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35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469章【股歪了,腦袋也不好使】周赫煊在海上漂泊期間,國內又連續發生了幾件大事。

首先是本在華的軍政要員,決定在上海虹口公園為天皇慶生,順便舉行“淞滬戰爭祝捷大會”。

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陳銘樞非常憤慨,於是找到“暗殺大王”王亞樵,兩人謀劃着暗殺行動來破壞軍的慶祝活動。

由於本人警惕心很高,不準任何中國人蔘加“祝捷大會”,於是王亞樵請來亡上海的朝鮮人負責動手。王亞樵找到安昌浩,並提供4萬元經費,安昌浩又找到金九來具體實施。

金九尋來通曉語的尹奉吉,由尹奉吉混入軍的“祝捷大會”。此君衝到距離主席台數米處,將偽裝成水壺的炸彈投到本軍政要員的人堆裏。

本駐滬留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貞次被當場炸死,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陸軍大將)白川義則身中204塊彈片,搶救了近一個月後死亡。本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和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均被炸斷一條腿,另有多名本軍官和士兵傷亡。

負責刺殺行動的尹奉吉被當場逮捕,隨後軍對上海法租界的朝鮮人瘋狂報復,安昌浩等17人被捕。金九通過路透社宣稱自己是主謀,警告本不要濫殺無辜,最後在褚輔成(國難會議上拍桌子那位)的幫助下成功逃

此次暗殺行動的首倡者是陳銘樞,總策劃人是王亞樵,聯絡人是安昌浩,具體策劃和實施者是金九和尹奉吉,可謂中國和朝鮮的一次成功的國際合作。

白川義則的死訊,給中兩國都帶來極大震撼。因為這傢伙當過陸軍大臣,積極倡導武力征服中國,屬於本軍部的超進派,同時也是第一個不聽號令、擅自行動的關東軍司令官,當初他利用郭松齡叛亂,將關東軍部署在東北大片地區。

可以説,關東軍能成功侵佔東北,白川義則的貢獻不説排第一,至少也能排進前五。

這傢伙居然在上海被人給暗殺炸死了,全中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好多愛國人士自發地放鞭炮慶祝。

本天皇下旨追封白川義則為男爵,並作詩哀悼:“少女雛祭,止戰謀和時。豐功不可滅,留取長相憶。”中國的報紙也為白川義則寫了兩句詩:“乘着軍艦而來,躺着棺材而去。”白川義則是侵略上海的軍總司令,他被炸得重傷搶救,淞滬之戰頓時打不起來。中雙方迅速加快了和談的速度,在諸國列強的調停下,兩國於5月5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這個停戰協定簽署得很倉促,雙方都想着儘快完事,南京國民政府的表現再次顯出軟弱可欺。

周赫煊在洛陽跟蔣介石密談的時候,早就把局勢分析得很清楚,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夠硬氣一些。蔣介石也表示自己會硬氣,但真正談判時,為了苟且偷安什麼都不顧了。

《淞滬停戰協定》居然把上海劃為“非戰區”,在規定軍必須撤退的同時,也規定了中國軍隊不得駐紮上海,以此來討得友邦(列強)歡心。

中國的領土被無端侵略了,停戰之後居然還不準中國的軍隊駐紮,這算哪門子道理?幸好這個規定只是暫時的。

説一句笑話,淞滬之戰的戰雙方雖是中國和本,但在解決期間其實已經淪為配角,諸國列強才是真正的主角。

英國派遣10艘軍艦、6000餘人增兵上海,美國把亞洲的全部軍艦集中在上海,達17艘之多,法國在上海的兵力也增至3000人。中國和本都不敢再打,生怕自己表現得太過強硬,會惹怒了這些歐美列強們。

英法美三國就是親爸爸,兩個兒子打架無所謂,但現在要砸家裏的東西(在華利益),那就堅決不能容忍了,誰敢再動就打誰股。

其實中國和本都被歐美列強給嚇住了,如今國際行的是“綏靖主義”。即便中雙方全面開戰,英法美諸國最多也就譴責幾句,他們那些軍艦都是嚇唬人的,本不可能真的開火。

區別在於,本是真的受到恐嚇。雖然“一二八事變”的真正目標是轉移注意力,但本軍方從來不缺瘋子,好些傢伙鬧着要趁機全面侵華,列強的恐嚇實際扼制了戰爭規模擴大。

而中國方面則是樂意被列強恐嚇,列強擺出的陣仗越兇,蔣介石、汪兆銘那些人就越高興,因為他們是真不想打、也不敢打仗。

淞滬之戰雖然順利解決,但蔣介石的威望卻迅速跌落,全國各界都鬧着要收回東北和民主立憲。蔣介石一方面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另一方面為了統合鞏固軍權,迅速宣佈“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顧中央的鉅額財政赤字,糾集大軍開始圍剿紅區。

在《淞滬停戰協定》簽署的半個月後,蔣介石就自任為“剿匪總司令”,靡費錢糧繼續打內戰。

事實上,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民國時期的經濟發展並不慢。據不完全統計,在1927-1937這黃金十年期間,中國的GDP增長很可能達到了9%。如果一直和平發展,不説趕英超美,但追趕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可惜,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都在連年內戰當中消耗殆盡,普通國民的生活沒有任何改善,國家的軍事科技也發展緩慢。直至本全面侵華時,中央政府都還欠了一股債,反倒是四大家族賺得盆滿缽滿。

特別是那些江浙大財團,心裏後悔啊,當初居然支持蔣介石這個白眼狼北伐。現在蔣介石做了老大,不但沒有回報他們,反而變本加厲地搜刮,四大家族利用各種手段侵他們的利益。

當週赫煊在歐洲得知《淞滬停戰協定》的內容後,只能是一聲嘆息。他該説的都給蔣介石説了,蔣介石也虛心納諫,可到頭來卻沒有任何改變。

腦袋是個好東西,但股往往決定腦袋。

第470章【論佛】早在17世紀,海洋是屬於荷蘭的。

這個巴掌大的歐洲小國,被譽為“海上馬車伕”,它的商船數目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一度佔據全世界總貿易額的50%。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海船,其中有1.5萬艘屬於荷蘭。

然而從17世紀末期開始,荷蘭迅速走向衰落,結束了它短暫的黃金時代。

五月的阿姆斯特丹,氣候宜人,周赫煊甚至需要穿上外套禦寒。

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這座歐洲超級大港,如今顯得有些蕭條,來來去去的商船少得可憐。

“嗚~~~”長長的輪船汽笛聲中,周赫煊帶着隨從走下舷梯,老遠就看到碼頭上的中文橫幅。

周赫煊快步走過去,對幾個給他接船的國人説:“諸位久等了!”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並沒有向歐洲小國派遣外公使。只有顧維鈞、顏惠慶等人在積極奔走,打算爭取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支持,並於明年派遣金問泗擔任比利時和荷蘭公使,胡世澤擔任瑞士公使。

因此,顧維鈞和顏惠慶應該很討厭周赫煊。他們在內瓦辛苦爭取比利時的國際支持,周赫煊卻在天津找比利時公司的麻煩,在兩人眼裏這屬於不顧大局的行為。

周赫煊卻不這麼認為,打鐵還得自身硬,歐洲小國支持有個用。更何況,用本國百姓利益換取的外支持,這種支持不要也罷,跟搖尾乞憐有什麼區別?

眼下給周赫煊接風的,都是旅歐民間人士,並沒有任何官方代表。

一個身材略微發福的中年女,非常豪的抱拳説:“周先生,我是呂碧城,歡你來阿姆斯特丹!”周赫煊笑道:“蘭清先生,久仰大名!”

“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啓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這是內廷秘史繆珊如讚歎呂碧城的詩歌,作為晚清第一才女,當時確實達到了“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與秋瑾並稱為“女子雙俠”。

至於後世傳的關於呂碧城和秋瑾的情,多半屬於杜撰。

秋瑾確實慕名拜訪過呂碧城,但什麼“一見如故、義結金蘭”都為虛言。兩人之間的分歧太嚴重了,一個是反清革命派,一個是改良立憲派,一個顛覆傳統、身穿男裝,一個維護傳統、喜歡女裝,哪裏能談得高興?

秋瑾當時邀請呂碧城去本留學,一起參加革命。呂碧城才不願意,她在平津兩地被捧上天了,用得着跟秋瑾這個“泥腿子”勞碌奔波?

兩位女俠之間僅有的一次會面,可以用不歡而散來形容。

只有在解放婦女這種事情上,秋瑾和呂碧城擁有共同語言,呂碧城後來為秋瑾創辦的《中國女報》撰寫過文章。

但不管如何,呂碧城也在晚清民國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以女子之身,出任袁世凱的總統府機要秘書,後來又擔任總統府參政,令當時的無數男兒為之汗顏。

周赫煊問道:“蘭清先生怎麼在荷蘭?”呂碧城解釋道:“我前些子在內瓦,碰到了顧少川(顧維鈞)。他聽説你要來荷蘭,因此讓我幫忙接待,畢竟荷蘭這邊沒有中國領事館。”

“那真是叨擾了。”周赫煊説。

呂碧城又介紹了幾個同伴,都是旅歐的名人和學生,大家結伴前往附近的一家旅店。

等周赫煊把行李安放好以後,眾人又前往附近的一家中餐館吃飯。整張桌子沒有酒和,清一的素材,杯子裏倒的都是清水。

呂碧城笑道:“想要避免人類血,就該從餐桌上做起。保護動物和倡導和平一樣,都是文明的發展趨勢,周先生不會介意吃素吧?”

“客隨主便。”周赫煊不予置評,雖然他打心裏不贊同“動物保護主義”。

保護動物是應該的,比如保護野生瀕危物種,但如果把雞鴨豬羊也一起保護,那未免太過強人所難了。

至於把保護動物和呼籲和平扯在一起,周赫煊只能嗤之以鼻——吃飽了撐的!

呂碧城舉杯説道:“我以水代酒,歡周先生再來歐洲,為我中國的和平事業而奔走。”周赫煊笑道:“多謝諸位的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