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笑道:“實驗搞得如何了?”
“請周先生檢驗成果。”一個領頭的學生高興道。
這些都是北大科研部的同學,周赫煊憑藉記憶出一些玩意兒,讓他們幫着進行研發實驗。
只見空地上放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模具、有爐子、有木料、有木炭、有風箱、有火藥……零零碎碎的,一看就是那種最低級的小作坊器物。
學生們很快動起手來,一個小型的化鐵爐被豎起。爐子外壁由薄鐵皮製成,爐襯主要由黏土拌水塗抹,裏頭還加了少許耐火材料。
兩個學生互相配合,將化鐵爐和風箱連接起來,然後開始點燃木炭生火預熱。待爐底的木炭全紅時,學生們開始往爐子里加廢鐵,每下一層鐵,就撒上少許石灰石,這是為了增加鐵水的動,並方便稍後的清渣工作。
大概15分鐘左右,鐵水已經燒成,可以開始進行澆鑄了。
在燒鐵水的同時,另有學生已經制造好模具。模具是混合砂模,由75%的砂、15%的黏土、6%的鋸末和4%的水,均勻攪拌灌入砂盒當中,通過炭火烘乾即可。
只見學生們先是對模具進行預熱,接着又在模內塗油,最後把鐵水灌進砂模中,一顆手榴彈的彈殼便很快成型。
與此同時,另外兩組學生,分別在製作手榴彈的木柄和拉火裝置。
彈柄是在自制的車牀上進行加工的,這車牀屬於全木質結構,連腳踏板都是木頭做的,只有部分關鍵零件為鋼鐵。
等所有程序全部搞定,接下來便是裝藥了。用紙鬥把黑火藥裝入彈殼,用木將火藥搗實,再用木壓出雷管室即可。
然後是安裝拉火裝置,連接好拉火繩和拉火管,將拉火裝置放在彈柄內,從相應的一端引出拉火繩,再栓上拉火環。為使拉火裝置固定,需要先在四周用紙或者棉花好,再注入固定劑(瀝青或石蠟)等待冷卻。
最後一步便是組裝木柄和彈殼,如果需要長期保存,可用白蠟密封防。
前前後後,製作一枚手榴彈只需用時50分鐘,人力足夠的話,可以同時製造多枚手榴彈。
這一整套的手榴彈製作設備,在後世有個響噹噹的名號——七人背!
當敵人來襲時,七個人就能揹着設備轉移。而且用料極其糙常見,如果沒有石炭和木炭,甚至可以用玉米燒炭代替。
這玩意兒是共和國某位民兵發明的,後來被印刷成冊,大力進行宣傳推廣。
只要是識字的聰明人,就能依靠小冊子上記載的方法,利用廢鐵、木料和黑火藥,成本低廉的大批量生產土製手榴彈,非常適合敵後游擊隊使用。
“試試威力!”周赫煊説。
一個學生拉動火繩,手榴彈尾部迅速冒煙,在拋出去數秒後,“轟”的一聲炸開。
周赫煊跑過去查看情況,發現這玩意兒的威力很小,甚至連彈殼都沒徹底炸碎,鐵殼分裂成四五塊散落各地。
畢竟便宜無好貨,給游擊隊使用足夠了。
周赫煊準備把“七人背”印刷個幾百本,讓人秘密帶到東北去,那邊的抗義勇軍應該會很喜歡。在軍的團團包圍下,捐款捐物都很難運送過去,那些抗義勇軍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土裏土氣的“軍工技術”。
第442章【東北民眾抗救國會】北平西直門,崇元觀五號。
這裏以前是北平陸軍大學的校址,如今變成了馮庸大學的臨時校址所在。
馮庸在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天便被抓,先是被軟在瀋陽,關東軍勸降不成,又把他劫持到本東京。在一個本好友的幫助下,馮庸成功從東京逃,轉道上海來北平繼續主持馮庸大學的校務。
就在十一月初,馮庸大學抗義勇軍誓師成立,願意參加抗戰的師生們正在抓緊進行軍事訓練。
由於得到周赫煊的提醒,馮庸大學的幾架飛機已經提前轉移,並沒有如歷史上一般被關東軍繳獲。
“砰砰砰!”靶場上傳來零星的槍聲。
“殺殺殺!”場上傳來練習刺殺的吼聲。
這是馮庸大學抗義勇軍在訓練,他們發出的聲響,並沒有影響正在努力學習的同學。
教室裏,老師照常講課,學生照常上課。但師生們的眼睛都紅紅的,因為他們的同學正在外邊練習殺敵本領,誰也不知最後能活下來幾人。他們這些選擇繼續讀書的,只有加倍努力學習,才能緩解心中的愧疚自責。
半上午,馮庸把義勇軍學生召集起來講話:“同學們,混賬王八蛋小本,已經把咱們的東北老家給佔了,正在咱們的國土上作威作福。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把我們的父老鄉親當成牲口奴役,你們能忍下這口氣嗎?”
“不能忍!”學生們大呼。
“很好,你們都是爺們兒,是響噹噹的硬漢子!總有一天,咱們要打回去,總有一天,要讓小本知道咱們的厲害,告訴他們東北到底是誰的地盤……”馮庸鼓勁一番,説道,“你們先在這裏訓練,練好殺敵的本事。我要去南京一趟,向中央政府請戰。中央能給個番號更好,如果不能給番號,咱們就自己殺回東北。全體都有,稍息,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