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軍備談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法國爭取成為第二梯隊,只有一個理由,即法國的主要利益在地中海,因此法國在海權上不能低於意大利。
顯然,意大利並不接受這樣的安排。
要知道,法國是戰敗國,而意大利是戰勝國。
相對而言,曰本的問題更加複雜。
〖〗本既不是戰敗國、也不是戰勝國,而且已經與英國解除同盟關係,但是〖
〗本在遠東與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不容質疑。
更重要的是,〖〗本在大戰期間的表現,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心存疑慮。
此外,〖〗本在西太平洋上的擴張行動,也讓早已霸佔了菲律賓、並且正在向西太平洋擴張的美國心存芥蒂。結果就是,在〖
〗本提出了海權訴求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美國都認為〖
〗本沒有理由提出太高的要求。
這下,問題出來了。
要知道,如果沒有〖〗本參與,就不可能限制海軍軍備。
原因很簡單,只要〖〗本開始大規模建造戰艦,美國首先就得跟上,因為〖
〗本的擴張行動對美國構成了直接威脅。緊接著,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因為在遠東與印度洋的利益,加入海軍軍備競賽,然後緊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英國與法國、以及盯住法國的意大利都會加入到這場比賽中來。
顯然,不管帝國與美國是否樂意,都得照顧到〖〗本的利益訴求。
只是,〖〗本也得做出讓步。
原因很簡單,〖〗本還不夠強大,不可能同時開罪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國家。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國已徑拉攏〖中〗國,而〖
〗本又夢想著霸佔〖中〗國,因此〖
〗本需要獲得美國的支持,也就不能不給美國顏面。
最終,〖〗本接受了由美國開出的條件。
以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的海軍艦艇總噸位為準,〖〗本海軍的艦艇總噸位為百分之七十五,只是在主力艦方面,〖
〗本海軍的比例為百分之六十六,即〖
〗本可以建造更多的巡洋艦。
〖〗本做出妥協之後,法國也做出了妥協。
最終,法國採納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條件,即與意大利一樣,擁有相當於第一梯隊百分之五十的艦艇總噸位。
緊接著,意大利也不得不在美德的壓力下做出讓步。即在總噸位的範圍之內,可以多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不超過三萬噸的主力艦,並且同額度削減巡洋艦等艦艇的噸位,以保證意大利的海軍優勢。
當然,荷蘭與西班牙只是來打醬油的。
最後,就是〖中〗國的問題了。
事實上,在談判開始前,〖中〗國本沒有海軍,或者說只有一支象徵
的海軍,
本算不上海軍強國。
再退一多,〖中〗國連強國都算不上。
問題是,在談判開始的第二天,德皇就下了一道詔書,把遠東艦隊無償付給〖中〗國〖中〗央政府,而〖中〗國〖中〗央政府則把青島港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九十九年,並且承擔前二十年的港口維持費用。
結果就是,〖中〗國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海軍強國!
要知道,帝國遠東艦隊有五艘主力艦,而〖〗本海軍到這個時候,就算把兩艘“筑波”級裝甲巡洋艦、兩艘“鞍馬”級裝甲巡洋艦與兩艘“河內”級戰列艦算上,總共也就只有十二艘主力艦,而除掉前面提到的六艘,也就只有四艘從英國採購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與兩艘自建的“扶桑”級戰列艦算得上是真正的主力艦。也就是說,〖
〗本海軍在主力艦數量上只比〖中〗國海軍多一艘。
問題是,〖〗本戰艦的戰鬥力遠不如〖中〗國戰艦。
“金剛”級的藍本是英國的“虎”級戰列巡洋艦,而實戰表明“虎”級本不是“德夫林格”級的對手。至於“扶桑”級戰列艦,不管是在火力、防護、航速上,都遠不如“拜仁”級戰列艦。
顯然,在總體實力上,〖〗本海軍與〖中〗國海軍相差不大。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本都獲得了百分之七十五的艦艇噸位比例,〖中〗國為什麼不能獲得同樣多的呢?
雖然〖〗本在談判中,列舉了很多理由,要求限制〖中〗國的海軍軍備,強調〖中〗國沒有資格進入第二梯隊,但是做為帝國全權代表的馮承乾卻無條件支持〖中〗國的解有利益訴求,並且強調〖中〗國是軸心國成員,是大戰的戰勝國,如果連〖
〗本得到的都享受不到,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得懷疑〖
〗本的誠意。
有趣的是,美國談判代表也公開支持馮承乾的主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肯定希望有一支力量能夠在西太平洋牽制住〖〗本,從而使美國全力應付來自大西洋對岸的威脅。
當然,二十多年後,美國就後悔了。
在德美表態之後,〖〗本不得不做出讓步。當然,為了留住〖
〗本,德美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協。最終,〖中〗國獲得了與〖
〗本同等的地位,但是主力艦的規模限制在了百分之五十,即比〖
〗本還要低百分之十六。
到此,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大體框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