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順博涉經史,有計策。神瑞中,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從徵,以籌略,賜爵平棘子。太武將討赫連昌,謂崔浩曰:“朕前北征,李順獻策數事,實合經略大謀。今
使總前驅之事,何如?”浩曰:“順智足周務,實如聖旨。但臣與之婚姻,深知其行,然
果於去就,不可專委。”帝乃止。初,浩弟娶順妹,又以弟子娶順女,雖婚媾,而浩頗輕順,順又不伏,由是潛相猜忌,故浩毀之。至統萬,大破昌軍,順謀功居多。後徵統萬,昌出逆戰,順破其左軍。及克統萬,帝賜諸將珍寶雜物,順固辭,唯取書數千卷,帝善之。遷給事黃門侍郎。又從擊赫連定於平涼。三秦平,進爵為侯,遷四部尚書,甚見寵待。
沮渠蒙遜以河西內附,帝簡行人,崔浩曰:“宜令清德重臣,奉詔褒
,尚書順即其人也。”帝曰:“順納言大臣,不宜方為此使,若蒙遜身執玉
而朝於朕,復何以加之?”浩曰:“邢貞使吳,亦魏之太常,苟事是宜,無嫌於重。”帝從之,以順為太常,策拜蒙遜為太傅,涼王。使還,拜使持節、都督四州諸軍事、長安鎮都大將、寧西將軍、開府,進爵高平公。未幾,徵為四部尚書,加散騎常侍。延和初,使涼。蒙遜辭疾,箕坐隱几,無起動狀。順正
大言曰:“不謂此叟無禮,乃至於是!”握節而出。蒙遜使中兵校郎楊定歸追順曰:“太常雲朝廷賜不拜之詔,是以敢自安耳;若曰爾拜爾跽,而不承命,乃小臣之罪矣。”順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公賜胙,命曰伯舅無拜,而桓公降而拜受。今朝廷未有不拜之詔,而便偃蹇自取,此乃速禍之道。”蒙遜拜伏盡禮。
順還,帝問與蒙遜往復辭,及其政教得失。順曰:“蒙遜專威河右,三十許年,經涉艱難,識機變,雖不能貽厥孫謀,猶足以終其一世。但前歲表許十月送曇無懺,及臣往
,便乖本意,不臣不信,於是而甚。以臣觀之,不復周矣。”帝曰:“若如卿言,則效在無遠,襲世之後,早晚當滅。”對曰:“臣略見其子,並非才俊。如聞敦煌太守牧犍,器
立,若繼蒙遜,必此人也。然比之於父,僉雲不逮,殆天所用資聖明也。”帝曰:“朕方事於東,未暇營西,如卿所言,三五年間,不足為晚。”及蒙遜死問至,太武謂順曰:“卿言蒙遜死,驗矣;又言牧犍立,何其妙哉!朕克涼州,亦當不遠。”於是賜絹千匹、廄馬一乘,寵待彌厚,政無鉅細,無所不參。崔浩惡之。
順凡使涼州十二回,太武稱其能。而蒙遜數與順遊宴,頗有悖言,恐順洩之,以金寶納順懷中,故蒙遜罪釁得不聞。又西域沙門曇無懺有方術,在涼州,詔追之。順受蒙遜金,聽殺之。浩並知之,密言於帝。帝未之信。太延三年,順復使涼州,及還,帝問以將平河右計,順以人勞既久,不可頻動,帝從之。五年,議徵涼州,順以涼州乏水草,不宜遠征。崔浩固以為宜徵,帝從浩議。及至姑臧,甚豐水草,帝與景穆書,頗嫌順。後謂浩曰:“卿昔所言,今果驗矣。”克涼州後,聞受蒙遜金而聽其殺曇無懺,益嫌之。猶以寵舊,未加其罪,尚詔順差次群臣,賜以爵位。順頗受納,品第不平。涼州人徐桀發其事,浩又毀之。帝大怒,刑順於城西。順死後數年,其從父弟孝伯為太武知重,居中用事。及浩誅,帝怒甚,謂孝伯曰:“卿從兄往雖誤國,朕意亦未至此。由浩,遂殺卿從兄。”皇興初,順子敷等貴寵,獻文追贈順侍中、鎮西大將軍、太尉公、高平王,諡曰宣王。邢氏曰孝妃。順四子。
長子敷,字景文。真君二年,選入中書教學,以忠謹給侍東宮,以為中散。與、盧遐、度世等並以聰內參機密。敷
謙恭,加有文學,文成寵遇之。遷秘書下大夫,賜爵平棘子。後兼錄南部,遷散騎常侍、南部尚書、中書監,領內外秘書,襲爵高平公。朝政大議,事無不關。及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司州刺史常珍奇等以彭城、懸瓠降,於時朝議謂未必可信,敷乃固執必然。乃遣師接援,淮海寧輯。敷既見待二世,兄弟親戚在朝者十餘人。弟弈又有寵於文明太后。列其隱罪二十餘條,獻文大怒,皇興四年,誅敷兄弟,削順位號為庶人。敷從弟顯德、妹夫廣平宋叔珍等皆坐關亂公私,同時伏法。敷兄弟敦崇孝義,家門有禮,至於居喪法度,吉凶書記,皆合典則,為北州所稱美。既致斯禍,時人嘆惜之。
敷弟式,字景則,學業知名。位西兗州刺史、濮陽侯。式自以家據權要,心慮危禍,常敕津吏,臺有使者,必先啟然後度之。既而使人卒至,始雲南過,既濟,突入執式赴都,與兄俱死。
子憲,字仲軌,清粹善風儀,好學有器度。太和初,襲爵,又降為伯。拜秘書中散,雅為孝文知賞。後拜趙郡太守。趙修與其州里,修歸葬父母也,牧守以下畏之累跡,憲不為屈,時人高之。後以黨附高肇,為御史所劾。正光五年,行雍州刺史,尋除七兵尚書。孝昌中,除徵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及梁平北大將軍元樹等來寇,憲力屈而降。因求還國。既至,敕付廷尉。憲女婿安樂王鑑據相州反,靈太后謂鑑心懷劫脅,遂詔賜憲死。永熙中,贈儀同三司、尚書令、定州刺史,諡曰文靖。子希遠,字景衝,早卒。希遠子祖悛,襲祖爵。
希遠弟希宗,字景玄。寬和,儀貌雅麗,有才學。位金紫光祿大夫。齊神武擢為中外府長史。文宣帝納其第二女為皇后。位上黨太守,卒。贈司空公、殷州刺史,諡曰文簡。
希宗長子祖升,儀容瑰麗,垂手過膝,文學足以自通。位齊州刺史。於從兵
,見殺。
祖升弟祖勳,位給事黃門侍郎。齊文宣以其女為濟南王妃。除侍中,封丹楊郡王,尋改封公。濟南即位,除趙州刺史。濟南廢,還除金紫光祿大夫。大寧中,昭信後有寵於武成,除齊州刺史。贓賄狼籍,坐免官。復起為光州刺史。祖勳貪慢,兼其
崔氏驕豪干政,時論鄙之。女侍中陸媼母元氏,即祖勳
姨,為此附會,又除西兗州刺史、殿中尚書。祖勳無才幹,自少及長,居官無可稱述。卒,贈尚書右僕
。武平中,將封后兄君璧等為王,還復祖勳王爵。其弟祖欽封竟陵王,位光祿卿。祖勳第三弟祖納,兄弟中最有識尚,以經史被知,卒於散騎常侍。
希宗弟希仁,字景山,有學識。卒於侍中、太子詹事。子公統,仕齊,位員外郎。高歸彥之反,公統為之謀主。歸彥敗,伏法。其母崔氏當沒官,其弟宣寶行賕,改籍注老。事發,武成帝棓殺之,肝腦塗地。
希仁弟騫,字希義,博涉經史,文藻富贍。位散騎常侍、殷州大中正、尚書左丞。以本官兼散騎常侍使梁。後坐事免,論者以為非罪。騫嘗贈親友盧元明、魏收詩云:“監河愛升水,蘇子惜餘明。益州達友趣,廷尉辯情。”蓋失職之志雲。後除給事黃門侍郎,卒。其文筆別有集錄。齊受禪,贈儀同三司,諡曰文惠。
騫弟希禮,字景節,敦厚,容止樞機,動遵禮度。起家著作佐郎,修起居注。歷位太常少卿,兼廷尉少卿,行魏尹事,豫州刺史。仍居議曹,與邢邵等議定禮律。卒於信州刺史。
子孝貞,字元,好學善屬文。仕齊,釋褐司徒府參軍事。與弟孝基同見吏部郎中陸昂。昂戲之曰:“弟名孝基,兄其替矣!”孝貞對曰:“禮雖不肖,請附子臧。”昂握手曰:“士固不妄有名,吾賢必當遠至。”簡靜,不妄通接賓客。
策甲科,拜給事中。稍遷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李翥使陳。
孝貞從姊則昭信皇后,從兄祖勳女為廢帝濟南王妃,祖欽女一為後主娥英,一為琅王儼妃,祖勳叔騫女為安德王延宗妃。諸房子女,多有才貌,又因昭信後,所以與帝室姻媾重疊。兄弟並以文學自達,恥為外戚家。於時黃門侍郎高乾和親要用事,求婚於孝貞,孝貞拒之。由是有隙,陰譖之,出為太尉府外兵參軍。後歷中書舍人。
武平中,出為博陵太守,不得志。尋為司州別駕。後復兼散騎常侍,騁周使副。還,除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假儀同三司。以美於詞令,敕與中書侍郎李若、李德林別掌宣傳詔敕。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小典祀下大夫。宣帝即位,轉吏部下大夫。隋文帝為丞相,孝貞從韋孝寬討尉遲迥,以功授上儀同三司。開皇初,拜馮翊太守,為犯廟諱,於是稱字元。
後數歲,遷蒙州刺史,吏人安之。自此不復留意文筆。人問其故,慨然嘆曰:“五十之年,倏焉已過,鬢垂素髮,筋力已衰,宦意文情,一時盡矣,悲夫!”然每暇,輒引賓客,絃歌對酒,終
為歡。後徵拜內史侍郎,與內史令李德林參典文翰。元
無干劇之用,頗稱不理。上譴怒之,敕御史劾其事。由是出為金州刺史,卒官。所著文集三十卷行於世,子元玉。
元弟孝基,亦有才學,風詞甚美。以衛尉丞待詔文林館,位儀曹郎中。孝基弟孝俊,太子洗馬。孝俊弟孝威,字季重,涉學有器幹,兄弟之中,最為敦篤。位太尉外兵參軍,修起居注。仕隋,禮部侍郎、大理少卿。
式弟弈,字景世,美容貌,有才藝。位都官尚書、安平侯,與兄敷同死。太和初,文明太后追念弈兄弟,及誅,存問憲等一二家,歲時賜以布。
弈弟冏,字道度,少為中散,逃避得免。後歷位度支尚書。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幸長安,冏以咸陽山河險固,秦、漢舊都,勸帝去洛陽都之。後孝文引見冏,笑謂曰:“昔婁敬一說,漢祖即西駕。尚書今以西京說朕,使朕不廢東轅。當是獻可理殊,所以今古相反耳。”冏曰:“昔漢祖起於布衣,
藉險以自固,婁敬之言,符於本旨。今陛下德洽四海,事同隆周,是以愚臣獻說,不能上動。”帝大悅。
冏鯁烈,敢直言,常面折孝文,彈駁公卿,無所迴避,百寮皆憚之。孝文常加優禮,每車駕巡幸,恆兼尚書右僕
。雖才學不及諸兄,然公強當世,堪濟過之。卒。
子祐,字長禧,篤穆友于,見稱於世。歷位給事中,累遷博陵太守,所在亦以清幹著。順弟修基,陳留太守,卒。子探幽,高平太守。探幽兄子洪鸞,河間太守。
李孝伯,高平公順從父弟也。父曾,少以鄭氏《禮》、《左氏秋》教授為業。郡三辟功曹,並不就,曰:“功曹之職,雖曰鄉選高第,猶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闢主簿,到官月餘,乃嘆曰:“梁敬叔雲‘州郡之職,徒勞人耳’。道之不行,身之憂也。”遂還家講授。道武時,為趙郡太守,令行
止。幷州丁零數為山東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憚不入境。賊於常山界得一死鹿,賊長謂趙郡地也,責之,還令送鹿故處。郡謠曰:“詐作趙郡鹿,猶勝常山粟。”其見憚如此。卒,贈荊州刺史、柏仁子,諡曰懿。
孝伯少傳父業,博綜群言,美風儀,動有法度。從兄言之太武,徵為中散,謂曰“真卿家千里駒也”遷秘書奏事中散,轉散騎侍郎、光祿大夫,賜爵魏昌子。以軍國機密,甚見親寵,謀謨切秘,時人莫能知。遷北部尚書。以頻從征伐規略之功,進爵壽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聞車駕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義恭率眾赴彭城。太武至彭城,登亞父冢以望城內,遣送其俘蒯應至小市門,宣詔勞問。義恭等問應士馬數,曰:“中軍四十餘萬。”宋徐州刺史武陵王駿遣人獻酒二器、甘蔗百,並請駱駝。帝明旦復登亞父冢,遣孝伯至小市門,駿亦使其長史張暢對。孝伯曰:“主上有詔詔太尉、安北,可暫出門,
與相見。今遣賜駱駝及貂裘雜物。”暢曰:“有詔之言,何得稱之於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於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暢曰:“二王以魏帝營壘未立,此
甲十萬,恐輕相陵踐,故且閉城。待彼休息兵士,然後共修戰場,剋
戲。”孝伯曰:“令行
止,主將常事,何用廢橋杜門?復何以十萬誇大?我亦有良馬百萬,復可以此相矜。”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孝伯曰:“詔以貂裘賜太尉,駱駝騾馬賜安北。”義恭獻皮袴褶一具,駿奉酒二器、甘蔗百
。帝又遣賜義恭、駿等氈各一領,鹽各九種,並胡豉。孝伯曰:“有後詔:凡此諸鹽,各有所宜。白鹽食鹽,主上自所食;黑鹽療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胡鹽療目痛;戎鹽療諸瘡;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並非食鹽。太尉、安北,何不遣人來至朕間,見朕小大,知朕老少,觀朕為人?”暢曰:“魏帝為人,久為往來所具,故不復遣信。”義恭獻蠟燭十
,駿獻錦一匹。
孝伯風容閒雅,應答如,暢及左右甚相嗟嘆。帝大喜,進爵宣城公。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秦州刺史,卒。贈徵南大將軍、定州刺史,諡曰文昭公。
孝伯體度恢雅,明達政事,朝野貴賤,鹹推重之。景穆曾啟太武,廣徵俊秀,帝曰:“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為?假復求訪,此人輩亦何可得?”其見貴如此。方慎忠厚,每朝廷事有所不足,必手自書表,切言陳諫。或不從者,至於再三,削滅藁草,家人不見。公廷論議,常引綱紀。或有言事者,孝伯恣其所陳,假有是非,終不抑折。及見帝,言其所長,初不隱人姓名,以為已善。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誅後,軍國謀謨,鹹出孝伯。太武寵眷,有亞於浩,亦以宰輔遇之。獻替補闕,其跡不見,時人莫得而知。卒之
,遠近哀傷焉。孝伯美名,聞於遐邇。李彪使江南,齊武帝謂曰:“北有李孝伯,於卿遠近?”其為遠人所知若此。
其崔賾女,高明婦人,生一子元顯。崔氏卒後納翟氏,不以為
,憎忌元顯。後遇劫,元顯見害,世雲翟氏所為也。元顯志氣甚高,為時人所傷惜。翟氏二子,安人、安上,並有風度。安人襲爵壽光侯,司徒司馬。無子,爵除。安上鉅鹿太守,亦早卒。安人第豹子後追理先封,卒不得襲。
孝伯兄祥,字元善。學傳家業,鄉黨宗之。位中書博士。時尚書韓元興率眾出青州,以祥為軍司。略地至陳、汝,淮北之人詣軍降者七千餘戶,遷之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祥太守,人歸者萬餘家,百姓安業。遷河間太守,有威恩之稱。徵拜中書侍郎,人有千餘上書,乞留數年,朝廷不許。卒官,追贈定州刺史、平棘子,諡曰憲。
子安世,幼聰悟。興安二年,文成帝引見侍郎、博士子,簡其秀俊,以為中書學生。安世年十一,帝見其尚小,引問之。安世陳說父祖,甚有次第,即以為生。帝每幸國學,恆獨被引問。詔曰:“汝但守此至大,不慮不富貴。”天安初,拜中散,以謹慎,帝親愛之。累遷主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