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行途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那你又什麼要求,直說吧…”葉永興淡然一笑,並沒有矯情,讓人受了下來。
“西南士民百姓久苦於天方異族教之患,無不翹首以盼天朝王師蒞臨,解萬民於大食之下的水火中”羅夏結結巴巴顛三倒四的表達著自己的意圖“國中各家雖然多以殘破,但大義所在不敢有怠,願為王師前驅…”他的意圖也很明確。
在唐人已經征服和統治了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坦叉始羅、犍陀羅、罽賓,還有東旁遮普之後,就算是僅在吐火羅保持這點微薄的軍事存在,也不是他們可以輕易挑戰和覬覦的,更多考慮的是籍著唐人擴張行為的順風,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好處。
比如攻克拔底延城後,將按照古代稱謂以其境置滑州,以管領西南,但是唐人的軍力所能控制的,不過是拔底延城為首幾座道路旁大城和據點,稍遠一些的田地、草場、村落,將分給這些助戰有功的藩屬臣國。
所以在觸手可及的利益驅使下,這些自認為還有些實力的吐火羅貴姓,不由自主的渴望更多,而把他公推了出來承達上情。
就像是呼應一般,遠方鷂鷹帶來了回覆的軍令,攻入大食國的俾路支,越過西南崇山峻嶺和旱熱高原天險,進入沿海的莫克蘭地區,以確保呼羅珊南方重鎮巴魯黑,通往西天竺沿岸由南海都督府建立天賜州的路上通路,並伺機將周圍地區連成一片。,“關於南路的俾路支省攻略,就給嶺南招討行營和大月氏都督府麾下的吐火羅各部了…”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南海都督府在安南和天竺經營的海路支援和補充,算起來比北天竺道還要近上許多…”呼羅珊小木鹿城,嶺西行臺一眾將帥,也在對戰後的版圖進行規劃,除了討論的聲音,就剩下有參軍們在代表中亞地區的碩大沙盤上,推演作的沙沙聲“西南路招討,可許以法里斯省會設拉子為界,往西至安息海之境聽憑白衣軍部眾自由處分,東至烏滸水之界則歸與大唐羈縻之下…由第九和第十一路兵馬使為一路,進行攻略討伐。”
“此處佛國遺民甚眾,小心處置稍加招撫,或可當大用…”說話的,卻是西行的大唐僧團的首領,悟空上人。他和少數幾名特殊身份的人士,得以諮議身份,列席這場擴大的軍議。
“善…”坐在上首的高適,突然開聲到,引得帳下一陣頭接耳。
“北招討路,乃重設波斯都督府,以第六兵馬使,並泰伯裡軍為主,攻略大食的希斯坦行省…”
“西北招討路,以駐留花剌子模的第二兵馬使,並當地突騎施、葛邏祿、回紇藩軍為一路,攻略古米斯行省…”
“東北招討路,以第九兵馬使,並拓揭諸營,敢死效節軍,以備烏古斯各部…伺機關注可薩國中。”
“曉諭各部,大唐只要城邑和土地,其中凡財子女,可盡予取之…”
“約束各部少燒殺而多劫掠,凡牛畜人口皆可充為軍資,有多少收多少,軍中足價支給”一一領命而出後。
“這樣的話,本陣其餘兵馬怎麼辦…”一個年輕的將領,問出其餘人的心聲。
“本陣尚餘六部兵馬使,須得留下來對應內沙布爾的大食軍…”
“經過呼羅珊攻略,本軍徐徐推進,一路攻城拔寨直至木鹿,所費巨億…”
“雖然勝多敗少,但將士的傷亡和疲憊也積累了一個可觀的數目,各路兵馬使、討擊、都知,大都需要足夠時間休整和補充,堪可再用…”
“將士疲怠之下,我們手頭實際可以機動的兵員,反倒不是太多…”
“至於藩軍,勇則勇已,不過難以持久,遇上大食銳兵馬,他們的表現就不足憑持了…”
“拔那汗、梵衍那、律諸藩國兵歸還輪替,也需要時,…”
“呼羅珊當地歉收減產已成定局,我們的錢糧卻是有限…,除了確保各城屯所外,多餘藩附、義從歸遣勢在必行。”
“因此悉令其就食於敵…”
“再說,各路人馬雖然以藩軍為主,但是他們的錢糧兵仗,都在本陣手中…”
“征戰所得,最終也要歸到軍中名下進行易和估值…”
“在本軍是在無力控制更多地方之前,我們只要確保糧道和傳訊就足矣…”本陣直屬的十一部兵馬使,一路前敵討擊使,分屬龍武、神武、金吾、武衛、驍衛等三衛兩軍,再加上國內帶來和安西征募的城傍、番軍,約有七萬人馬。
由於戰損和就地補充的緣故,其中好幾部兵馬使的麾下,歸化人和藩軍已經佔據了相當比例。如何消化這些新血和有生力量,也是一門文章。
“茫茫草海廣,漸遠赫連城。”原州再往西,沿著著無定河的支淖泥河進入,就是朔方軍下轄的第一個大型城邑和軍事重鎮——統萬城了。
站在宏偉的城頭角樓上,望著隨蜿蜒曲折咆哮奔騰的朔方水綿延深入天際中的綠野,我心中不由冒出這兩句。
統萬,取名“統萬城”寓“統一天下,居臨萬郡”之意。北朝匈奴首領赫連於鳳翔元年(公元413年)驅役十萬各族人民,採用“蒸土築城”法在朔方水(今紅柳河)之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
這座城歷時7年建成。城基厚十丈,城高八丈,寬四丈。又據史料記載:築城的土都經過蒸,城牆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築成後用鐵錐刺土法檢驗其硬度,凡刺進一寸,便殺築者;凡刺不進去便殺刺者,在築城過程中至少殺民工、匠人數千人,因此城堅硬幾可以磨刀斧…,內有三道城,周圍各數里,城內有宮殿、鼓樓、鐘樓等建築,宮內樓臺高大,殿閣宏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崇臺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四周的城牆上還築了若干座敵樓,以我腳下西北隅的這座最高,號稱“三十仞樓”哪怕在二十里外外,越過綠海沙丘,就可以遠遠望見它那雄偉的造型。又有四座大型城門分別名曰:北朔、招魏、朝宋、服涼,以寄託宏圖霸業之心。
不過城修的再怎麼堅固,名字起的再怎麼祥瑞好彩,也擋不住人心的崩壞,大夏國的創立者赫連本身殘忍好殺“常居城上,置弓箭於側”見誰不順眼就殺為樂,臣民朝不保夕,哪怕是最親信的大臣也不能例外,是以赫連一身死就陷入內亂,不過兩年,北魏軍攻破統萬城,改為統萬鎮。
匈奴鐵弗部威赫與天連的功業,也隨之變成了過眼雲煙,赫連大夏只傳三世二十餘年就斷絕了,所謂統萬自然就成了曇花一現的笑話。
不過統萬城作為上的地理要衝卻是沿襲下來,歷朝歷代都有駐軍以控西北,到了本朝的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軍平定梁師都,以其地復為夏州,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到了前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夏州為朔方郡,作為朔方節度使的治所。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朔方軍是郭子儀移鎮,又復為夏州以刺史領之。
事實上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為了防止項人“據城自雄”下旨將居民全部遷走,將城毀壞,才徹底荒廢。宮室樓臺都被拆的七七八八不復舊貌,只能憑傳說中的想象yy一番,只有那些具有軍事功能的敵樓烽臺才被較為完好的沿襲下來。
據說統萬城修築時“臨廣澤而帶清”也就是四周都是水草豐美的沼澤。在此時,還有大量遺存,是為上重鎮,眼下駐有朔方軍兵馬使一部,以及朔方監、茶馬使的所在。
早年吐蕃大局入寇,幾近京師,其中一部唐羅部偏師,以數倍之兵馬,圍攻統萬城數月而不可入,反而被朔方太守路嗣恭尾銜殺獲數千。
由於處於回紇道和河西走廊之間的匯的節點,因此當地商旅市邑繁茂,呈現出另一種特的繁榮。
朔方城傍之一的夏州拓跋部,也在附近遊牧,特地前來獻馬八百幾各土產。龍武軍在當地也有經營,主要是軍戶小額借貸和新作物推廣項目,以及藩部動合作社,再加上前任刺史路嗣恭算是龍武軍的人,因此倒也不算陌生。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