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蜂擁而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五月中旬第42艦隊率先抵達了卡薩布蘭卡。*這支艦隊實際就是之前的第33艦隊即“衛青”號原來所在的艦隊只是此時只有“霍去病”號與“李廣”號兩艘艦隊航母。雖然顧祝同很希望馮承乾把“衛青”號也派過來組成三航母艦隊但是馮承乾給他的答覆非常直接“衛青”號即便在修復之後也要留在太平洋執行更重要的任務。
後來顧祝同才知道“衛青”號在年底就轉變成了實驗航母。
也正是如此“衛青”號成為了“白起”級中服役時間最久的一艘航母直到一九八二年才正式退役。在一九四七年之後“衛青”號就沒有執行過戰鬥任務甚至沒有編入戰鬥艦隊而是一直隸屬於海軍司令部的實驗測試部隊。在服役期間“衛青”號承擔了很多與航母有關的實驗與測試工作。比如第一個測試十三度斜角甲板。要知道“白起”級飛行甲板的降落區與戰艦的縱軸只有七度的夾角這導致位於起飛區左側的彈器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無法使用。把降落區的夾角增加到十三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保證在任何時候都至少能夠使用兩部彈器。此外“衛青”號還是世界第一艘安裝蒸汽彈器的艦隊航母。
可以說“衛青”號創造了很多個世界第一。
退役之後“衛青”號沒有像其姊妹艦那樣要麼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要麼被當做過剩物資出售或者贈送給友好國家要麼被人造暗礁沉入大海甚至是在海核試驗中被當成靶船使用而是被改造成了海軍博物館永久的停靠在海的黃浦江碼頭旁邊。每年接待百萬遊客參觀。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五月二十一第43艦隊開進了意大利的塔蘭託港。[找小說素材就到]雖然該艦隊的目的地是卡薩布蘭卡但是卡薩布蘭卡只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型港口在容納了第41艦隊與第42艦隊之後已經沒有地方裝下第43艦隊了。事實當時就有很多戰艦隻能錨泊在港外。
第43艦隊就是之前的第32艦隊。這也是增派的三支戰鬥艦隊中唯一的三航母艦隊。
又過了兩天。第44艦隊抵達馬耳他港。
雖然在英國戰敗之後意大利出兵佔領了馬耳他島並且宣稱馬耳他島是意大利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但是別說美國等敵對國連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承認意大利擁有馬耳他的主權。
當然這些是政治的問題。
在中國海軍決定向大西洋增派三支艦隊之後中意兩國就達成了協議。即意大利把馬耳他港的使用權轉給中國。
當時意大利想借此避免讓德軍進駐馬耳他島。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想出兵馬耳他島而且找了很多借口只是意大利當局一直不肯讓步。
問題是如果無法遏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野心意大利遲早得讓步。
這樣一來德軍就會開馬耳他島而這座島嶼也就不可能像意大利當局宣稱的那樣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
顯然把中**隊引過來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野心的唯一辦法。
只是。意大利當局似乎忘記了之前的教訓。
中**隊開馬耳他島之後會不自走嗎?
要知道馬耳他島的戰略價值太大了。[]在地理位置馬耳他島幾乎位於地中海的正zhōngyāng往西是突尼斯與直布羅陀海峽北面是撒丁島與科西嘉島東北方向是西西里島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面則是利比亞。忘東則是克里特島。
也就是說馬耳他島正好在地中海的部。
如此一來誰控制了馬耳他島。誰就控制了地中海。
大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直到最後一刻。也就是直布羅陀要淪陷前不久才決定放棄馬耳他島。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守住直布羅陀要即進出地中海的大門英國皇家海軍就絕對不會放棄馬耳他島。
由此可見馬耳他島的戰略價值與直布羅陀海峽沒有多大差別。
顯然中國海軍也非常清楚這一點。
既然意大利做出了讓步答應把馬耳他港給中國海軍暫用中國海軍自然不會假裝客氣。
只是在“暫用”的時限雙方都沒有給出明確定義。
顯然這不是疏忽大意的結果。
當時意大利顯然希望利用中國來抗衡德意志第二帝國確保意大利在戰後至少是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最好還能霸佔北非。如此一來中國海軍把艦隊部署在馬耳他島肯定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別的不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地中海就找不到比馬耳他港更好的海軍基地了。
對中國海軍來說自然是希望永遠把艦隊留在馬耳他港。要知道通過這座規模算不大的港口中國海軍不但可以威懾整個地中海向西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向東扼守住蘇伊士運河從而確保貫穿地中海的航線暢通無阻。還可以以此為基地輻北大西洋增強艦隊在大西洋的活動能力。更重要的是馬耳他在地理位置屬於歐洲因此可以藉此干預歐洲事務。
也正是如此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沒有把馬耳他港歸還給意大利。
後來在意大利認識到中國的威脅已經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有更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才能與中國抗衡的時候已經不可能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讓中**隊離開了主要就是中國一直沒有承認馬耳他是意大利的領土反而認為馬耳他是一個擺脫了殖民統治在戰後理應獲得dúli地位的主權國家。
隨著中德冷戰的帷幕拉開中國甚至出兵控制了整個馬耳他島。到一九五零年代末中國還首先承認馬耳他是dúli主權國家並且與馬耳他簽署了同盟條約。數年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試了世界第一枚運載火箭並且在一九6si年發了第一枚程八千公里能從東歐打到中國首都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中國的戰略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為中國的彈道導彈研製工作進展得很不順利當時只有程在兩千公里左右的導彈達到了實用化程度所以中**隊只能把這種導彈部署到馬耳他才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都構成威脅並且因此引發了馬耳他危機。這場發生在一九六六年的危機差一點就成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派出艦隊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並且下令封鎖蘇伊士運河而中國海軍搶先進佔蘇伊士運河然後派出了一支規模超過四百艘的龐大艦隊把馬耳他島圍了個嚴嚴實實阻止德軍派兵島。在最危急的時刻中國海軍司令部已經給前線的艦隊司令官下達了命令即可以在警告之後擊沉進入離馬耳他島二十海里海域的德軍艦艇且可以首先開火。這場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的危機最終以德軍撤退中國海軍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宣告結束。只是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都有可能打響。要知道當時中德部署在歐亞大陸的軍隊全部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數百萬大軍隨時有可能開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最後關頭做出讓步主要是中國海軍具備封鎖整個歐洲的能力而且能在數個小時之內摧毀地中海北岸的所有海軍基地打垮地中海里的所有對手。
當然馬耳他危機也直接導致中德徹底決裂由盟友轉變成了對手。
此外馬耳他危機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對抗比如中國出兵控制埃及進而控制了整個蘇伊士運河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國佔領直布羅陀要堵住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通道借而讓中國海軍不得不繞過非洲大陸向北大西洋增兵。
有趣的是在中德對抗中夾在中間的意大利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知道鬧到最後意大利不但沒有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甚至迅速淪落成了歐洲地區的二國家。
顯然在把馬耳他剛暫借給中國海軍的時候意大利當局本沒有考慮得這麼長遠。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第44艦隊進駐馬耳他港意味著增派的三支艦隊全部到達。
只是顧祝同沒有急著採取行動因為只有艦隊是遠遠不夠的。在北大西洋作戰中國艦隊最缺乏的就是海軍基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增強艦隊的自持能力也就需要足夠多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當時派遣給第四艦隊的二十艘快速戰鬥支援艦還沒到達呢。
這些艦船沒有像艦隊那樣直接開往目的地而是在通過蘇伊士運河之後去亞歷山大港補充燃油等物資。這樣一來在進入北大西洋之後就不需要前往卡薩布蘭卡而是可以直接跟出海活動的艦隊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