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風波不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從國力與工業實力上講,標準排水量都趁過了四萬噸的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戰列艦對意大利來說,確實“太重”了一些。要知道,在一九三五年的時候,意大利的工業實力就已經被〖中〗國超越。
有趣的是,當時意大利謊稱“維托里奧維內託”級的標準排水量只有三萬五千噸。
按照“華盛頓條約”規定,所有締約國在條約有效期內建造的主力艦,都得公佈相信的噸位表,並且接受條約組織審核。雖然意大利不按常理辦事,但是有理由相信,條約組織的審核人員沒有那麼容易欺騙。也就是說“維托里奧維內託”級在最初設計的時候,標準排水量肯定在三萬五千噸以內,在詳細設計階段,才發現在三萬五千噸內,本無法滿足意大利海軍提出的技術標準,才不得不添油加醋的進行修改,最終使得這種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突破了四萬噸。
顯然,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只要基本設計定下來,戰艦的一些重要技術指標就確定了下來,本不可能在後期修改。
“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的最大問題,就是幹舷過低。
產生這個問題的,就是排水量被放尖,導致吃水加深,從而使得幹舷降低。
對戰列艦來說,這就意味著在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能力大受影響,甚至會因為甲板上而導致無法作戰。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隱患,即儲備浮力過低。
“維托里奧維內託”級建成後,就主要在地中海活動,很少離開地中海主要原因就是不大適合在大西洋上作戰。要知道,地中海常年風平靜,而大西洋、特別是北大西洋上的氣象環境惡劣得多。
有趣的是,意大利的設計師在解決幹舷過低的問題時,採用了一個看似巧妙卻後患嚴重的辦法,即把尾部炮塔抬高,防止在二號甲板上,而不是像通常那樣,佈置在水平甲板上面。
暫且不說炮塔抬高,會導致炮座增重多少。把重達一千多噸的主炮炮塔增高几米,意味著戰艦的重心更高也就降低了戰艦的穩定,使戰艦在側舷受損之後極易因為重心偏高而傾覆。
別忘了“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的儲備浮力本來就不足。
這些設計上的缺陷,導致“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成為二戰海戰中的稀客甚至很少出港活動。
當然,意大利傾盡國力,也就只能建造這一級戰列艦。
最初的時候,意大利海軍雄心,打算建造四艘。可惜的是入侵埃俄比亞的戰爭耗光了意大利的國庫,意大利海軍在一九三四年只獲得了兩艘的撥款,另外兩艘被意大利當局束之高閣。直到四年之後“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的後兩艘,即“羅馬”號與“帝國”號才動工建造。如果意大利有足夠強大的工業實力,四艘“維托里奧一維內託”級都能趕上二戰中的關鍵戰役。可惜的是,意大利沒有足夠強大的工業實力前兩艘在二戰爆發後不久建成,而後兩艘拖到二戰後期才建成。
顯然,意大利海軍虛名在外,在二戰中並沒有太好的表現。
以海軍實力為準意大利是最後一個算得上強國的國家了。
當然,如果以國家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為準還有一個強國,即已經進入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紅俄。
不可否認,紅俄海軍也有很大的野心。
在一九三零年之前,也就是紅俄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其國家領導人斯大林就提出,要為紅俄打造一支一的海軍,準備花二十年時間,建造包括二十艘戰列艦、二十艘戰列巡洋艦、十艘艦隊航母、四十艘重巡洋艦、一百二十艘輕巡洋艦、三百艘中型艦艇與五百艘潛艇的龐大艦隊,確保在黑海、波羅的海與太平洋方向上,都擁有超過最主要敵人的作戰能力。
顯然,斯大林說話肯定比辦辜厲害得多。
更重要的是,紅俄本就沒有這個實力。
雖然在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後,紅俄的工業實力已經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名列全球第三,但是即便在一九四零年,還沒有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也不可能在二十年之內打造出如此強大的艦隊。
更何況,紅俄並沒有打造強大海軍的現實需求。
要知道,紅俄的主要威脅都來自陸地,而且有著足夠廣袤的國土、足夠豐富的資源、足夠眾多的人口,還有亟待開發的偏遠地區。也就是說,紅俄擁有發展壯大的一切條件,本就不需要對外擴張。
別忘了,海軍的主要價值,就是對外擴張。
事實上,直到大戰結束,紅海軍都微不足道。
海軍軍備競賽,加上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國際局勢緊張,地區衝突與戰爭不斷。
一九三三年,在意大利入侵埃俄比亞之後不久,西班牙爆發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