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百八十八章核技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放物質被發現之後就有科學家認為能夠從這種物資中獲取巨大的能量。[]當然沒有理論支持實驗物理學家的猜想本無法變成現實。

只是物理學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驗佐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婦首先發現了放物質的衰變現象並且在鐳原素的衰變產物中發現了鋇原素。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

可惜的是居里夫婦並沒繼續往前探索或者說沒有取得更加重大的發現這就是鐳與鋇的比例以及兩者原子量的差距。

這個時候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出現了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柏林大學裡擔任圖書館管理員的德籍猶太人愛因斯坦。在一九二七年愛因斯坦率先發表了狹義相對論闡述了質量與能量的關係。

問題是這篇可以改變人類明面貌的論在發表之後就被埋沒掉了。

原因很簡單沒有人相信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當時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認為物質就是物質能量就是能量兩者間沒有任何關係也就不可能相互轉換。

直到五年之後一位偉大的女物理學家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情況。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物理學家邁特納。

當時邁特納來到柏林大學的時候幾乎是一無所有。已經延續了三年的經濟危機讓她失去了工作也讓她失去了生活來源。接到柏林大學的聘用通知書的時候她幾乎是一貧如洗而她帶到柏林去的只有幾件換洗衣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邁特納成為了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的一名研究員。三年之後也就是一九三五年邁特納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確計算出了鐳原素在衰變之後所產生出的鋇原素的質量並且由此發現了鐳原素在衰變前後的質量差。

這個發現證明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核物理學誕生了且立即受到了軍方的高度重視。

只是最初的科研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雖然在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主任哈恩的協助下邁特納做了很多實驗。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原料。

當然邁特納的重大發現在為狹義相對論正名之外也使更多的科學家加入了研究核物質的工作中來。

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立即就引起了軍方的高度重視。

說白了。如果質量能夠轉化成能量而且是十分巨大的能量那麼就可以用來製造威力巨大的炸彈。

有趣的是最初在該領域投資的不是德軍而是中**方而且是中國海軍。

在一九三二年也就是中朝鮮戰爭結束之後馮承乾就以軍方資助的方式。委派一批才幹出眾的科學家出國深造。其中包括後來成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鄧亞學教授而他去的地方正是柏林大學。

五年之後鄧亞學等人陸續學成回國。

在柏林大學的這五年間鄧亞學的導師是哈恩教授而且他有近三年的時間是在協助邁特納進行核物理實驗工作。

回國之後鄧亞學成為了中國在核物理學方面的領軍人物。

只是。科研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畢竟當時沒有多少人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也沒人知道哪種物資最適合用來進行核裂變。

當然戰爭的爆發。*為研製核武器提供了最強大的動力。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國、英國與美國都有研製核武器的項目連本、法國與紅俄也有類似的秘密軍事科研項目但是各國的科研進展都不順利且沒有一名軍人相信能夠製造出科學家所說的那種威力巨大的炸彈。有趣的是當時的科學家也不認為核物理學是為了製造武器。

直到大戰爆發的前一年邁特納才在科研取得了重大發現。

這就是通過數千次的實驗邁特納終於肯定了自然界中的鈾原素而且是原子量為二百三十五的同位素最適合進行持續核裂變也是鏈式核反應而其他的自然物質都不適合進行鏈式核裂變。

這個發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有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對此產生重視甚至允許邁特納在公開發表的科學期刊發表了相關論。

說白了這就是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

只是提煉鈾原素是一件很麻煩的工作而要把只佔總量百分之零點四的同位素提取出來就是更加麻煩的事情了。

這些困難使得研製核武器的工作在大戰期間依然進行得相當緩慢。

直到一九四三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建造了第一座實驗核反應堆。

有趣的是這不是世界的第一座核反應堆。在一九四二年底美國就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裡建成了第一座實驗核反應堆而中國的物理學家則在一九四三年初在甘肅的戈壁荒漠裡建成了第一座反應堆。

在此之後核物理學的實驗探索工作全面加速。

大概在一九四五年底中美科學家幾乎同時獲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鈾原素在核裂變的時候部分鈾二三八會在收一箇中子之後轉變為一種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的原素而這種原素是更理想的核裂變原料。

也正是這在這個時候各國科學家走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因為對鈾原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把重點放在鈾原素想盡辦法來提純鈾原素。中國科學家則把重點放在了鈈原素即鈾二三八在收了一箇中子之後的轉變產物。美國科學家得到的資助最為雄厚而且有足夠多的人力資源所以同時在兩個方向展開研究。

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美國有望最先製造出核武器。

問題是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進行得最不順利。特別是在一九四七年之後隨著中**隊攻入新墨西哥州美國被迫把阿拉莫斯實驗室轉移到東北地區導致科研工作停頓了將近一年。如果沒有耽擱這一年的話美國很有可能在一九四八年初就製造出第一枚具有實用的原子彈。當然導致美國在核武器領域研製遲緩的主要原因還是美軍在大戰期間的連續慘敗。這就是為了不至於迅速輸掉戰爭美軍必須集中力量與資源來解決現實中的迫切問題因此不可能在科研投入太多的資金。事實從一九四四年開始美軍在核武器領域的投資就開始減少。

據中**隊在佔領了新墨西哥州之後獲取的資料到一九四七年的時候阿拉莫斯實驗室獲得的研究投資已經降到了一九四三年的百分之二十比實際最低需要還少了大約百分之六十。

顯然如果有足夠多的投資美國的原子彈恐怕早問世了。

問題是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也算不充足。

更要命的是製造鈈彈的難度要比製造鈾彈高得多別的不說鈈是增殖核反應堆的產物因此需要建造必須由重水進行冷卻的核反應堆也就必須生產重水而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要知道在大戰期間重水的單位生產價格相當於同質量的黃金了。

可以說當時最有望製造出原子彈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一九四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程師差一點就製造出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彈。可惜的是在進行實驗的時候一個小部件出現的紕漏使得試爆徹底失敗並且因此導致帝**方對科學家失去了信心。事實這枚槍式原子彈的設計是完全正確的如果能夠進行第二次實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當然帝**方在這個時候停止資助核武器研究工作也有其他原因。主要就是英國已經戰敗而美國戰敗只是時間的事情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不需要原子彈。更重要的是帝國的經濟狀況已經十分糟糕了本沒有多餘的資金用來研製核武器。

結底依然是對核武器的認識嚴重不足。

到一九四八年的時候帝**方還辭退了很多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科學家讓他們回到大學去任教有的因此失業。

顯然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當時馮承乾就明確告訴顧祝同必須通過軍火貿易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施壓讓其答應在科學技術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然後以此為基礎儘可能的籠絡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物理學家。如果可能的話得讓他們到中國繼續進行研究而中**方不但會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還將提供更高的待遇。

當然前提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答應在科學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去中國工作。

當然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