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百三十章霸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陸軍不再需要大規模裁軍,並不等於有能力建立戰略打擊力量。

說白了,中德全面對抗對陸軍爭取洲際彈道導彈部隊並不有利。

主要就是,在中德全面對抗中,扮演主要角的是海軍與空軍,陸軍受自身固有缺點的限制,很難成為戰略力量。

此外,不裁軍,意味著需要維持更多的部隊,也就意味著要花掉更多的軍費。

結果就是,陸軍本沒有多餘的軍費來組建洲際彈道導彈部隊,也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空軍佔便宜。

當然,這還與一個因素有關,即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能力。

在中德反目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制造出了原子彈,而且完成了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具備了有限的戰略打擊能力,對中國本土構成了威脅。

顯然,中國最需要的就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能力。

結果就是,空軍率先完成轉變,把絕大部分資源用在了戰略航空兵上,以增強戰略打擊能力。

雖然中國海軍也有核打擊能力,即原子彈在小型化之後,已經可以由艦載戰鬥機運載與投擲,而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艦隊能夠直接攻擊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也就具備了有限的戰略打擊能力,但是艦載航空兵是戰術部隊,其戰略打擊能力本無法與空軍的戰略航空兵相提並論。

也就是說,空軍是中國戰略打擊力量的支柱。

正是如此,中國當局最終才決定,把洲際彈道導彈部隊、也就是後來的戰略彈道導彈部隊劃歸空軍。

當然,這也與中**隊的實情有關。

這就是,在中德全面對抗開始的時候,中國的核武庫還不是很充足。能夠使用的原子彈也就三十枚左右。如果把這些僅有的原子彈給三個軍種使用,那麼在進行戰略打擊的時候肯定會遇到麻煩。相對而言,讓空軍承擔戰略打擊重任,海軍負責戰術核打擊,能夠更有效的利用為數不多的核武器。

說白了,如果中德真的爆發全面戰爭,那麼核武器就不再只用於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由空軍單獨規劃打擊目標,並且實施戰略打擊。肯定要比空軍與陸軍聯合進行戰略打擊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核武器具有極大的毀滅,因此對打擊時間的要求非常高。

說得簡單一些,在中德爆發全面戰爭之後,中**隊必須在第一時間發起戰略打擊,不給對手任何機會,甚至不能讓對手獲得反擊機會。才能夠確保中國本土的安全,而這就需要極高的作戰效率。

顯然,兩個軍種聯合作戰的效率遠不如一個軍種的作戰效率。

這些因素,最終使中國陸軍喪失了擁有戰略打擊能力的機會,也就由此決定了陸軍的地位。

所幸的是,海軍把握住了這個機會。

在大戰結束後的十年裡,海軍投入大量資金研製潛彈道導彈與戰略型核潛艇,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對海軍來說,在戰後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投擲原子彈的能力。

顯然,在戰略型核潛艇問世之前海軍只有戰術平臺。沒有戰略平臺。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在原子彈小型化工程上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因為海軍比空軍更加需要讓原子彈做得更小一些。

所幸的是,技術進步的速度,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

到一九五四年,中**方就製造出了第一枚可以由戰術飛機攜帶的原子彈,其質量僅有一點四噸。

雖然比起後來的核彈頭,這依然是一枚十分巨大的炸彈。要知道。中國在簽署《全面止核試驗條約》之前研製的最先進的核彈頭,其質量僅有一百三十四公斤、爆炸當量在五萬噸到二十萬噸之間可調,一枚程高達一萬二千公里的潛彈道導彈可以搭載十二枚。而且能夠分別打擊十二個目標。但是與最初的原子彈相比,這種只有一點四噸重的原子彈已經足夠小了。小到能讓艦載攻擊機攜帶。

正是如此,在大戰後,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發展,準確的說是新式艦載攻擊機的研製都以搭載原子彈為基本要求。

經過艱苦努力,中國海軍在一九五六年獲得了第一種能夠搭載原子彈的艦載攻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