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多米懦骨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多格淺灘海戰已經證明,如果合理應用戰列巡洋艦,就能在艦隊決戰中發揮積極作用。
傑利科非常清楚,現在還不是決戰的時候。即便大艦隊能夠擊敗公海艦隊,自身也將遭受滅頂之災。
沒有了大艦隊,英國皇家海軍如何保持全球霸權?
面對阿斯奎斯,傑利科明確提出,如果迫他率領大艦隊出海決戰,他就立即辭去艦隊司令的職務,讓其他人率領大艦隊去送死。阿斯奎斯沒有傑利科辭職,因為他沒有更好的人選。
在阿斯奎斯的態度軟下來之後,傑利科提出了一個折中解決辦法。
大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錯誤更正,前面的比斯開灣均為斯卡帕灣),返回朴茨茅斯,重點守衛英吉利海峽。
看上去,這是一個很好的戰術選擇。
問題是,傑利科忽視了最關鍵的問題,即在戰略上,如果大艦隊撤回朴茨茅斯,就等於把北海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公海艦隊,並且把包括泰晤士河河口在內的英國東部沿海地區暴在了德艦的炮口之下。
當初,大艦隊由朴茨茅斯轉往斯卡帕灣,就是為了對付公海艦隊。
顯然,在政治上,阿斯奎斯不可能接受傑利科的折中方案,因為這等於承認英國皇家海軍丟掉了北海制海權。
問題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一月八,阿斯奎斯在與陸海兩軍反覆磋商之後,最終決定,讓正在全速趕來的“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去追擊“柏林”號,在地中海活動的“皇家公主”號則退到直布羅陀海峽,大艦隊在一月中旬出港,前往北海尋找戰機,但是並不強行要求傑利科與公海艦隊決戰。
至於海上航運,付出擔任海軍大臣的費希爾提出,組建護航艦隊。
必須承認,費希爾的建議很有建設,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雖然“柏林”號的戰鬥力超過了裝甲巡洋艦,航速超過了輕巡洋艦,但是在對戰中“柏林”號絕對不是兩艘裝甲巡洋艦的對手。也就是說,每一支護航艦隊裡面只需要有兩艘裝甲巡洋艦,就能確保商船不受到襲擊。
問題是,這個辦法在當時不具備可行。
原因很簡單,需要保護的商船太多了,而英國皇家海軍沒有那麼多裝甲巡洋艦。
更重要的是,在主力艦不足的情況下,很多裝甲巡洋艦都被編入大艦隊,用來執行一些原本應該由主力艦執行的任務,如果調裝甲巡洋艦去執行護航任務,就等同於削弱了大艦隊的實力。
當然,組建護航艦隊也不可能說做就立即做到。
整個一月份,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國商船,以及向英國運送貨物、或者從英國運出貨物的他國商船都是提心吊膽的,一些船長甚至決絕出海。
事實上,被“柏林”號攔截的商船隻有十多艘,損失的貨物還不到五萬噸。與北大西洋的航運總量相比,這點損失簡直就是九牛一。
只是,正是“柏林”號的存在,使英國的航運遭到了嚴重打擊,一月份的航運量比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份降低了百分之四十!
對英國來說,這絕對是三場災難。
要知道,英國本土所需物資中,百分之六十依靠進口。航運量損失百分之四十,意味著將出現百分之二十四的物資缺口。當然“柏林”號的襲擊,對英國民眾造成的心理影響遠大於實際影響。比如,在一月初,英國的麵粉價格就上漲了百分之一百五十,創造了開戰後的新紀錄。實際上,當時英國本土的麵粉供應並不短缺,還有六個月的庫存。正是民眾對物資緊缺的預期,推高了麵粉的價格。別的不說,當時每一個英國家庭都囤積了一個月以上的麵粉。
物價上漲,直接引發了英國的國內動盪。
一月份,英國發生了一百多起罷工,規模超過一萬人的就有十四起。罷工的主要原因都與物價上漲有關,即工人的勞動報酬已經無法滿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了,而經營虧損的企業家又不肯漲工資。
用“內憂外困”來形容英國此時的處境,一點都不過分。
當然,局勢動盪,將不可避免的影響到英國政壇。雖然阿斯奎斯還沒有辭職,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走到盡頭了。
一月底,博納一勞與勞合一喬治共同發起了倒閣〖運〗動。
阿斯奎斯沒有辭職,因為他還有最後一搏:英法聯軍即將在二月初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