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大裁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可以說這是被出來的結果。
這就是攻打本本土的作戰行動進行得不夠順利而空軍在對戰略轟炸中的表現又沒有預期的那麼好。
這些都迫使中國空軍提高戰略航空兵的地位。
隨後在對戰略轟炸、以及在大陸戰場針對紅俄的戰略轟炸參加對付英國的戰略轟炸還有攻打澳洲本土的作戰行動乃至在中太平洋戰場的戰鬥都無一例外的證明了戰略航空兵的價值。
正是如此中國空軍明確了發展方向。
也直到這個時候中國空軍才成為了“制空論”的忠實信奉者。
要知道真正能夠體現出空軍在進攻中的價值而且把這種價值發揮到極限的就是戰略航空兵。
說得簡單一些轟炸機的主要價值就是讓敵人的空軍徹底癱瘓在地面。
戰爭早就證明能再先進的戰鬥機也不可能阻止敵人的戰鬥機升空作戰同樣不可能在空戰中取得百分之百的勝利。如此一來即便戰術航空兵再強大也不可能徹底打垮敵人的空軍也就無法奪得絕對制空權。只有轟炸機才能炸掉敵人的機場也才能讓敵人的戰鬥機無法升空也才能奪得絕對制空權。
當然這絕對不是戰略航空兵的主要價值。
對英轟炸足以證明高強度的戰略轟炸不但能夠打掉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還能夠徹底炸燬一個國家的基礎、特別是工業基礎。
這樣一來自然有人想到能不能通過轟炸來擊敗一個國家呢?
說得準確一點就是完全由空軍單獨作戰在不動用地面部隊、甚至不動用艦隊的情況下擊敗一個國家。
可以說這是相當超前的軍事思想。
要知道空軍問世也不過三十年而所有的戰爭最終都是由地面戰鬥決定勝負的沒有一場戰爭由空軍單獨打贏。
只是這絕對是正確的軍事思想。
雖然在當時乃至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之內空軍也沒能單獨打贏一場戰爭但是隨著軍事技術進步當空軍的戰鬥力達到了某個程度的時候也就有能力用轟炸來迫使一個國家投降。
大戰結束後不到六十年中國空軍就用一場漂亮的戰爭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中國空軍能在六十年後單獨擊敗一個國家與堅持以戰略航空兵為重重點發展空軍的進攻能力有必然關係。
可以說在大戰末期中國空軍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有趣的是並非所有軍兵種都在裁員。
當時陸戰隊就沒有裁軍反而在擴軍。
按照計劃到一九四六年底陸戰隊的一線作戰部隊將達到三十個陸戰師二線部隊則為六十個陸戰師。
這就是說陸戰隊作戰部隊的總兵力將從原來的一百五十萬增加到兩百萬。
如果把非作戰人員算陸戰隊的總兵力將突破二百四十萬。
當然陸戰隊擴充不是沒有道理。
要知道登陸戰中陸戰隊是絕對的主力只有陸戰隊成功岸奪取了海灘與港口之後才能讓陸軍的作戰部隊岸。實戰還證明在濱海地區特別是在河密佈的沿海平原作戰陸戰隊比陸軍更有效。
這樣一來如果以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為目標陸戰隊的價值就超過了陸軍。
也正是如此在陸軍大舉裁軍的時候陸戰隊卻在擴軍。
事實正是這次擴軍為陸戰隊在戰後不再受海軍轄制成為dúli兵種而且是三大軍種外唯一的dúli兵種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陸戰隊得到重視也直觀的反映出中國的軍事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軍事戰略以防禦為主即便不是本土防禦也是以背靠本土的防禦為主即把敵人擋在國門之外。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主要用在本土之外、而且以進攻為主的陸戰隊才沒有受到重視。
陸戰隊的地位提高意味著中國放棄了防禦戰略轉為奉行進攻戰略。
當然在這波裁軍中中國海軍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只是晚一點才受到影響而且裁軍幅度一點都不比其他軍種低。
更重要的是海軍大規模裁軍所造成的長遠影響最為巨大。
即便對這場戰爭最後階段的戰鬥來說中國海軍大裁軍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而這又是不得不做而且早做比晚做要好得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