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片到商業片的轉型失敗看中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華裔電影導演很多,可是真正能做到將電影當作成一門藝術來拍的導演不多。很多時候電影都被摻和了商業的元素,以合市場的需要。這點從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身上就不難看出。早期的張大導演拍出來的《秋菊打官司》,陳大導演那部《霸王別姬》都是很不錯的片子,可是到了後來都無一例外地走向商業大片。陳大導演有《無極》,張大導演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都是很賣座的大片,也是影很失望的爛片。
說真的,個人認為這些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形勢所趨嘛!在這個益瘋狂的社會里,理智和冷靜的人也難免不會浮躁。在這種情況下,能堅守住自己的信仰的人畢竟是很少數。我們不敢確定以上列舉的兩位大導演從一開始就決心要拍一些奪人眼球的大片,一開始就想著大把大把地砸錢拍一些奇怪的電影。從他們近幾年拍出來的那些影片看來,我們只能說他們是給這個社會同化了。
好萊塢帶動了這些導演們的瘋狂。美國電影動輒好幾個億美元的投入,讓我們的導演們眼睛都紅了。於是紛紛效仿,希望也能拍出部像《泰坦尼克號》一樣的片子。這樣奢侈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我們的導演們出手一次比一次闊綽了,一次比一次玩的大了。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結果卻往往叫我們失望。幾乎成本越高的中國影片觀眾的罵聲就越高。這就是中國電影尷尬的現狀。
說到這裡我就情不自地想到了我們的李安李大導演了。相信現在的李大導演國際知名度定比張大導演高了。把此人電影歸入中國電影裡面來談,我個人也覺得有些不妥,李大導演拍出來的電影至多隻能說是半中國式電影。總所周知,李大導演是美國電影科班出身的大導演,所以他所拍出來的電影明顯有西方電影的痕跡。就我個人目前的素質來說,《斷背山》我始終沒辦法安心下來看完。可是也正是這樣的電影在西方國家裡備受讚譽,這點足見東西方差異。所以說李大導演的可以是中國電影的一個異類。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現在的中國電影一直有一個“好萊塢情節”好像只有受到了好萊塢電影的肯定就是好電影了。為了和國際接軌,於是就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去拍那些烏丫丫的東西。拍一些不中不西給人看不懂的東西,場面華麗,內容空。前面我列舉的張導和陳導的大片就是這樣,結果總是得一鼻子灰。
比起他們李大導演就厲害的多了,他總是能夠拍出來一些成本不這麼高,卻又很叫座的電影(雖然在國外的票房直接影響到國人的興趣,很多人是衝著其在國外名氣影響去買票走進電影院的)。《臥虎藏龍》、《斷背山》、《戒》都是此類。差不多在西方媒體的吹捧中,很多人就稀裡糊塗的心甘情願的買票。這些電影的成本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是很高,卻總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從武功到同戀再到女,李導總能夠在一個恰當的時候合上西方電影圈的審美需要,這點是非常人所能為的。遺憾的是國內很多導演剛剛看到這個風向標然後馬上步其後也想去分一杯羹的時候,洋鬼子的胃口就變了,結果就拍了一些洋鬼子不喜歡,中國人也不愛看的東西。這點是一些大導演的悲哀,也是中國電影業的悲哀。
亂七八糟說了一大堆,從這幾個大導演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中國電影之所以給搞的不倫不類走下坡路是有很多原因的。簡單歸納有:一、受西方電影影響,盲目跟風。這點是很多大導演名導演的做法,他們往往為了能在“國際影壇”佔個座,結果東施效顰。
二、浮躁。這個浮躁不光是指一些導演的心態,更多的時候是指很多觀眾的心態。益烈的競爭使得很多國人很難靜下來看一些成本地宣傳少的電影,這點是很多“大片”
“爛片”產生的重要因素。
三、商業需要。很多導演原本是很優秀的,可是在受到了商業利益的驅使,一味追求效率,結果就滋生這麼多的“快餐電影”質量差是必然的。
四、導演自生素質。為了賺錢什麼事都能做,更何況做導演。時下導演很多,但好導演不多。很多時候導演自身素質欠缺。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的失敗外在表現就是中國文化基動搖的一種表現,即一種中國式電影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