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破交與反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全文字無廣告第一百二十九章破與反潛顯然,美國參戰對中德來說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國參戰,就會打破現在的戰略局面,並且使中德喪失戰略優勢,而美國越晚參戰對中德越有利。
在美國海軍出動戰艦為船隊護航後,德皇親自發表了抗議,劉伯恩也再次在總統府召見了美國大使,提出美國應該嚴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參與、干預與改變戰場態勢的行為,以免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問題是,抗議有用嗎?
五月二十五,德皇在波茨坦皇宮召見了鄧尼茨,直接提出,必須把破範圍限制在北大西洋東部海域。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襲擊由美國艦艇保護的船隊,更不得直接襲擊美國艦艇。
問題是,這樣的命令有用嗎?
在面見德皇的時候,鄧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作戰的範圍,那麼潛艇的作戰能力將大幅度削弱,威脅力也將大大降低。
此外,鄧尼茨還有一點沒有提出來,即潛艇的戰損率肯定會直線上升。
原因很簡單,潛艇的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反潛技術也在飛速進步。
大戰爆發後不久,帝國海軍就開發出了一項對潛艇來說至關重要的設備:通氣管。
以往,潛艇只稱得上是“能下潛的艦艇”受電池能限制,潛艇在絕大部分時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潛航的時間非常短,潛航的距離也遠不到哪裡去。一戰末期,帝國海軍最先進的潛艇,最大潛航時間也只有二十多個小時,最大潛航距離只有幾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潛航速度航行,電池裡的電能將在一個小時內耗光。通氣管出現之後,這一局面有了顯著改觀,即潛艇可以在潛望鏡深度上持續潛航,並且為電池充電,在理論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問題是,反潛技術也有突飛猛進。
與一戰時相比,反潛技術最大的突破不是雷達、聲納等具備實戰應用能力,而是飛機成為了主要的反潛平臺。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反潛就已經登上了戰爭舞臺。
最初的時候,航空反潛的主要平臺是飛艇,而不是飛機。主要是,當時飛機的續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難持續巡邏,而飛艇具有更高的續航力,可以長時間的呆在潛艇經常出沒的海域上空。
只是,飛艇並不是理想的反潛平臺。
主要是,飛艇對使用環境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機動也不好,往往在發現潛艇後無法立即發起攻擊。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飛機成為了航空反潛的主要平臺。
只是,這個時候大戰已經接近尾聲,英國在丟掉了制海權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在大洋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抗衡了,反潛也就失去了意義。
重要的是,航空反潛已經顯示了起強大的作戰能力。
大戰爆發後,英國的造船廠要麼在建造大型戰艦,要麼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彌補潛艇襲擊的損失,本就沒有多餘的力量建造反潛戰艦,要不然,英國也不會從美國租借幾十艘老式驅逐艦。
面對神出鬼沒的潛艇,英國皇家海軍必須另闢蹊徑。
顯然,飛機成為了理想選擇。
當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潛的收穫並不大。主要是,帝國海軍的潛艇越來越大,遠洋活動能力大幅度增強,活動範圍極為廣闊,而飛機的巡邏區域相對有限,也就很難在廣闊的海洋上發現潛艇。
此外,帝國海軍開始為潛艇安裝通氣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潛效率。
要知道,僅靠飛行員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發現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氣管,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直到一種新式裝備問世,航空反潛才真正開始充當主力。
這就是雷達。
做為世界上最早研製、生產與裝備雷達的國家之一,英國的雷達技術非常先進,而且也最先認識到了雷達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