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矛盾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顯然在一九四五年的半年瓜分英國是同盟國集團最重要的事情。[找小說素材就到]事實如何處置英國準確的說是誰充當佔領軍的主角還關係到了同盟國集團能否繼續存在下去。
表面矛盾主體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意大利。
關鍵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曾經承諾讓意大利參與攻佔英國的作戰行動並且答應在戰後與意大利共同管理英國。問題是在英國突然宣佈投降之後意大利艦隊的重要大幅度降低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想利用這一點壓制住意大利讓意大利無法在戰後的歐洲充當主角。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反悔了。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給出的理由是英國是在本土沒有遭到直接攻擊的情況下向同盟國集團投降的因此德意聯軍並沒有攻打英國本土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沒有必要兌現之前做出的承諾。
顯然這個理由極為牽強。
不可否認英國確實是在本土遭到攻擊之前投降的但是導致英國投降的直接原因是制海權落入了德意聯合艦隊手裡使英國喪失了保衛本土的基礎因此本土遭到攻擊也就無法避免。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沒有意大利艦隊就不可能奪取北海的制海權哪怕意大利艦隊沒有參加多佛海戰也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甚至是導致本土艦隊出港作戰、並且進入多佛海峽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意大利艦隊。就算公海艦隊在多佛海戰中打了大勝仗德軍也未必能夠攻打英國本土。
顯然在迫使英國投降的關鍵因素中就包括了意大利艦隊。
這樣一來意大利就為迫使英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就有理由要求在英國獲得利益即獲得佔領區。
問題是意大利有能力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抗嗎?
不可否認在這場大戰中意大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從重要講意大利並不是集團中必不可少的成員。
同盟國集團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說意大利在同盟國集團中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特別是到了大戰後期當勝利在望的時候意大利的地位就更低了。
事實在大戰期間意大利軍隊的表現也算不出。
比如在北非戰場意大利軍隊就被英軍打得落花水等到德軍出馬才算穩住了陣腳並且取得了隨後的重大勝利。在其他戰場。意大利幾乎沒有做出貢獻只是在德俄戰場投入了大約三十萬兵力。
顯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看來即便沒有意大利他們也能取勝。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會處處排擠意大利。
至於戰後的歐洲格局意大利的影響力就更加有限了。
大戰已經證明戰後的國際秩序由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而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意大利簡直是微不足道。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意大利的綜合國力連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據雙方zhèngfu的統計數據在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年意大利的工業規模僅相當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五分之一工業產值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六分之一農業生產規模也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三分之一。此外。在技術領域意大利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更大。在看不見的軟實力方面。比如政治影響力外關係等方面意大利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有如雲泥。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就不會把意大利放在眼裡。(找小說素材就到)據後來披的資料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就針對戰後的歐洲秩序制訂了一份極為宏偉的計劃。這其中關鍵就是打壓意大利不讓意大利成為歐洲強國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同盟集團內的一個重要盟友。
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要阻止意大利在獲取紅利階段坐大。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甘心成為歐洲的霸主甚至不甘心成為西方的霸主。
當時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有一種共通思想。這就是在經歷了兩次規模浩大的世界大戰、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理應取代英國與美國成為唯一的世界霸主。
這下問題來了。
事實在英國投降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已經淪落為同盟國集團中的老二頭號強國的位置已經被中國奪去了。
據戰後公佈的數據從一九四二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了同盟國集團中的純輸出國即中國輸出的戰爭資源超過了從集團中獲取的資源而這主要就集中在中德軍事貿易中即中國提供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物資要比獲取的多得多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轉變成為純輸入國。
這一點在戰後就反映了出來。
在戰後的大結算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總共欠下了六十億帝國金馬克的戰爭債務其中欠中國的就有五十二億。
這是個什麼概念?
整個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支出為五百四十八億帝國金馬克。
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支出中有百分之十來自中國提供的戰爭藉助。
當然中國提供的幫助實際不止這麼點。要知道這只是雙方正規軍事貿易沒有包括中國提供的無償援助。
據中國官方的資料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為盟友提供的無償援助超過了一百億帝國金馬克。這其中三分之二都提供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這一部分算的話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戰期間支出的費用有將近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如果把其他借貸算則有三分之一來自其他國家。
事實正是金融的關係決定了戰後的世界秩序。
這也直觀的反映出在這場大戰中中國才是最大的贏家而且中國必然成為戰後的世界頭號強國。
這樣一來中國高層自然會謀求成為戰後唯一的世界霸主。
為此中國就得采取相應的行動。
這一點在一九四三年就反映了出來即在沒有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決定勝利時中國就出兵印度洋開闢了印度洋戰場與中東戰場。到一九四五年初中國已經在這兩個戰場取得了重大勝利。到英國正式投降的時候除了敘利亞與伊朗的大部分地區之外中東與海灣地區都在中**隊控制之中。為了獲得蘇伊士運河的通行權中**隊甚至在二月初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趕在德軍之前佔領了蘇伊士運河東面的西奈半島並且及時出兵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
顯然中國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德意志第二帝國限制在歐洲與北大西洋。
說白了中國要想成為戰後唯一的世界霸主就得壓制德意志第二帝國不能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擴大影響力。
這樣一來意大利的價值就不小了。
據戰後解密的資料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份中國與意大利就達成了秘密協議中國支持意大利出兵英國而意大利則支持中國在北非西部地區的軍事行動並且為中國在大西洋中部地區的擴張行動提供幫助。
也正是在中國的支持下意大利艦隊才敢於搶在德軍之前進駐斯卡帕灣並且隨後與德軍一同進入朴茨茅斯港。同樣的中國海軍表現得較為剋制只是應意大利的要求出動空降兵佔領了幾座機場。
由此可見在德意矛盾背後實際是中德矛盾。
說白了中國扶持意大利就是不想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坐大然後通過意大利來限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擴張。同樣的道理德意志第二帝國壓制意大利也是為了迅速成為歐洲獨一無二的霸主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然後才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競爭成為世界霸主。
顯然意大利只是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被雙方利用的工具而已。
由此也看得出來在英國投降之後局勢是相當混亂的。
這導致了一個嚴重後果即佔領英國本土的行動花了太多的時間並且消耗了同盟國集團的實力。
這場佔領行動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五年底。
雖然在此期間中德意三國的軍隊都表現得比較剋制沒有發生直接衝突但是在局部地區仍然暴出了很多問題。
比如在確定倫敦的佔領區的時候三**隊就差點火併。
所幸的是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太久。
原因很簡單美國還沒有戰敗如果同盟國集團在英國問題決裂那麼笑到最後的就是美國了。
更重要的是誰也承擔不起破壞同盟國集團團結的罪名。
這樣一來就只能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問題了。
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在瓜分英國的軍事行動即將宣告結束的時候中德意三國終於開始就劃分佔領區的問題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