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十一章最高效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犬鵬號開建之後,馮承乾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贈送的六艘大型戰艦送回去,委託威廉港造船廠、基爾海軍造船廠、伏爾鏗造船廠與布洛姆一福斯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

當然,改造方案由馮承乾提供。

嚴格說來,這六艘戰艦,即“拜仁”號與“巴登”號戰列艦“德夫林格”號、“呂佐”號與“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以及“柏林”號快速巡洋艦的艦齡都不到十五年,短的才十二年,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全面改造。更重要的是,在“華盛頓條約”框架內,這六艘戰艦的能都不算差。

只是,這六艘戰艦,在某些方面並不符合馮承乾的要求。

別的不說,除了“柏林”號,另外五艘戰艦的最高航速都太低,本不可能在幾年之後為航母護航。

要知道,馮承乾規劃…中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在三十三節以上。

正常情況下,護航戰艦的航速應該比航母高兩節,而最低要求也只能比航母低兩節。

顯然,兩艘“拜仁”級的速度太慢了,而三艘“德夫林格”級如果為滿足護航增強了防空火力,航速肯定達不到三十一節。

結果就是,現代化改造的核心就是更換動力系統。

當然,六艘戰艦的改造方式並不完全一樣。

兩艘“拜仁”級除了更換動力系統,使最高航速達到三十二節之外,還拆除了所有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巴登”號增添了旗艦所必須的指揮設備,此外還對主裝甲帶做了調整該為“重點防護”即拆掉次要部位的裝甲、加強關鍵部位的裝甲。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增強了水線以下部位的裝甲厚度,把主裝甲帶的保護範圍延伸到艦底。防護方面,最大的改進是增強水平防護水平裝甲分為兩層,即在保留原有水平裝甲的基礎上,增添一層厚度為七十六毫米的裝甲甲板。

顯然,這些改進,都是針對未來的海戰。

因為經費有限,所以在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返回〖中〗國的時候,兩艘“拜仁”級都沒有安裝副炮。直到一九三零年兩艘戰艦回國的第二年,才在江南造船廠安裝了副炮而且是一百毫米副炮。兩年之後,兩艘戰艦再次進入江南造船廠,安裝了八座四聯裝四十毫米高炮與十六門二十毫米高炮。到此兩艘戰艦上,各有十二門一百毫米、三十二門四十毫米與十六門二十毫米高炮。

要知道,這才是一九三二年。

如果以防空火力為準,當時沒有一艘戰列艦在兩艘“拜仁”級之上,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本沒有必要安裝這麼多高炮。

顯然高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在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艘“拜仁”級沒有來得及進行現代化改造,但是通過臨時改裝,增添了十六座雙聯裝四十毫米高炮與數十門二十毫米高炮,把高炮的總量提高到了近兩百門。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拜仁”號還進行了第三次防空火力強化改裝用雙聯裝七十毫米高炮取代了八座四聯裝四十毫米高炮,成為第一種擁有四梯次防空火力的戰艦。

相對而言,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造工作更加全面。

與“拜仁”級一樣,這三艘戰列巡洋艦也更換了動力系統但是並沒有因此使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原因很簡單,這三艘戰列巡洋艦全部加強了裝甲防護主裝甲帶的厚度與防護區域與“拜仁”級一樣,也安裝了第二層水平裝甲。也就是說,在完成改造之後,三艘戰列巡洋艦實際上已經不是戰列巡洋艦了,而是標準的戰列艦,關鍵部位的防護強度絲毫不比戰列艦差。

“德夫林格”級能夠轉變為快速戰列艦,與其初始設計有很大的關係。

別忘了,這種戰列巡洋艦的藍本就是“拜仁”級戰列艦,或者說是通過放大艦體增加動力系統,使航速達到了戰列巡洋艦的級別。

完成改裝之後,三艘“德夫林格”級的排水量依然在“拜仁”級之上。

雖然在主炮火力上,三艘“德夫林格”級沒有優勢,但是這三艘戰艦有更大的艦體,也就有更大的甲板面積。結果就是,三艘“德夫林格”級在回到國內安裝防空火炮的時候,各配備了十六座雙聯裝一百毫米高炮,十二座四聯裝四十毫米高炮與二十四門二十毫米高炮,防空火力超過了“拜仁”級。

有趣的是,當時馮承乾仍然把這三艘戰艦歸為戰列巡洋艦。

這麼做,多半是為了麻痺對手,特別是〖〗本海軍。當然,此舉也收到了效果,即〖〗本海軍很快就對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進行了現代化改造,而且在航沫、防護等方央以,德夫林格”級為假想敵。完成改造之後“金剛”級升級為快速戰列艦。

可惜的是“金剛”級是在“虎”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就算改造後的滿載排水量接近四萬噸,在各項主要能上依然不如“德夫林格”級。

後來,三艘“德夫林格、,級也像“拜仁”級一樣,分兩次加強了防空火力。

改造工作最為簡單的是“柏林”號。

受排水量限制“柏林、,號除了增強水平裝甲、在艦體兩側設置了防魚雷隔艙之外,並沒在防護上做太大的手腳。這麼做,也與〖中〗國海軍的經費有關,即在完成了五艘主力艦的改造之後,沒有多少錢用來改造“柏林”號了。此外“柏林”號的幹舷本來就比較低,增強裝甲防護就得增大排水量,也就會進一步降低幹舷高度。對於防空戰艦來說,過低的幹舷高度顯然不是什麼好事。要知道,在防空作戰中,戰艦都得高速航行,幹舷過低,很容易導致甲板上,從而影響防空火炮。

因為排水量沒有增大多少,所以“柏林”號沒有更換動力系統。

在火力上“柏林”號與五艘主力艦一樣,保留了主炮,但是拆除了所有副炮,並且在回國之後安裝子八座雙聯裝一百毫米高炮、八座四聯裝四十毫米高炮與十二門二十毫米高炮。

在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號是〖中〗國海軍中最活躍的防空戰艦,防空火力得到了加強。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柏林”號上的高炮數量超過一百六十門。只是因為作戰任務過於頻繁,所以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柏林”號都沒有增添防空作戰效率更高的七十毫米高炮。

對〖中〗國海軍來說,改造這六艘大型戰艦是提高作戰能力的捷徑。

甚至可以說,這也是最划算的一筆投資。

在兩年的改造期中,〖中〗國海軍花掉了二十八億華元,相當於〖中〗國海軍在這兩年裡軍費的百分之二十。如果用這筆錢來建造防空戰艦,哪怕是排水量小一些的大型戰艦,最多隻能建造兩艘。

毫無疑問,六艘大型戰艦的作戰能力明顯超過了兩艘防空戰艦。

更重要的是,航母還沒有取代戰列艦,而且誰也不能保證,在接下來的幾年間〖中〗國海軍不會遭遇新的挑戰。對六艘大型戰艦進行現代化改造,能國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中〗國海軍的戰鬥力。

當然,馮承乾此舉,立即引起了連鎖反應。

最受刺ji的,顯然是〖〗本。

雖然〖中〗國的大國地位在柏林和會與華盛頓談判中得到確認,但是不管怎麼說,〖中〗國依然是一個地區國家,到一九二八年也最多隻算得上是地區強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本不在一個級別上。此外,英法已經退出遠東地區,霸佔著印度尼西亞的荷蘭又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友好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也不錯。結果就是,〖中〗國海軍飛速發展,對除了〖〗本之外的其他列強幾乎沒有影響。

顯然,〖〗本受的影響非常大。

六艘大型戰艦還沒到達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內閣就迫國會,通過了“海軍現代化法案”開始著手改進主力艦。

首先被送上船臺的,就是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到一九二九年,兩艘“扶桑”級與兩艘“伊勢”級也被列入了改裝計劃,分別在一九二九年與一九三零年返回造船廠。

相對而言,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造工作較為徹底。

有趣的是,在對四艘戰列艦進行改造的時候,不是〖〗本海軍不想做得徹底一些,而是一九二九年爆發的經濟危機,讓〖〗本內閣拿不出太多的資金用於戰艦改造,因此四艘戰列艦的改造工作大幅度縮水。

事實上,〖〗本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如此恐慌。

原因很簡單,〖〗本海軍對〖中〗國海軍的優勢非常明顯。

在完成了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的建造之後,〖〗本海軍擁有十艘主力艦,而且四艘“金剛”級已經升格為快速戰列艦。雖然按照“華盛頓條約”〖中〗國海軍最多可以擁有八艘標準排水量為三萬五千噸的主力艦,但是馮承乾並沒有安排主力艦的建造與採購計劃,即便把噸位偏小的“柏林”號算上,〖中〗國海軍也只有六艘主力艦。顯然,〖〗本海軍在主力艦數量上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

〗本海軍跟著改造戰艦,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與〖中〗國海軍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