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八章最後的機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安森”號率先轉向隨後是“豪”號、“馬薩諸”號與“亞拉巴馬”號。*雖然四艘英艦所處的安全海域較為狹窄但是為了形成戰列依然做了編隊轉向而不是讓四艘戰艦單獨轉向。此外當時四艘英艦在向北航行如果單獨轉向就會形成梯次隊形對編隊作戰有很大的影響。

結果就是“安森”號成了第一個重點打擊對象。

此時德軍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首先炮擊完成轉向的英艦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其喪失戰鬥力然後開始炮擊下一艘英艦。

兩艘“腓特烈三世”級同時向“安森”級開火。

關鍵不是二打一而是此時的戰距離。

在十二公里的距離德艦的命中率高得驚人。當時炮戰已經進入平階段即穿甲彈打擊的不是戰艦的水平裝甲而是側舷裝甲。這個時候德艦火炮的能優勢、特別是度優勢體現了出來。

雖然在完成轉向之後“安森”號也開始向德艦開火緊隨其後的“豪”號也用了首部的六門主炮且十四英寸穿甲彈在這個距離有可能擊穿德艦的裝甲但是英艦的炮擊命中率並不高而且火力不夠兇猛。

短短五分鐘內兩艘“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打出了一百多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

據德軍的作戰記錄。

“安森”號至少被擊中了十次。命中點都在戰艦右側其中有六枚炮彈的命中點在水線附近。在這個距離別說是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即便是普通穿甲彈也能毫不費力的打穿“喬治五世”級的側舷裝甲。事實當時兩艘德艦使用的就是普通穿甲彈。

中國海軍早就做過測試在近距離炮戰中更適合使用普通穿甲彈。

主要就是鎢合金穿甲彈實質是是增強型的重型穿甲彈其特點在於存速能力。*因此在進行遠距離炮戰中有很大的優勢。在使用相同裝藥的情況下鎢合金穿甲彈的炮口初速低於普通穿甲彈。受此影響在近距離炮戰中鎢合金穿甲彈的動能反而不如普通穿甲彈。威力也就發揮不出來。

當然這並不表示鎢合金穿甲彈無法進行近距離炮戰。

事實據中國海軍做的測試只要戰距離在六千米以鎢合金穿甲彈的威力依然強於普通穿甲彈。主要就是鎢合金的強度高於特種合金鋼對提高穿甲威力有很大的幫助。

對中國海軍來說用鎢合金穿甲彈取代普通穿甲彈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管怎麼說鎢合金穿甲彈是由中國海軍投資研製的產能有保證。補給也不是問題。為了簡化戰艦的炮戰程序特別是降低火控控制的難度中國海軍早就用鎢合金穿甲彈取代了普通穿甲彈把普通穿甲彈移給了二線部隊。

在德軍中這麼做是不大可能的。

關鍵就是中德間的海運航線並非暢通無阻把炮彈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據戰後公佈的消息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的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總共還不夠一千枚。也就是說這些炮彈。連兩艘戰列艦的彈艙都裝不滿因此德軍依然得使用普通穿甲彈。

為此德軍制訂了較為嚴格的炮戰戰術。

戰距離縮短到一萬四千米以內也就是進入平階段之後就不再使用昂貴的鎢合金穿甲彈。只有在遠距離炮戰中。才能使用鎢合金穿甲彈。當時兩艘德艦在對付“安森”號的時候。已經用掉了三分之二的鎢合金穿甲彈。顯然如果繼續使用鎢合金穿甲彈只要戰局出現變化德艦的處境就將變得非常不利。

所幸的是德軍普通穿甲彈的威力也不算差。[找小說素材就到]嚴格說來在普通穿甲彈中算得是非常好的了。

與鎢合金穿甲彈相比普通穿甲彈的穿甲威力是足夠了主要差在爆破效果(書書屋)。

前面就提到得益於鎢合金的高密度在保證了炮彈的質量之後裝藥量比普通穿甲彈提高了近一倍因此爆破威力要大得多。實戰證明鎢合金穿甲彈的爆破威力是普通穿甲彈的一點五倍。

只是被六枚穿甲彈擊中水線部位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安森”號沒有立即沉沒但是也受到了重創。在艦體右側嚴重受創的情況下“安森”號出現了嚴重右傾。更要命的是因為幹舷高度本來就嚴重偏低右傾直接導致位於水平甲板的兩座主炮炮塔受到了影響。

事實“安森”號在遭受了五分鐘的密集炮擊之後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雖然當時“安森”號b炮塔裡的兩門主炮還能正常開火但是b炮塔沒有單獨的火控系統得於a炮塔聯動因此並沒有多大價值。

觀察到“安森”號遭受重創後兩艘“腓特烈三世”級把炮口轉向了“豪”號。

此時“豪”號已經完成轉向機動而且跟在後面的“馬薩諸”號也已轉過身來加入了炮戰。

受此影響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也在這個時候投入了戰鬥。

有趣的是兩艘戰列巡洋艦的對手不是“豪”號而是更加強大的“馬薩諸”號。

此時德艦正在向東航行也就是與英艦的航向正好相反。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沒有依靠速度衝到前面去而是排在了“威廉一世”號的後面。主要就是如果前出肯定會對編隊造成影響而依次派在後面就不會影響到前方的兩艘戰列艦也就不會降低編隊的戰鬥力。

結果就是出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戰方式。

這就是四艘德艦在錯炮擊兩艘美艦即前方的兩艘戰列艦在炮擊離得近一些的“豪”號而後面的兩艘戰列艦則在炮擊離得遠一些的“馬薩諸”號。顯然這與正規的戰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事實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希恩斯的指揮才華。

雖然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了十二公里實際還不到十二公里而且兩艘戰列巡洋艦也配備了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但是在這個距離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依然難以穿“喬治五世”級的裝甲。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正常方式戰“豪”號就不會受到嚴重打擊。

希恩斯採用了非正常的戰方式確保首先打擊“豪”號使其喪失作戰能力然後再對付“馬薩諸”號。

當然也有人認為希恩斯這麼做是犯了個錯誤。

原因很簡單在這個戰距離十四英寸穿甲彈打穿“腓特烈三世”級要害部位裝甲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十六英寸穿甲彈的威力大得多能夠百分之百的打穿“腓特烈三世”級的裝甲。因此應該重點打擊“馬薩諸”號以及後面的“亞拉巴馬”號而不是重點對付“豪”號。

正是如此有人認為希恩斯的錯誤直接導致公海艦隊遭受了不應該的損失。

顯然這種說法有點牽強。

“安森”號喪失戰鬥力之後還有三艘英艦可以作戰而且已經有兩艘完成了轉向。此時希恩斯需要考慮的不是打擊哪一艘英艦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再讓一艘英艦喪失戰鬥力。只有這樣希恩斯才能夠獲得二打二的機會也才有望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他就得以兩艘戰列艦應戰三艘戰列艦。

雖然還有兩艘戰列巡洋艦可用但是即便繼續縮短戰距離這兩艘戰列巡洋艦也不見得能夠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艦的優勢在於遠程炮戰。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打掉第二艘英艦希恩斯就能夠通過戰術轉向與對手拉開戰距離。

事實再過幾分鐘德艦就得轉為向西航行。

這也正是希恩斯看到的機會。

顯然“豪”號的結局不會比“安森”號好多少。

只是在“豪”號遭到重點打擊的時候“馬薩諸”號抓住了機會後面的“亞拉巴馬”號也完成了轉向機動。

七點半左右“豪”號在被十四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直接命中之後被迫退出戰鬥。

這艘戰艦沒有沉沒最終與同樣遭受重創的“安森”號回到了朴茨茅斯只是直到英國戰敗都沒能完全修復。

“豪”號退出戰鬥後戰鬥出現了轉折。

七點三十三分“腓特烈三世”號率先向左轉向隨後“威廉一世”號、“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硇”號也開始轉向。

可以說這是開打之後本土艦隊獲得的最好機會。

要知道這次公海艦隊進行的是編隊轉向而不是讓四艘戰艦單獨轉向。主要就是希恩斯想借轉向與英艦拉開距離。

如果英艦能夠在這個時候撲去不讓德艦拉開距離那麼在二打二的情況下英艦依然有不小的勝算。

事實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也確實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