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帽簷很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寧問道。姚姬便道:“你打算怎麼起兵?”張寧忙欠了欠身,一面琢磨著語言的條理,一面說道:“據我所知,辟教有教徒數萬?這些人雖然不能全數用得上,但從中挑選出少數人馬為
基起事應有把握。
完事開頭難,只要勢力一發展有了基地盤,建立起統治體系,治下之民就會漸漸認可我們的合法權力,只要戰爭形勢好,兵源就不會枯竭。
所以我認為前期的難題是治人,而武器裝備和軍費反是次要。中後期的難題是民心,士人之心與百姓之心…”姚姬忍不住打斷他的侃侃而談,輕輕說道:“我雖是婦人不通兵事,但只問你兩件事:第一,辟教教徒甚眾不假,但他們不認為起兵造反有希望,你怎麼說服他們為你上戰場送命?
第二,永樂以來偽朝已經鞏固了軍政大權,打起建文君旗號就想讓官兵投誠不可能,別說兩京數十萬銳,就是湖廣一省調集軍隊鎮壓,你手裡既無良將也無
兵,一眾從未上過戰場也無軍械的教徒如何與披甲執銳擁有優勢火器的官兵對陣,如何能避免不被立刻消滅?”張寧正
道:“母親這兩個問題恰恰是最容易。”
“哦?”姚姬好奇地做出傾聽的樣子。張寧道:“第一個問題,只要讓辟教徒相信朝廷會很快清剿他們,特別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分壇頭目,既無合法身份、又無土地產業,可能很多人連一技之長也沒有,一旦失去辟
教是什麼處境?第二個問題,官兵的裝備恰恰可能不如我們,我能造出更好的兵器。”姚姬詫異道:“你以前寒窗讀書,後來做文官,你有什麼辦法得到盔甲和火器?莫非在官場能拉攏到人才,但鍛造盔甲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費也是難題。”張寧一時不知怎麼解釋,總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當然短短年月之內沒法
出工業革命後的東西出來,工業的條件太多。
但現在為什麼一定要工業?只要比官兵用的那些火門槍先進就夠了,做到這一點張寧自覺不是太難。他沉片刻便道:“我不知如何論述,但我能在起兵之前做出來讓母親相信。”姚姬想了一會兒,說道:“你有個舅舅在永順司地界的山裡,管著幾個村鎮兩百餘戶,那裡的人或是建文朝逃難的外戶、或是辟
教徒,有糧有人,我可以先引薦你去找他…娘不是不信你,只是這種大事不能草率。”
“很好,我準備妥當便過去。”張寧詫異道“我還有個舅舅?”姚姬道:“別人叫他姚和尚,南京之役後,他逃出京師出家躲起來,後來胡瀅清查全國僧道度牒,只好帶著一些人來辟
教投奔我這個當姐姐的,在永順司還俗娶
生子,卻沒問他為何不蓄髮。
後來他就得了個外號叫和尚。你去他那裡辦事,到底是親戚更信得過。”張寧點點頭:“母親派個人跟我,我先回常德辦點,然後好叫人帶路過去找那位沒見過面的舅舅。”姚姬道:“那讓秋葉跟你。”張寧心裡微微尋思,不小聲說道:“我聽說四大護教,秋葉、冬雪是上頭派遣的人,母親卻讓她跟著我,不知何意?”姚姬道:“人是會變的。秋葉是我的人了,讓她和你多
悉,正好有利拉攏…那晚上你胡來的事,她都對我
代了。”張寧尷尬,又聽姚姬小聲笑道:“那麼大的人,你也看得上?你身邊除了桃花仙子是鄭洽的人,那個徐文君沒有侍寢?”
“沒。”張寧臉上有些發燙,心道你不也只能在下面的密室裡自娛自樂?一時沒留神,下意識便向簾子裡面看去。姚姬見他的目光,很快明白了什麼,臉上頓時變紅。
她紅了臉的模樣異常美麗,宛若喝醉了酒的離、又彷彿嬌羞無限。張寧看得愣在那裡,不能自持。不料姚姬的神情漸漸冷漠,輕輕說道:“上回秋葉的事就算了,今後你要注意名聲,不要在世人中有荒
的傳言。
而姚家書香門第,我又是皇室的嬪妃,自應守禮守節,不會讓你因我遭人恥笑。”忽然有拒之千里的覺,張寧只好作禮道:“是。”但見姚姬端案上的梨花茶、不再言語,他便知趣地起身告辭。
回到廂房,張寧從懷裡拿出昨寫好的奏章檢查了一遍,又重新放回衣袋,因為決定要回常德府一趟,這些東西也無須叫人遞送回沅水茶園了,自己帶回便可。他見門外
已西斜,本來今天醒來就是下午了,啟程的時間只好定在明天。
遂在案前坐下來,用手肘撐著下巴,在心裡梳理將要辦的各種瑣事。到了第二天早上,張寧出發前去向姚姬辭行,不想沒見著人,她只派秋葉出來,帶了句話叫他路上慢行。
若即若離的相處,正值遠離之時,張寧心裡忽然覺十分失落。***張寧回到常德府後決定了解官兵武備情況,在南京時就見過明朝水軍裝備的槍炮刀箭,但只是遠遠地看了個大概模樣。
而現在有了深入瞭解的機會,作為巡按御史、巡察地方軍政,完全有理由要求過問地方的軍事訓練、武器管理等內容的。
明朝軍事從中央到地方的分權體系,張寧當官那麼久了是知道的:五軍都督府下屬省級的都指揮使司。省級之下的府、縣二級行政組織,府設衛有軍力五六千、縣設所一般有幾百人建制,但平時在種地,每年省裡的都指揮使司在農閒時派人組織訓練。
以上的軍事機構的文武官員都沒有調兵權,士兵半農半軍,戶籍為軍籍世代相傳永無出路。調兵權在兵部手裡,如有戰事,兵部才有權派遣任命一個總兵官到地方上調集兵馬。
平時組織訓練的武將沒有兵權,有兵權的是兵部的人又不悉當地人員,所謂“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將兵權分割,有利於防止軍閥割據。
明朝這種“垛集軍”實際就是自唐以來的府兵制度,明初洪武時問題不大。及至永樂年間,因永樂帝本身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府兵戰鬥力依然強勢。
但從洪熙到宣德這會兒,雖然局面還沒有失去控制,但府兵制度的積弊已經逐漸暴出來,加上永樂後期的鉅額軍費,朝廷已定策北方防線以進攻轉入防守,暴
了明軍戰鬥力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宣德登基第一個月,太子少保楊士奇也上奏提醒過這種情況:徙未歸,瘡痍未復,遠近猶有艱食之民。
大營及五軍將士馬多瘦損。軍校艱難僅能自給。士卒生計難以維持…張寧在國家機器內任職了一段時間,宏觀上的情況能從紙上了解,只是不知下面的詳情而已。
他不認識常德府的衛指揮使,只有先造訪常德知府趙鳴,然後通過引薦與衛所聯繫。在大明朝雖然文武不和,但文官的社會地位和權柄明顯比武官高,很多事情上會有“文官節制武將”的情況,地方武將對於京裡來的文官照樣不敢得罪,話語權在文人手裡毫無辦法。
常德衛指揮使姓羅,名克敵,是個大肚中年漢,張寧跟著知府去見面時,倒沒看出羅指揮使和知府有什麼不和,想來知府還算個會做人的官…
有的地方文武兩邊矛盾很深,朝裡的奏章還有描述武將被欺負不過了帶兵把地方官挾持的事,當然最後的處理結果武將肯定是要吃虧的。
張寧見羅克敵姿態很低客客氣氣的樣子,反倒有些不太習慣。想起前世,如果是某軍區的軍官那種牛,在地方政府上誰敢管、有誰權管?
不料在明朝見到的軍官卻裝得和孫子似的。大約是因為五代十國武人當權把世人都整怕了,宋以來士庶一起打壓武人,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宋明都沒有槍桿子裡出政權這一說…
雖然朱棣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張寧提出先去看軍械庫,於是在知府及一眾官吏的親自陪同下去府前街西頭。
到了軍仗庫的院子前時,羅克敵竟不能下馬,兩個隨從扶著才好不容易下來。張寧不問道:“羅將軍幾年沒有上陣了?”羅克敵臉
有些尷尬,小聲說道:“不瞞您說,我從來就沒打過仗。
張大人有所不知,現在咱們內地的衛所主要任務是糧、其次才是
兵,前些年南北兩面用兵,主要有京營數十萬,用不著咱們。朝廷在南方打
趾,年年派人督促
糧,大夥兒哪敢誤了農事?”
“你們不事武備,如若有人在地方上作亂,衛所如何守土?”張寧問道。羅克敵道:“通常出點事,知府大人調集負責緝拿盜匪的兵馬司去就辦妥了,用不著衛所…張大人的意思,咱們湖廣要用兵?上回我好像聽到知府大人說要對付什麼教?”張寧看了一眼知府,不動聲道:“朝廷裡的人,我不方便透
。”知府聽他扯出自己來,拉下臉來,語重心長地說:“羅將軍身為武將,不事
練武備,倒說得理所當然,您如此說話叫張大人回去怎麼對朝中諸公
差,難道要張大人替你掩飾失職?”
“是是。”羅克敵額頭上冒出兩黑線,尋思了片刻忙道“咱們常德所不僅如期
付軍糧,每有省裡都指揮使司派人來
練將士,咱們無不履行…”當然派了幾回來
練就不知道了,羅克敵頓了頓又道“軍械庫內的甲冑刀槍也定期使人修理養護,不敢懈怠。”張寧一本正經地作傾聽裝不住點頭,好像廢話很有意思一般。他一邊聽一邊打量羅克敵身上的甲冑,估計是穿著做樣子的,不過看上去確實是貨真價實的鎖子甲,明軍的護甲大抵就是這樣的水準,聽說這種鎖子甲對於箭矢防禦很高。
羅克敵頭上戴的鐵盔卻是很有意思,和北京城防上見到的兜帽不同,叫什麼名張寧不太清楚,樣子很像二戰時英軍的鋼盔,不過多了個紅纓的冒頂,帽簷很寬,可能適合南方氣候的緣故,還能遮遮太陽和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