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1-090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891]事實上,徐渭對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錯誤的,因為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繪畫,也不是書法,更不是詩詞,而是兵法。
徐渭是一個通兵法的人,且絕非紙上談兵,這也是個怪事,胡宗憲懂兵法,那是在邊界喝了幾年風,看了無數死人,千辛萬苦才有所悟。
徐秀才天天坐在家裡,也沒機會上戰場觀摩,光憑几本兵書就知兵法作戰,只能說他太有才了。
就這樣,穿著一身破衣爛衫的徐渭,大搖大擺地進了總督府,他也真不把自己當外人,好吃好穿不說,看見什麼好就拿什麼,除了胡宗憲的老婆,沒有他不敢開口要的。
更為滑稽的是,這位仁兄吃飽了飯後,就喜歡四處瞎轉悠,不分場合不分地點,有一次胡宗憲在議事堂召開重要軍事會議,與會者包括俞大猷、盧鏜等高級將領,大家正屏氣凝神地聽胡總督訓話,徐渭突然闖了進來。
看見這位師爺門都不敲,疾行而入,胡宗憲還以為有何緊急事務,當即閉上嘴,等著徐先生的指示,總督不說話,自然沒人敢出聲,於是會場一片寂靜,大家聚會神地看著這位天外來客。
徐師爺果然不同凡響,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中,他一言不發,輕鬆自如地繞場一週,然後揚長而去。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過神來:這人莫不是個神經病吧?
胡宗憲是一個十分嚴肅的人,對下屬也缺乏耐心,動輒質問謾罵,誰要敢在他開會的時候來這麼一手,打個半死拖出去餵狗也不奇怪。
然而對這位拿他開涮的窮秀才,胡宗憲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容忍,壓就沒提過這事,放任不管。
胡宗憲的謙虛謹慎收到了回報,在度過開始的磨合期後,徐渭開始映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筆極好,切中要點,上至皇帝,下到縣府,胡宗憲的一切來往公文都由他包辦,連老牌公文專家嚴嵩都幾次來信,表揚胡宗憲的公文寫作。
然而對胡宗憲影響深遠的,並不是這些往來文書,而是一次不經意的談話。
[892]成為總督的胡宗憲原本以為,在他的光輝領導下,倭寇之亂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後,這場禍亂卻越發嚴重,搶劫犯們越來越勤奮,每年都要來光顧幾十次。胡宗憲不肯示弱,分兵出擊,全力進剿,結果卻是敗多勝少,入不敷出。
就在胡宗憲又一次為戰敗抓耳撓腮、苦思對策的時候,徐渭來到他的身邊,對焦頭爛額的總督大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先定大局,謀而後動。
胡宗憲就此找到了通往勝利的道路。
他終於醒悟,原來一直以來,自己都在為一城一池之得失拼命,而獲取勝利的關鍵,他卻從未把握。
開了前方的重重霧,胡宗憲終於發現,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漁民、海盜、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背後,隱藏著兩個真正的對手。
漢?海盜?
實事求是地講,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倭寇軍的主力,絕非是智商有何過人之處,只是因為他們腦子一筋,打仗不怕死,總是衝在最前面,正是所謂好用又結實。
而據史料記載,這幫遠道而來的本搶劫犯基本不識路,腦袋也不好使,如果讓他們自己上岸轉悠,沒準就被人販子給賣了。
其實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你搶我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嘉靖年間,倭寇之所以如此龐大,且有組織、無紀律,實在要拜兩位仁兄所賜,這兩個人,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稱呼,其他史書大都稱王直,十分湊巧,這位兄臺正是胡宗憲的老鄉,他也是徽州人,要說起這位兄弟的傳奇經歷,那實在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在許多史書上,汪直的定義大致如此:生狡詐偷雞摸狗,後遊蕩到本,勾結倭寇,為本人帶路進犯中國,是罪大惡極的狗漢。
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醒目,且振奮人心的結論,但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汪直不是漢。
請諸位熱血青年先不要忙著抄傢伙,等我講完再動手也不遲,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無意向這方面發展,下此結論,只是因為汪直不符合漢的定義。
什麼是漢?在嘉靖年間,所謂漢,就是給本倭寇幹活的人。
按此標準,汪直實在不夠格,因為這位兄臺確實沒幫本人幹活,恰恰相反,是本人給他打工。
[893]汪直,號五峰,其實那一切傳奇風波的起始,只是因為一樁生意。
作為胡宗憲的最強對手,汪直自幼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不過很可惜,他的聰明並不在讀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