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六列傳二百七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澍邢澍莫與儔子友芝陸繼輅從子耀遹彭績洪頤煊兄坤煊弟震煊鄧顯鶴萬希槐賙濟陳鶴徐松沈堯陳李圖李兆洛承培元宋景昌繆尚誥六承如錢儀吉從弟泰吉包世臣齊彥槐姚椿顧廣譽張鑑楊鳳苞施國祁黃易瞿中溶張廷濟沈濤陸增祥董祐誠方履籛周儀暐俞正燮趙紹祖汪文臺湯球潘德輿吳昆田張維屏譚敬昭彭泰來梅曾亮管同劉開嶽生湯鵬張際亮龔鞏祚魏源方東樹從弟宗誠蘇惇元戴鈞衡魯一同子蕡譚瑩熊景星黃子高瑩子宗浚吳樹楊彝珍周壽昌李希聖斌良錫縝李雲麟何紹基孫維樸李瑞清馮桂芬王頌蔚葉昌熾管禮耕袁寶璜李慈銘陶方琦譚廷獻李稷勳張裕釗範當世硃銘盤楊守敬吳汝綸蕭穆賀濤劉孚京林紓嚴復辜湯生張澍,字介侯,武威人。父應舉,有孝行。嘉慶四年,澍年十八,成進士。是科得人最盛,澍選庶吉士,文詞博麗。散館改知縣,初令玉屏,以病歸。敘防河勞,選屏山,攝興文,丁父艱。再起,知永新。署臨江通判,坐徵解緩,罷官。開復,補瀘溪,復以憂去。
澍亢直,所至輒有聲。在黔時,巡撫初彭齡過縣,澍杖其僕之索金者。座主蔣攸銛督四川,甫下車,舉劾屬吏,風采嚴峻。澍上書論其循情市恩,黜陟不當,以此官不遂。務博覽經史,皆有纂著。遊跡半天下,詩文益富。留心關、隴文獻,蒐輯刊刻之。纂五涼舊聞、三古人苑、續黔書、秦音、蜀典,而姓氏五書尤為絕學。自著詩文外,又有詩小序翼、說文引經考證。
同時甘肅有與之同名者,曰邢澍,字雨民,階州人也。兩人學派亦略相近。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至南安知府。好古博聞,孫星衍輯寰宇訪碑錄,多資於澍。著有關右經籍考、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守雅堂集。
莫與儔,字猶人,獨山州人。少有志,兄歿,持期服,不與試。嘉慶四年,硃珪、阮元總裁會試,所拔取多樸學知名士,與儔亦以是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令鹽源縣。俗,富民買田好擇取無稅者,貧民往往鬻產存賦,久輒逃亡。與儔責賦富人,而貰其隱佔罪。又上言河西寧遠子稅所府隸橫徵病民,得裁去。木裡喇嗎左所有山產銀銅,布政使符縣開礦,與儔持不可,以為礦山實土官經堂所據,民所呈地圖距經堂遠,實無礦,開廠聚眾,滋擾夷境,貪小利,賈大釁,事誠不便。大吏檄與儔覆勘,至則礦山果在經堂右。其眾嚴兵以待,既瞻與儔貌,聆其溫語,皆解甲羅拜。縣令至,土司例有供餽,盡卻之,又懸諸。比還,老幼遮道獻酒,填咽不得前。舉治行卓異,以父憂去。母老,遂請終養。
久之,被吏部檄復起,自請改教授,選遵義。士人聞其至,爭請受業。學舍如蜂房,猶不足,僦居半城市。旦暮進諸生而詔之:“學以盡其下焉者而已,上焉者聽其自至可也。程、硃氏之論,窮神達化,不越灑埽應對用之常。至六藝故訓,則國朝專經大師,實邁近古。”其稱江、閻、惠、陳、段、王父子,未嘗隔三宿不言,聽者如旱苗之得膏雨。其後門人鄭珍及子友芝遂通許、鄭之學,為西南大師。與儔著二南近說,詩文散佚。友芝記其言行為過庭碎錄。
友芝,字子偲。家世傳業,通會漢、宋。工詩。真行篆隸書不類唐以後人,世爭寶貴。友芝亦樂易近人,癯貌玉立,而介特內含。道光十一年舉人,在京師遠跡權貴。胡林翼、曾國籓皆其舊好,留居幕府,評騭書史外,榮利泊如也。咸豐時,嘗選取縣令,棄去。至是中外大臣密疏薦其學行,有詔徵至,復謝不就。卒,年六十一。著黔詩紀略、遵義府志、聲韻考略、郘庭詩鈔、宋元舊本經眼錄、樗繭譜注、唐本說文木部箋異。
陸繼輅,字祁孫,陽湖人。幼孤,生母林嚴督之,非其人,勿與遊。甫成童,出應試,得識丁履恆,歸告母,母察其賢,始令與結。其後益莊曾詒、張琦、惲敬、洪飴孫輩,學進。嘉慶五年舉人,選合肥訓導。以修安徽省志敘勞,遷貴溪令,三年引疾歸。繼輅儀幹秀削,聲清如唳鶴。不以塵務經心,惟肆力於詩。清溫多風,如其人也。
常州自張惠言、惲敬以古文名,繼輅與董士錫同時並起,世遂推為陽湖派,與桐城相抗。然繼輅選七家古文,以為惠言、敬受文法於錢伯坰,伯坰親業劉大櫆之門;蓋其淵源同出唐、宋大家,以上窺史、漢,桐城、陽湖,皆未嘗自標異也。繼輅著崇百藥齋集、合肥學舍札記。
從子耀遹,字劭文。縣學生。工為詩,喜金石文字,與繼輅齊名。其為人韜斂采,而遇事侃侃無所撓。遊公卿間,尤長尺牘。嘗客陝西巡撫幕,教匪反滑縣,那彥成過長安,聞耀遹名,即請見,為陳機宜數十事,因囑具草以聞,多施行。道光初,舉孝廉方正,選寧教諭,卒。有雙白燕堂集、金石續編。
繼輅所鈔七家文者,大櫆、惠言、敬外,則方苞、姚鼐、硃仕琇、彭績也。
績,字秋士,長洲人。品詣孤峻。乾隆末,窮而客死。無子,年四十四。族子紹升曰:“人之吊先生者,悲其窮。吾獨謂先生竹柏之,有節有文采,其英亦元結、孟郊之匹,未見其窮也。”有秋士遺集。餘六人皆自有傳。
洪頤煊,字旌賢,臨海人。少時自力於學,與兄坤煊、弟震煊讀書僧寮,夜就佛鐙講誦不輟。學使阮元招頤煊、震煊就學行省,名起。嘉慶六年,充選拔貢生。入貲為州判,權知新興縣事。適阮元督粵,知頤煊學優非吏才,延致幕府,相與諮諏經史。後卒於家。喜聚書,廣購嶺南舊本至三萬餘卷,碑版彝器多世所罕覯。著禮經宮室答問、孔子三朝記、管子義證、漢志水道疏證、讀書叢錄、台州札記、筠軒詩文集。
坤煊,字載厚。乾隆末,以拔貢生舉鄉試,題名後十餘卒。
震煊,字百里。選學,詩才贍。阮元修經籍篡詁、十三經校勘記皆任其役。後頤煊十二年充選拔貢生。既廷試,貧不克歸,遂以客死。著夏小正疏義。
鄧顯鶴,字子立,新化人。少與同里歐陽紹洛以詩相勵,遊客四方,所至傾動。嘉慶九年舉人。厭薄仕進,一以篡著為事,系楚南文獻者三十年,學者稱之曰湘皋先生。內行修,事兄白首無間,撫其子勤於己子。尤篤於師友風義。嘗以為庭以南,服嶺以北,屈原、賈誼傷心之地也,歷代通人志士相望,而文字湮鬱不宣。乃從事搜討,每得貞烈遺行於殘簡斷冊中,為之驚喜狂拜,汲汲彰顯,若大譴隨其後。凡所著有資江耆舊集、沅湘耆舊集、楚寶增輯考異、武岡志、寶慶志、硃子五忠祠傳略及續傳、明季湖南殉節傳略。又易述、詩表、南村草堂詩文集,共數百卷。晚授寧鄉訓導。卒,年七十五。
同時萬希槐,字蔚亭,黃岡人。以廩膳生官南漳訓導。通經史百家言,著十三經證異。困學紀聞集證,陳嵩慶推為王氏功臣。
賙濟,字保緒,荊溪人。好讀史,喜觀古將帥兵略,騎擊刺藝絕。嘉慶十年進士。或謂之曰:“對策語幸無過。”濟曰:“始進,敢欺君乎!”及廷對,縱言天下事,字逾恆格。以三甲歸班選知縣,改就淮安府學教授。上丁釋奠,禮畢,知府王轂就殿門外升輿,濟趨前阻之,知府不懌去,濟遂引疾歸。是秋冒賑事發,自轂以下吏皆得罪,濟以先去免。淮南北鹽梟充斥,總督孫玉庭知濟能,以防撫事屬之。濟集營弁,勒以兵法,民皆斂跡。已而嘆曰:“鹽務不理其本,徒緝私,私不可勝緝也。”因謝去。濟與李兆洛、張琦、包世臣訂。當是時,數吳中士有裨世用者,必首及世臣、濟兩人。
濟雖以才自喜,一盡屏豪習,閉門撰述,成晉略八十卷,例辭潔,於攻取防守地勢多發明論贊中,非徒考訂已也。晚復任淮安教授,遴秀童教以樂舞,禮成,觀者盈千。周天爵移督湖廣,邀濟偕行。道卒,年五十九。
陳鶴,字鶴齡,元和人。行修潔,亦史學。嘉慶元年進士,以主事分工部,出無車馬。與棲霞牟昌裕、陽山鄭士超有“工部三君子”之目。於明代事,輯明紀六十卷。未成,卒。後八卷其孫克家續成之。克家,道光末舉人。官中書。後參張國樑軍事,殉難,贈知府銜徐松,字星伯,大興人。嘉慶十年進士,授編修。簡湖南學政,坐事戍伊犁。松留心文獻,既出關,置開方小冊,隨所至圖其山川曲折,成西域水道記,擬水經;復自為釋,以比道元之注。又以新疆入版圖數十年,視同畿甸,而未有專書,乃纂述成編,於建置、控扼、錢糧、兵籍,言之尤詳。將軍松筠奏進其書,賜名新疆事略,特旨赦還,御製序付武英殿刊行。道光改元,起內閣中書,洊擢郎中,補御史,出知榆林府。未幾,卒。他所著有新斠注地理志集釋、漢書西域傳補註、唐兩京城坊考、唐登科記考、新疆賦共數十卷。
松喜延譽後進。其客有沈堯者,字子惇,烏程人。優貢生。沉默,足不越關,好指畫絕域山川。初為何凌漢、陳用光所賞拔。入京師,館於松。松稱其地學之。歙程恩澤嘗讀西遊記,擬為文疏通其說。及見堯所撰西遊記金山以東釋,嘆曰:“遐荒萬里在目前矣!”遂閣筆。堯客死,張穆裒其遺著,為落颿樓藁。
陳,字東之,泰興人。通經,工小篆,又擅周髀之學。嘗夜登高臺窺星象,不寐。遊京師,亦卒於松寓。
李圖,字少伯,掖縣人。以拔貢生官直隸無極縣知縣,謝病歸。圖讀書十行俱下,天才卓越。工詩古文詞,力屏近世浮靡之習。嘗曰:“文非司馬子長,詩非蘇、李,不足為師法也。”徐松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見圖詩,嘆曰:“三百年來無此作矣!”著有鴻桷齋詩文集。山左稱詩者,王士禎、趙執信以後,以圖為巨擘雲。
李兆洛,字申耆,陽湖人。嘉慶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令鳳台,俗獷悍多盜,地接蒙城、陽,遠者至百八十里,官或終任不一至。兆洛親行縣,辨其裡落繁耗、地畝廣袤饒瘠,次第經理之。焦岡湖,漢芍陂也,濱淮,易為災。乃增堤防,設溝閘,歲以屢豐。擇耆老勸民孝謹,優敘之。於僻遠設義學,為求良師。其捕盜,尤為人所喜稱。嘗騎率健勇出不意得其魁,因察而撫之。兆洛嘗曰:“鳳、潁、泗民氣可用,揀集五千人,方行天下有餘矣。然唯其豪能使之,官帥至千里外,必客兵勢勝足相鈐制乃可。”兆洛在縣七年,以父憂去,遂不出。主講江陰書院幾二十年,以實學課士,其治經學、音韻、訓詁,訂輿圖,考天官曆術及習古文辭者輩出。如江陰承培元、宋景昌、繆尚誥、六承如等,皆其選也。
兆洛短身碩腹,豹顱剛目,望之若不可近,而接人和易,未嘗疾言遽。資恤故舊窮乏無不至。藏書逾五萬卷,皆手加丹鉛,尤嗜輿地學。其論文合駢散為一,病當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兩漢,因輯駢體文鈔。其序略雲:“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體。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遷變,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於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於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夫沿其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卒,年七十一。其自著曰養一齋集。所輯有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地理韻編。
培元,字守丹。優貢生。著說文引經證例、籀雅、經滯揭{豬木}。
景昌,字冕之。縣學生。著星緯測量諸篇。
尚誥,字芷卿。舉人。著古韻譜、雙聲譜、經星考。
承如及族人嚴,皆貢生。兆洛訂輿地圖,六氏兩生所手繪也。
錢儀吉,字衎石,嘉興人,尚書陳群曾孫。父福胙,侍讀學士。儀吉生有五文禽翔其室,故初名逵吉,後易焉。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皆能舉其職,因公罷歸。
儀吉治經,先求古訓,博考眾說,一折衷本文大義,不持漢、宋門戶。嘗著經典證文、說文雅厭。雅厭者,以十九篇之次,寫九百四部之文,而以經籍傳注推廣之。其讀史,補晉兵志、朔閏諸表,撰三國晉南北朝會要,體例視徐天麟有所出入,不限斷以本書。又仿宋杜大珪名臣琬琰碑傳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餘人,輯錄之為碑傳集。後卒於大梁書院,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