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服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成為歐洲與西方世界的霸主是中國能夠做出的最大讓步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底線。[找小說素材就到]有趣的是在這個問題德軍將領的觀點比較一致。不管是雷德爾所代表的帝國海軍將領還是曼斯坦因所代表的陸軍將領或者是里希特霍芬所代表的空軍將領都認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稱霸世界的能力更沒有與中國直接對抗的資本因此通過承認中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換取歐洲霸主地位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是相當理智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問題是德皇威廉二世卻不這麼認為。
在這位好高騖遠的德皇眼裡德意志第二帝國理應成為世界霸主而且是唯一的世界霸主中國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家是替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東方明、實現在東方世界霸權統治地位的工具。
顯然德皇的觀點對改善中德關係毫無幫助。
要知道決定兩個國家關係的不是看歷史的主僕地位而是看現實中的實力。
不可否認歷史中國曾經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學生即便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僕從國也不過分。更加不能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的巨大幫助中國不但不可能成為發達的工業國甚至無法擺脫西方列強的奴役。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讓中國走了現代化的道路。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給予中國的援助並不是無償的也並非沒有從中獲得好處。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就以參戰國的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在參戰之前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牽制住了本而且讓英國在遠東地區不得不保留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事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中國的勞工就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完成了許多戰略工程包括拓寬基爾運河。[找小說素材就到]要知道。這條運河在戰爭期間有無與倫比的意義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戰勝英國皇家海軍奪得北海與北大西洋制海權最終擊敗英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是在無條件的幫助中國。
當然真正的關鍵依然是中德兩國的現實情況。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越打越強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在走下破路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世界的基礎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事實這個問題在美英關係中就體現了出來。
在歷史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在得到了法國等國家的幫助之後才打贏了dúli戰爭成為北美大陸的強國。在此之後。美國經歷了多場戰爭包括被稱為“第二次dúli戰爭”的美英戰爭以及影響更加深遠的美墨戰爭象徵著美國成為世界級強國的美西戰爭等等美國才逐步發展強大。只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仍然是世界唯一的全球霸主而且美英關係並不見得有多麼友好。據後來披的資料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採取正確的對美政策特別是在經濟更加依賴美國。那麼美國就有可能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友。當然大戰中的實際情況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本無法倚重美國也就不可避免的讓美國成為了英國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正是美國出面。英國才保住了強國的地位避免了徹底戰敗的結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英關係出現反轉美國成了主導國英國成了僕從國。關鍵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國力、影響力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英國。
顯然這也正是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關係。
在這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也將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乃至科學技術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顯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也將因此發生反轉。
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正確處理中德關係。
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本就沒有認清這一點。在他的印象中中國依然是那個落後貧窮的國家。
也正是如此德皇成了修復中德關係的主要障礙。
軍事層面的談判進行得比較順利畢竟軍人更加現實。當然主要原因是德軍下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和平。
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德軍表現得極為英勇但是巨大的損失讓德軍的高級將領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戰爭已經徹底討空了帝國的基僅修復戰爭創傷都需要幾十年而一場類似的戰爭就能讓帝國崩塌。
也就是說帝**隊下有種普遍認識帝國需要休養生息。
顯然這就需要和平長久的和平。
當時在一次帝**隊高級將領會議雷德爾、曼斯坦因與里希特霍芬都提出至少需要五十年的休養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有能力跟中國爭奪世界霸權而在這五十年裡最重要的就是和平。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帥都知道沒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國將輸掉下一場戰爭。
當時雷德爾還明確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麼在下一場大戰中帝國將在三年內輸掉戰爭。原因很簡單二十年內帝國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也就會丟掉制海權從而輸掉戰爭。
雖然曼斯坦因沒有這麼悲觀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遠遠不夠。
當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時期不可能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能夠挑戰中國的國力。
要知道中國需要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說白了中國遭受的戰爭損失、以及經濟受到的影響都比較小二十年就能修復所有戰爭創傷。
顯然如果中德決裂那麼誰也不能阻止戰爭在二十年後再度爆發。
在此情況下德軍將領都意識到必須盡一切可能維護中德關係至少要使中國在二十年後沒有理由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這樣一來就得接受中國提出的建議。
也就是說在德軍內部接受歐洲霸主的地位已經是高級將領的共識而且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抵償軍火貿易欠款也不是大問題。
當時德軍能夠拿來抵償欠款的只有兩種東西一是軍事基地二是軍事技術。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來前者是主體。
別的不說在顧祝同提出轉移支付之後雷德爾都認為中國需要的是軍事基地特別是歐洲附近的軍事基地。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須圍繞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構築防線也就必須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附近獲取足夠多的軍事基地。
當時雷德爾主動向顧祝同提了一份軍事基地清單其中包括英國、馬耳他與克里特島的十多座軍事基地。也就是說這些軍事基地都在可以轉讓的範圍之內需要的只是談好轉讓價格。
可惜的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歐洲附近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軍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軍事基地也未必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手裡獲取願意為中國提供軍事基地的歐洲國家還有意大利、荷蘭甚至連希臘與土耳其都發出了邀。也就是說中**隊可以用更低廉的代價獲得更好與更多的軍事基地完全沒有必要以高昂的價格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那獲取自然對德軍的提議不興趣了。
當時中**方興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技術。
雖然在工業實力中國已經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某些技術也有優勢但是在很多關鍵領域以及基礎技術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技術優勢非常大。
事實這也正是顧祝同親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某種意義講這場大戰就是一場技術革命很多在戰前本不敢想像、或者說是沒有辦法實現的技術手段在戰爭需求的推動下都變成了現實而且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可以想像這些先進技術的潛在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更重要的是在大戰結束之後這些原本只用在軍事領域內的先進技術必然擴展到民用領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說誰掌握了技術的制高點誰就在戰後的經濟發展中佔據先機。
顯然戰後的經濟發展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實力與國際地位。
正是如此中國才需要在戰爭結束之前儘可能的從各個渠道獲得先進技術掌握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有趣的是認識到這一點的不是zhèngfu官員而是海軍司令馮承乾。
當時顧祝同肩負著一個非常主要的使命一個由馮承乾親自代的使命。(。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