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24章叫人揣摩不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他放棄了驛道,唯一能解釋通的可能就是在荊州就改道了。詹燭離為什麼半路改道,他要去哪裡?張寧很容易就可以假設他的目的,佯作北上京師、為了人從常德府行館消失找到合理的理由,然後折道回常德府永順司地界,暗中監視張寧的活動。

作為採訪使司經常直接發號司令的沅水茶園,吳庸等人已經被排擠不上手,如果這樣下去他們顯然會毫無建樹和作用。

詹燭離離開了視線,這是吳庸另闢的一條監察之路。不過詹燭離只有一個人,他能幹的事很少、本沒法全方面監視張寧的人。突破點在哪裡?張寧想了一遍,就想到了作為辟教總壇的那座“鬼寺”自從去年到永順司暗查香灰案,那個可疑的地方就成了一個暴在官府視線內的突破口,張寧沒明白姚姬為何沒有遷徙總壇,幾個月過去了仍然留在那裡。

鬼寺通過恐怖的言極其險要的地勢構築起了防線,但這些東西對於一般人或許很有效,對於官府的人就未必有效。

當官場的人被起來時也是完全不信的,窮兇極惡也不為過。護送方泠去辟教總壇,需要內部能完全信任的人,張寧本來打算親自送過去,然後還能和姚姬見上一面。

但這時他打消了這個念頭,有詹燭離這個脫離了控制的人在暗處,他不想冒這種無謂的險。最後這事兒張寧代給了桃花仙子和徐文君。這段時間桃花仙子來回跑,確實是忙了好一陣,張寧也是無奈,事涉機密就只有那有限的幾個人能用。

送方泠到辟教總壇時,張寧又寫了一封信,言明這邊有個人脫離控制的詳情,叫辟教注意總壇附近的防備和秘密搜捕。然後又安排了兩個人去“照顧”吳庸,將吳庸給看住。

過了一段時間,張寧的住處來了個姚姬派來的密使,並帶有姚姬的親筆書信。字裡行間沒有過多的話,只談了一件正事。早就準備要與張寧見面的“重要人物”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如今上面已經議定了計劃,見面的地點就在辟教總壇。並約定了時間,姚姬在信中讓張寧提前幾天就到總壇去,以免臨時在路上出現意外。

張寧看完信心裡就有些不踏實,他心裡隱隱覺得總壇並不是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偏偏上頭的人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非得選這麼個地方。如今諫言已是沒用了,因為姚姬提及上面已經“議定”或許建文帝及其身邊的幕僚認為辟教總壇有較多的人馬防禦,加上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更加“安全”而選擇其它場所,怕萬一暴被襲,連有效的防守都沒有…不過張寧認為這種太求穩的做法,反而束手束腳非常被動。

還不如臨時選個地方,叫人猜都猜不到,主動權就完全在手裡了。如果建文帝的處境換作是當今天子朱瞻基,朱瞻基會怎麼做?張寧想起自己到南京駕那件事,覺得如若是朱瞻基,他肯定不會去辟教總壇。

這麼多年過去了,建文帝做事的風格好像仍然缺點什麼,或許人的命運真正是出身就註定的?***建文帝為什麼要親自過來見面,而不是叫張寧去見他,其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樣,既然“父親”念及親情,屈尊下來相認見面,張寧無論如何也是要去的。

他有種難以描述的心情,對於這個從來沒見過面的父親缺少一點親近的情,如果張寧還是原來的張寧、記憶裡沒有來自另外世界的靈魂,或許念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血濃於水,會有一種特別的受。

可如今的張寧,真是一點受都沒有。反而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在歷史上的名氣,這個名字讓他更有

但他不能把自己的真實受表現出來,必須要表出諸如恩、尊敬、孝順等等,否則無法立足於世。在忠孝觀念成為公理的社會規則下,一個不孝的人將遭受所有人的唾棄。

就連戲裡殺人如割草的反賊李逵,也要揹著自己的老孃做個孝子,亡命徒尚且不能挑釁的規則,何況張寧這樣一個人?

張寧準備了一番,在不告知吳庸的情況下,帶著兩個心腹先出了常德府,進入永順司地界。考慮到此行本身就存在諸多隱患,他等到半夜才悄悄向辟教總壇行進。

往西行的路面就沒常德府那麼平坦了,山越來越高,路越來越崎嶇。別是半夜,就是大白天也沒法行車。張寧和桃花仙子徐文君一行三人只好牽馬慢行。路上遇到了前來接應的教徒,遂合為一處,讓教徒做嚮導繼續走。

可走了半天張寧覺得路好像不對。雖然是半夜看不太清楚周圍的環境,而且張寧去那鬼寺也是幾個月前的事了,但是路況之類的多多少少有點印象,現在走的這些路太過崎嶇,完全不像。

此時的夜間本來氣溫也比較低,覺陰風慘慘的,或許是氣氛太低,張寧倒有點提心吊膽起來:這倆教徒不會是假的吧?但轉念一想,知道這件事的人本來就不多,剛見面時和那兩個人的問答也對得上,應該不會是假的。

再說在常德府也想不到誰會這麼暗算自己。就在這時,那兩個穿青土布衣的婦人說道:“等會兒沒路了,得過一段林子,大家當心腳下,別踩滑。”張寧便問道:“咱們不是從山崖上的古寺密道里進去?”前頭帶路的一個婦人道:“正門的位置視線太開闊,容易暴,咱們走另一條路,每個月運補給進山就是從這裡,要隱秘一些。”

“原來如此。”張寧心頭的疑惑才稍微解了些,至少此人的解釋有道理。沿路穿過一個,前面帶路的就說:“跟緊,咱們進山了。”說罷離開小路向旁邊的灌木林裡走。

林子裡雜草很深,樹木倒不怎麼高大。兩個教徒一個走前面拿著樹枝開路,另一個走後面略微掩蓋痕跡。看得出來她們很謹慎,本來這種山路上就人跡罕至,就算偶爾有過路的恐怕也不會莫名其妙到跑進林子裡。

沒一會兒,張寧的袍服就全被水給打溼了,衣服還被荊棘掛破了好幾次,下裳破得如布條。他身上的衣服是用棉和絹紡成的上好面料,平時穿不錯,可一走這種路完全不如教徒們的土家布結實。

出袖子的手背也被不知什麼刺刮破了幾道,又癢又痛。折騰了許久,總算走到頭,只見石壁擋住了去路,在荒草之間隱約有個簡陋的土地廟,看樣子是荒廢了的。

一行人進得土地廟,兩個教徒合力挪開泥菩薩,原來後面藏著一個山。大夥兒進了子重新合上入口,教徒們就在入口處取了一盞馬燈點燃,開始走石

如同那古寺下面的密道一般陰溼黑暗的石,頭頂上還滴水,腳下也有水,眾人深一腳淺一腳鞋子早就打溼了。

走過蜿蜒曲折的長長一段黑路,總算到了頭。壓抑的空氣隨之一新,張寧回顧周圍,發現自己正站在一個山谷裡,周圍有許多大樹,腳下踩著又軟又厚的落葉舒服。耳邊一陣“嘩嘩”的水聲,他循著聲音抬頭望去,只見一道瀑布出現在高山之上。

他頓時恍然大悟,有了參照物總算知道了自己身在何處,原來這個地方正是辟教總壇下面的山谷,而教壇所在在上面山上。

帶他們進來的一個教徒捧起雙手做了個姿勢,兩個拇指並在一起出小孔,其它手指和手掌合成一個甕般的形狀,然後把嘴放在拇指間的小孔上吹起“苞谷、苞谷…”幾聲響亮的聲音。接著上面就有人應答,問了口令,然後教徒們才帶著張寧上了棧道。

“旁邊還有繩索框子,平時用來運東西的,也能拉人。不過坐那種框子嚇人,咱們還是走路上去罷。”帶路的教徒邊走邊說話,或許到了自家地盤心情放鬆了,她們的話好像漸漸多了一些,聊起了不太相干的話題。聽得出來,這兩個帶路的人並不認識張寧他們,更不知他們的身份。

***山高路遠難相見,況且阻隔母子見面的不僅是高山水崎嶇道路,見這一面著實很不容易。

數月不見,彷彿過了數十年,可終於見到了又能敘些什麼呢…這種覺就像是爬山,千辛萬苦汗浹背滿載著希望、期待著山頂的風景,可是爬上了山頂或許會發現霧太大什麼也看不見。

若是僅僅如此也還罷了,張寧見到姚姬沒多久就因為一個消息而百集。姚姬說:“我讓方泠來就是為了讓她給編排一支時興的舞,我在山裡閉了太久,不知外面時興什麼,方泠曾是江浙名,她能幫上忙。”張寧不問:“您是為皇上準備的?”他很容易就能想到,因為建文帝要來,她忽然要排練舞蹈應該就是要去討好建文帝。姚姬仔細觀察著張寧的臉,微微點頭,輕聲道:“除了他,我還能為誰起舞?”張寧默然,無言以對。姚姬又好言道:“你怎麼不想想,皇上與你見面父子相認,為何不命你前去,卻要大老遠地自己來?”張寧蒼白而機械地答:“他除了想與我相認,還想見見你。”

“正因如此。”姚姬幽幽嘆了一聲“雖然他沒有明說,但我們要多點心思猜。”可能是情緒起伏太大,張寧脫口問出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若是皇上高興,您要侍寢?”姚姬本來已低垂的眼睛又抬起來看著他,她良久不語,明眸裡的神情複雜變幻,忽然又出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似嘲似不以為然,叫人揣摩不透,她終於朱輕啟,目光停留在張寧的臉上,淡然說道:“自當如此…

當年馬皇后對後宮看得緊,不是她的人很難靠近皇上,我若不是設法尋機得皇上臨幸一回,又如何能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