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的語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你從商店裡買來一瓶醋,因濃度太高不能直接食用,就要往這醋裡摻些水,讓它變得濃度低一些才好食用。這種稀釋主要是為了便於使用,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這樣做。
有時語言也如這醋一樣,是需要稀釋的。我們祖先留下的歷史文獻大都是用文言文寫的,這些神食糧不管是華還是糟粕,都濃度很高,吃起來糊嘴粘牙,難以嚥,也難以收。所以就有一些人把這些文言文稀釋(也叫翻譯)成濃度相對低些的白話文,雖然體積大了,但是便於文言文水平不高的讀者也能夠吃下這些神食糧,收其中的營養。我們學習古代文化典籍,能夠直接從濃度很高的文言文入手的人並不多,多數還是要藉助於這些經過稀釋了的語言文字才能領會其中的內容。大家都從這種稀釋中受益,所以對於這種有利於消化收的稀釋大家都是歡的。
當然也有為平衡供求關係所做的稀釋。你一大家子人要吃餃子,可是發現醋只剩小半瓶,又懶得去再買一瓶,只好在醋裡多兌些水,大家湊合著吃。雖酸味不足,但也無大礙。
人群中自有訥於言表的,嘴快心慢,話語供不應求,遂常常要做些稀釋,便要拉拉長音,或在說話時夾些口頭禪之類的東西充數,什麼嗯、啊、這個、那什麼、他媽的之類,雖使語言變得疙疙瘩瘩,很不順暢,但因其表達水平如此,也無可厚非。也有如我等閒人,常到網上論壇逛逛,無點墨,卻要沒話找話,四處發些沒多少價值的帖子,早有人將此行為稱為“灌水”自可納入本文所說“稀釋”之列。更有學生要畢業結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要評職晉級,終要過炮製論文這一關,只恨平時貪玩,並未對學問進行深入的鑽研,論文截稿在即,遂絞盡腦汁,搜遍枯腸,要論述只寫出兩三千字,無奈論文字數有限制,必須達到若干萬字,只好拼命入些廢話湊夠字數稿了事。此等稀釋,屬被迫為之,也可諒解。
最可惡的是為了增加利潤而做的黑心的稀釋。你又去商店買醋,這次店家在賣給你之前就先在裡邊加了水,把一瓶變成兩瓶,還賣同樣的價錢,大大增加了利潤。你買來這樣的一瓶醋,吃到嘴裡才覺出不對味,遂疾呼上當,大罵店家喪了良心。
有些官員講話就屬於這種稀釋。本來三句話就說得明白的問題,卻非要稀釋成一二三四五六塊,每塊裡再分個首先其次再次,必不可少高度重視認真落實加強領導,厚厚幾十頁,洋洋數萬言,為了多受些重視,多撈些政績,不惜佔用聽會者的大好光陰,直搞得臺下或頭接耳,或支頤小憩,偶爾也有手機聲或鼾聲響起。也有些大小報刊無甚要事可說,遂發些官樣八股、名人緋聞、虛假廣告、圖片,今天擴版,明天增刊,不惜費有限的辦刊經費和砍伐大片森林才造出來的紙張,用這稀釋的語言直把各個版面注得盆盈缽滿,也把讀者灌得頭昏腦脹,無路可逃。
擔任文化傳承使命的語言啊,怎麼就被如此輕易地稀釋了呢?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凝重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