那時,正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

圓滿和完美都過於絕對,這樣的幸福,是巨大而不可攀的想象。當眼睛停止凝望,視線被阻隔在黑暗中,陽光、花草、美麗的臉龐,以及鮮豔奪目的食物都會在腦海裡翻騰,這些,都不會使人幸福。因為,它就像人的手臂、頭髮,可以呼的空氣以及樹葉飄落的姿態,閉上眼睛就能覺,睜開眼睛,就可以擁有。所以,你想象不到,那些永生在黑暗的人們,他們讀不到紅與藍的差別,不能區分愛人的顏;他們的美,藏在心裡,只能想象,這既是期盼又是哀愁。只有當我們身處某種環境,苦心經營的事物毀於一旦,也許才能體會這些覺:當大旱來臨,滴水都很金貴,若大澇當前,寸土也是良田。在晨風中深深呼,在夜空下靜靜凝望,在親人旁悄悄細語,思考你工作、追求和生活的目的,也許只用幾分鐘,彎一彎,你就能看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