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一章遠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九一七年的最後一天,馮承乾帶著一份足以讓德皇滿意的條約文本回到柏林。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是《柏林和約》之後,各主要國家在大戰結束後簽署的意義最為重大的國際條約。

這份條約,從本上限制了海軍軍備競賽。

按照條約規定,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英國在未來二十年之內,海軍艦艇總規模不得超過七十五萬噸,其中主力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五十萬噸,且單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三萬五千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十六英寸、副炮口徑不得超過七英寸:此外,對巡洋艦等輔助艦艇也做了明確約束。其他國家,則按照商定的比例建造與擁有各類戰艦,且在單艦的標準排水量、主炮口徑等方面保持一致。

當然,條約內容也並非一成不變。

比如,〖〗本就拒絕廢除正在建造的“長門”號戰列艦,反而以國內小學生捐款、不能傷害民意為由,要求完成“長門”號、及其姊妹艦“陸奧”號的建造工程,而〖〗本海軍只答應報廢兩艘“河內”級戰列艦。問題是“長門”級的標準排水量比“河內”級大得多,兩艘戰艦服役後,〖〗本海軍主力艦的總噸位就將超過條約上限。針對這一點,德美中在做出妥協的同時,也提出了利益訴求。美國將完成“科羅拉多”級的第三艘與第四艘,並且報廢掉一艘“紐約”級、另外一艘則在拆除武裝之後改為訓練艦。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完成“拜仁”級兩艘後繼艦的建造工作,只在條約正式生效後報廢一艘“萊茵蘭”級戰列艦。〖中〗國則獲得了從國外採購、或者自建兩艘戰列艦、或者在總噸位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更多巡洋艦等輔助艦艇的權力。

問題是,這份條的並非沒有漏

首先是,條約的有效期只有二十年。

也就是說,到一九三七年底,如果任何一個締約國不願意續約,《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就將自動作廢。

其次是,對巡洋艦做出的規範不夠明確。

條約只限制了巡洋艦的總噸位,以及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卻對巡洋艦的單艦排水量沒有做任何限制。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沒有考慮到新興海戰力量。

雖然在大戰期間,由主力艦搭載的水上飛機在偵察、校準等方面表現突出,而且在大戰結束前的幾個月,帝國與英國已經設計出了“航空母艦”但是在條約簽署的時候,第一艘航母還在改造之中。

結果就是,條約中沒有對航母進行明確約束。

更要命的是,航母甚至沒有被計算在主力艦之中,而是被當成了與巡洋艦類似的輔助艦艇。

當然,這也與當時的實際情況有關。

美國海軍改造的“蘭利、,號原本就是一艘巡洋艦,排水量不足萬噸,而〖〗本正準備改造的航母的排水量也不足萬噸,就連帝國設計的航母也只有一萬噸出頭,在排水量上與巡洋艦旗鼓相當。

此外,除了馮承乾,其他人對航母的認識還嚴重不足。

在很多人眼裡,航母就是一種用來搭載飛機、執行偵察任務的輔助艦艇,其主要任務就是協助主力艦作戰。當然,這也與飛機的能有關。這個時候的戰術飛機,本無法攜帶重型炸彈。

這些因素集合到一起,產生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

這就是,條約中把航母歸在了巡洋艦這一類戰艦裡面,只對航母的主炮口徑做了較為明確的限制。

按照比較傳統的思想,只要限制了一艘戰艦的主炮口徑,也就限制了這艘戰艦的其他能。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一艘戰艦隻能配備八英寸、也就是二百零三毫米主炮,那就絕對沒有必要達到兩萬噸的排水量。

事實上,這個漏的出現,與馮承乾不無關係。

要知道,馮承乾非常清楚航母的重要,更加知道,在下一場大戰中,航母將把戰列艦等主力艦送入博物館。問題是,馮承乾不但沒有在談判中提到航母,甚至在美國談判代表提出應該把航母當成主力艦看待的時候提出了反對意見,從而讓限制航母發展,成了不可實現的空談。

顯然,馮承乾是故意為之。

他這麼做,只有一個原因:做為後起之秀,不管〖中〗國的發展速度多麼快,也不可能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內追上強大的老牌帝國,更不可能在傳統海軍力量上,超越強大的競爭對手。

只有一場劃…時代的海軍變革,才能為〖中〗國提供超越老牌帝國的機會。

當然,在航母問題上含糊其詞,只是馮承乾走出的第一步。

一九一八年一月一,在德皇舉行的新年宴會上,馮承乾正式向德皇提辭呈,並且肯定德皇讓他返回〖中〗國。

德皇沒有食言,不但答應讓馮承乾回去,還送了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