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十章海軍起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海軍建設,本在人,而不是戰艦。

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能夠擊敗更加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關鍵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更加優秀的人才。

這裡所謂的“人才”不僅僅指海軍官兵,還包含了與海軍有關的人員。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火炮技術就比英國先進,因此帝國海軍的戰艦在主炮口徑普遍不如對手的情況下,並沒吃多大虧,甚至有一定的優勢。又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國率先開發出了表面滲碳裝甲鋼,在裝甲厚度相當的情況下,為戰艦提供了更好的防護。再比如,帝國在戰前下大力氣研製高效率的燃油鍋爐與蒸汽輪機,使得帝國海軍的主力艦獲得了更加強勁的動力。

這些,都是因為帝國擁有更加傑出的工業與技術人才。

所幸的是,馮承乾並不需要為人才擔憂。

在他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以及回到帝國海軍之後,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而且非常重視來自〖中〗國的準公民。這其中,不但湧現出了吳鐵生這樣的軍事人才、宋靖國這樣的工業人才,還有很多技術人才。

雖然並非所有勞工在獲得了準國民待遇之後,都跟隨馮承乾等人回到〖中〗國,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已經回到〖中〗國,立志為祖國的強大與復興貢獻一份力量,而他們就是〖中〗國海軍不可否缺的人才。

海軍方面,人才更不是問題。

在馮承乾回國後,已有上百名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服役的軍官、以及上千名士官與士兵回國效力。此外,還有一大批追隨馮承乾的德國海軍軍人來到〖中〗國有的成為教官、有的在〖中〗國海軍中充當顧問。

更重娶的是,馮承乾建設〖中〗國海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海軍軍官學院。

到一九二八年,〖中〗國海軍軍官學院已經開班十期,培養出了數千名軍官與士官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有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服役的經歷,也參加過大戰期間的海戰,算得上經驗豐富的老兵了。

當然,一支海軍,不但要有軍官與士官,還得有水兵。

為此,在一九二二年〖中〗國海軍設立了海軍初級學校,並且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聘請了數十麼教官專門培訓水兵。

第二年,馮承乾通過擔任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司令的雷德爾,幾乎沒有花一分錢就把帝國海軍的訓練艦,即“布呂歇爾”號買了過來,在經過一些現代化改裝後,成為了〖中〗國海軍的訓練艦。

一九二四年,馮承乾還動用緊張的軍費在伏爾鏗造船廠訂購了一艘風帆訓練艦。

這些,都是在為培養人才做準備。

到一九二八年,〖中〗國海軍的培訓機構,已經達到每年為海軍輸送四百名軍官、六百名士官與四千名水兵的規模。

當然,馮承乾並不滿足。

按照他的要求,最終要達到每年培養六百名軍官、一千名士官與八千名水兵,才能基本滿足〖中〗國海軍在一九四零年之前對人才的基本需求。為此〖中〗國海軍軍官學院與海軍初級學校還要擴大規模。

有了官兵,還得有戰艦。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馮承乾制訂造艦規劃的時候,還得考慮德皇等人的需求。回到〖中〗國之後他就沒有了這些顧慮。他不但是〖中〗國海軍司令,還在政治上擁有與吳鐵生平起平坐的地位。

可以說馮承乾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想,以這個時代的技術為基礎,打造一支理想中的海軍了。

有趣的是,馮承乾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擴大艦隊規模,也不是為艦隊打造基礎設施。

一九二一年,馮承乾就在〖中〗國海軍軍官學院裡開設了一個飛行班,以海軍的名義培訓飛行員。

四年之後,這個飛行班獨立出來,成為〖中〗國海軍航空飛行學院。

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軍航空飛行學校。

此舉已經表明,馮承乾對未來海戰有著足夠清醒的認識。

海軍航空飛行學院成立三年後,也就是一九二八年,馮承乾終於做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動用當年海軍經費的百分之四十,與江南造船廠簽訂了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建造合同,並且著手組建艦載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