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反睦成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有趣的是,戰雙方使用的幾乎是相同的武器。
早在dúli之前,中國就已經取代了英國,成為南亞的實際控制者。在攻佔南亞地區的時候,印度的民族dúli運動組織給予了中**隊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控制南亞之後,中國扶持這些組織,組建了以維持社會秩序為主的軍事警察部隊,並且為其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還進行了培訓。
印度與巴基斯坦宣佈dúli後,其軍事警察部隊也遭到分割。
結果就是,這兩個國家的軍隊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大多來自中國,少數為英國殖民當局的遺留物。
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向戰雙方都提供了武器彈藥。
正是如此,第一次印巴戰爭持續了一年多,在雙方都無法擊敗對方的情況下,最終在聯合國的斡旋下,達成了停火協議。
此後,印巴雙方都開始擴軍,而且都在竭力從中國爭取援助。
顯然,對中國陸軍來說,這是處理過剩軍事物資的有效辦法之一。
據後來公佈的數據,在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之間,中國向印度與巴基斯坦提供了數千輛坦克、上千架作戰飛機與數千門火炮,此外還提供了大量的彈藥,且大部分都為無償援助。
說白了,就是印巴雙方拿中國的武器去打仗。
必須承認,在南亞的動盪局勢中,張文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要知道,正是在他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期間,中國開始向南亞大規模輸出軍火,而這麼做,主要也是為了替陸軍減輕負擔。
在印巴嚐到甜頭之後,中國當局開始大規模援助世界各地的民族dúli運動。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六年間,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不丹、錫金、老撾、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也門、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南非等國先後宣佈dúli,聯合國增加了近三十個成員國。
在這些國家爭取dúli的鬥爭中,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一次民族dúli運動,也成為了中德對峙的導火索。
原因很簡單,中國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dúli運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在壓制民族dúli運動。主要就是,中國是一個沒有海外殖民地的國家,而且中國的發展也不以海外殖民地為基礎。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戰爆發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國,擁有的殖民地僅次於英國,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提供的資源與市場。
事實上,在第一次民族dúli運動中,德屬殖民地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雖然當時沒有一塊德屬殖民地宣佈dúli,但是為了維持在殖民地的統治地位,德意志第二帝國耗費了大量資源。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由此開始敵視中國。
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民眼裡,正是中國在鼓動民族dúli運動,並且想以此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並且通過策劃德屬殖民地dúli,來爭取得到這些新興國家的支持。此外,通過民族dúli運動,中國還在力圖建立一個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壓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生存空間。
總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絕大部分公民都把中國當成了民族dúli運動的幕後推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說法並沒錯。
民族dúli運動,確實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而且絕大部分獲得dúli地位的新興國家都格外重視與中國的關係,把中國當成了主要的結盟對象。更重要的是,這確實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了威脅。
一九五七年,發生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前總統劉伯恩在雅溫得參加喀麥隆建國典禮的時候,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講話,宣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舊勢力的典型代表,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爭取dúli自主的最大障礙,更是nzhu與ziyóu的天敵;在殖民統治的屏障後面,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在與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意願背道而馳。
中國在喀麥隆的dúli運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劉伯恩的這番講話,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這就是,中德全面對抗的時代。
要知道,喀麥隆是德屬殖民地,而且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象徵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非洲的統治地位。
更要命的是,劉伯恩的講話無疑是火上澆油。
此事發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立即召回了駐華大使,並且驅逐了中國大使。
雖然在此之後,在意大利的撮合下,中德關係有所緩和,恢復了正常外,但是中德全面對抗已經不可避免。
對中國陸軍來說,這也許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中德反睦成仇,意味著中國需要保持一支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較量。
也許,中德間不會爆發直接戰爭,但是對抗需要由軍隊做支撐。
說白了,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無法獲得國際社會的主導權,也就不可能在其他領域的對抗中取得優勢。
這樣一來,中國陸軍就不需要大規模裁軍了。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