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百二十章新挑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如何在英國劃分佔領區與顧祝同沒有半點關係。(找小說素材就到)在參加了由馮承乾主持召開的海軍高級將領會議之後顧祝同就回到了關島開始策劃攻打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

當然現在的局面已是今非昔比了。

回到關島顧祝同收到的第一條消息就是美國海軍已經組建了航母戰鬥群而且是已艦隊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雖然這支擁有三艘艦隊航母的戰鬥群還在大西洋但是誰都知道很快就會被派往太平洋。

緊接著顧祝同又收到了一條不大好的消息。

這就是“埃克斯”級艦隊航母的第二批也就是第四到第六艘也已正式服役預計在三月底就能成軍。

這樣一來美軍就擁有了六艘艦隊航母。

顯然這絕對不是好消息。

要知道在顧祝同回到關島的時候第三艦隊仍然只有三艘艦隊航母而且馮承乾並沒有答應儘快為第三艦隊增派艦隊航母。

當然顧祝同不會等著馮承乾開口。

結果就是三月初顧祝同就給海軍司令部打了一份報告明確提出要求在一個月之內至少為第三艦隊增派三艘艦隊航母最好能夠增派六艘不然中太平洋戰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六月底之前發起攻打夏威夷群島東部大型島嶼的作戰行動甚至有可能在遭受慘敗之後丟掉制海權。

顯然。顧祝同不是危言聳聽。

要知道。這次美軍為奪回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做了極為充分的準備。

別的不說前三艘“埃克斯”級在建成服役之後就一直在墨西哥灣活動抓緊時間培訓飛行員與艦隊官兵。*據顧祝同掌握的情報在這幾個月內美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在訓練中至少出過百起事故而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訓練強度過大讓官兵始終處在疲憊狀態之下。

高強度的訓練在造成了巨大的意外傷亡與損失的同時。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雖然還沒有與美軍戰但是顧祝同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利用這幾個月美軍至少能夠部分解決官兵素質的問題。

事實。美軍從來就不缺乏優秀兵員。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之前美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在工業國中排名第一具有大學學歷的國民所佔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同期中國還在進行全民掃盲盲在國民中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在一些細節美國的優勢更加明顯。

比如大戰爆發前美國已經有近五萬人獲得了飛行員資格證民間有千架從事飛行活動的企業與組織。從事與飛行有關職業的人超過了二十萬此外還有大批專門培訓飛行員的機構。相比之下中國就差得太遠了。在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民間的飛行員數量總共還不到五千人而從事飛行員培訓工作的企業與機構還不到一百家一年最多這能培養一千名飛行員。

可以說美國的兵員素質絕對是世界最好的。

要想把招募的新兵培訓成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戰士需要的只是時間。

幾個月的高強度培訓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至少就顧祝同獲得的情報。美軍艦載航空兵飛行員的素質已經升到了參戰時的水準而且其骨幹飛行員都是老手平均飛行時間在三千小時以執行過百次的作戰任務擁有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且心理素質非常突出。

這也可以理解沒有一定才能的飛行員。本不可能活著熬過之前的戰鬥。

當然與中國海軍航空兵相比美軍的素質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只是這個差距並不是很明顯而且在很大的程度可以由裝備彌補。

這就是美軍已經獲得了最新式的艦載機。

在艦載戰鬥機f-4u已經全面取代了之前f-6f而且是最新改進型號在能絲毫不亞於中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而在某些能甚至有所超越。比如f-4u最新改進型的最大飛行速度就超過了“海鷹”的改進型。說得簡單一些如果這種戰鬥機由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駛完全有可能在空戰中壓制住中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至少能夠在空戰中確保不被迅速擊敗。

相比之下中國海軍的裝備更新速度就沒有這麼快了。

雖然用於取代“海鷹”的新式艦載戰鬥機即“海雕”已經在一九四四年中期完成了試製在一九四四年底通過了海軍驗收正式進入了工程生產階段但是“海雕”的量產工作並沒正式展開。

主要就是海軍並不急於獲得這種能先進的戰鬥機。

當然海軍給出的理由是“海雕”的採購價格比“海鷹”高得多而實際作戰能力並未提高多少因此採購“海雕”不比採購“海鷹”更加划算比對已有“海鷹”進行改進相比就更不划算了。

此外還有一個海軍沒有提到的原因。

這就是“海雕”實際還算不完善至少在故障率嚴重偏高。

事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大戰期間保證武器裝備的生產按照計劃進行要比研製出能完善的武器裝備重要得多。如此一來在研製新式武器裝備的時候軍方往往能夠容忍一些無關痛癢的瑕疵甚至會因此而降低某些標準。比如裝備的可靠

問題是這只是戰爭緊要階段的方式方法。

當戰爭需求開始降低而且已有裝備已經能夠滿足戰鬥需要的時候軍方就不會對質量問題放任不管了。

當時“海雕”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

能“海雕”不是隻比“海鷹”好一點而是好了很大一截。比如其最大平飛速度在五千米高度能夠達到每小時七百四十公里比“海鷹”高了一大截也超過了包括f-4u在內的所有艦載戰鬥機即便在所有戰術戰鬥機中也僅次於p-51的最新改進型為當時世界飛得最快的活螺旋槳戰鬥機之一。即便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海雕”都是飛得最快的艦載戰鬥機之一。

“海雕”在大戰期間的最後一種改進型最大水平飛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七百八十公里而俯衝時的極限速度更是在每小時八百四十公里以而這幾乎是活螺旋槳戰鬥機的極限速度了。要知道這個速度已經接近音障而活螺旋槳飛機本無法突破音障。

可以說如果中國海軍需要更先進的戰鬥機“海雕”就是理想選擇。

只是“海雕”太不可靠了。

在進行海軍驗收試飛的時候就有四架“海雕”墜毀。如果不是成飛與海軍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當時另外幾家飛機制造廠設計的新式戰鬥機在能都差得太遠海軍肯定不會讓“海雕”進入量產階段。

當然海軍提到的理由也非常關鍵。

要知道在形成生產規模之前“海雕”的定價是“海鷹”的兩倍。

顯然對於裝備規模龐大的中國海軍航空兵來說要用如此高昂的價格採購一種新式艦載戰鬥機顯然是很不划算的買賣。

更何況“海鷹”又不是到了非退役不可的地步。

事實“海鷹”還有一定的改進潛力而且其改進型的能已經足夠了至少能夠對付美軍最新式的艦載戰鬥機。

綜合這些因素中國海軍就沒有急於大批量採購“海雕”當然海軍這麼做也迫使成飛去解決“海雕”存在的問題並且在努力提高其能的同時想方設法的降低生產成本。也正是如此“海雕”才在一九四五年年底的時候獲得了海軍的大訂單並且在戰爭結束之前完成了兩次升級改進其最終產量超過了三千架並且在一線部隊全面取代了服役數年之久的“海鷹”成為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在戰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

所幸的是在一九四五年初“海鷹”絕對不是差勁的艦載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絕對不缺素質優秀的飛行員。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飛行呀隊伍的整體素質不但在中**隊裡是數一數二的即便放眼全世界也絕對是翹楚。主要就是中國海軍有大批飛行時間在一萬小時以、參加了數百次戰鬥、取得了數十個、甚至是百個戰果的王牌飛行員而且這些飛行員大多依然在基層部隊服役。能把優秀飛行員留在基層與中國海軍的人事管理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當時中國海軍中有大批校級別的飛行員主要就是為了提高飛行員的待遇留住人才。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對中國海軍來說挑戰依然是現實的問題也是存在的。

顧祝同要做的就是克服問題戰勝挑戰把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取得的勝利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