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著的門與結滿梨子的樹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小時候看過兩個小故事,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一個小故事是用古白話文寫成的。大意是說有一群人想進入一座房子,可是看到大門緊閉,然後就都站在門外面等候,直到排成了一個長隊。直到後來有一個小男孩跑上前去推門才發現其實大門一直都沒關,只是在虛掩著而已。一大群人這才爭先恐後地進入了房子。
第二個小故事主要是說李白小時候非常聰明:有一天,還是小孩子的李白和一大幫朋友出去玩耍。在路邊發現了一個結滿梨子的梨樹,於是別的小朋友都一擁而上爬到樹上去摘梨子去了,只有李白不為所動,站在原地說樹上的梨子一定是澀的。果然,最後小夥伴們一嘗手中的梨子,全是澀的。問其故,李白說樹上要是成的梨子肯定被別人早摘完了。小夥伴們一聽覺得是這麼回事,於是齊誇李白聰明。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懷疑這兩個故事所闡述的道理。拿我以前的認知程度來說,毋庸置疑,李白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可是要是把這兩個故事裡的人物互換一下,得到這樣兩個故事:一、李白看著小夥伴們蜂擁而上去推開那個大門說:“門一定是關著的,別推了!”判斷對了倒也罷了。那要是門只是虛掩著的話,而裡面卻有一棵果樹的話,果子讓小夥伴門搶完了,那豈不是虧了大了!所以這個時候試試比不試更好。
二、一群人站在梨子樹下不為所動,只有那個小男孩快速的爬到樹上去摘梨子。最後那小男孩發現果子是澀的,證明樹下的這幫人都是聰明的。另一種可能是樹上的梨子都是剛剛成的,小男孩撿成了的摘,群人沒梨子吃。那又幹嗎非要等到沒梨子吃的時候才後悔自己沒有動手呢?!
依次排列,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四個小故事了。從這四個小故事裡,我們用傳統判斷標準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第一個小故事:小男孩比群人聰明。
第二個小故事:李白比小夥伴聰明。
第三個小故事:小夥伴比李白聰明。
第四個小故事:群人還是不如小男孩聰明。
說小男孩比群人聰明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說小夥伴比李白聰明,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同意的。以前我也不承認有這麼一回事,可是現在我還是能比較理智的來談談我的看法了。
很多時候我們信於所謂的“牛人”以至於不敢相信“1+1=2”是真的。李白就是這樣的“牛人”很大程度上我們受制於此,結果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判斷。把別人看的太高,把自己看的太低,先於別人懷疑自己,甚至失自己。這樣的人在我周圍比比皆是。讓我覺得很鬱悶。
再看看老外,這點他們就比我們進步多了。愛因斯坦被同學和老師嘲笑為“最笨的學生”可是他才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呢,管你說自己多了不起,我怎麼想就怎麼搞。眾所周知,最後他寫出了沒多少人能真正理解的“相對論”成為了20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最偉大的100人之一;小學都沒讀過的莎士比亞,誰會相信他能成為一代文壇巨匠呢?對於熱嘲冷諷,人家從來都不在乎,喜歡就大膽去做,想要就努力去爭取…毋庸置疑,這些人都是很“牛x”的。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來,他們都有一股衝勁,敢於去想去做去實踐,和故事裡的小男孩很相像。每次讀到這些故事我總是會很動,覺得這樣的人生有意思多了。
結合這些振奮人心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一、小男孩和李白的小夥伴都是實踐家,他們都敢於去嘗試。這些人,或許現在可能會面臨很多挫折和失敗,可是總有一天他們會成功。
二、李白和群人都是空想家,或者說是理論家。更多時候他們寧願停留在自己的空想中,因為理他們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但是他們往往會因此十分無趣。
我身邊有很多人是屬於李白的同黨,他們自以為很聰明,常常習慣自以為是的對事情做出判斷。如果判斷的結果和他們的猜想相吻合的話,他們總會洋洋得意;如果不幸未曾言中的話則又能給自己尋找出千般理由進行自我掩飾。對於他們我是一點都不喜歡的。相反我倒是是十分欣賞我身邊這樣的一些朋友的:他們總是不輕易做出判斷,總會勇敢的走上前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認定了的事情總會去嘗試一下的。雖然很多時候他們會失敗,會撞“南牆”可是我就覺得和他們做朋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後來又讀了許多小故事,最後才發現其實李白也不是我小時候想象中那麼聰明,他還做過一件很出名的“傻事”呢!那就是學習“磨針神”也正是這種肯“犯傻”的做法,最後“磨”出來了這樣一個不世其出的“牛人”來。看來,任何每一個“牛人”在成為一個“牛人”之前,或多或少都是需要犯些“傻”的!
綜合四個小故事我們終於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小男孩和小夥伴都比李白和群人聰明,至少是比少年時的李白聰明。因為他們都不怕“犯傻”年輕的時候我們誰沒犯過“傻”?為什麼因為害怕失敗就不敢去嘗試?沒準哪天你爬上那株“結滿梨子的樹”就發現了原來那些梨子剛好都是的呢!沒理由說那些梨子永遠都是生的啊!而不小心被“門”撞著了頭,那又怎麼樣呢?人生連失敗都不曾有過,那還叫人生嗎?!
基於此,我希望我的身邊還能多點像這些可愛的小夥伴和小男孩一樣的朋友。如果下次在路邊看到一株”結滿梨子的樹”然後大家一起爭先恐後的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