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必經之路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
按照華夏最新的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將在2045年之前建造近60座核電站,已經獲得批准的30座核電站總計有120座機組,而且全部為第四代⾼温氣冷反應堆,計劃總裝機容量為40萬兆瓦。
這是個什麼概念?
差不多是20座三峽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
更重要的是,核電站幾乎不受天氣影響,能夠穩定的輸出電能,而水電站的發電能力會出現季節波動。
大力發展核電站,也是為了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當然,也與發展清潔能源有關,即華夏當前的核電規劃,主要還是用來替換污染嚴重的火電。
只是,等到另外30座核電站開建,那就不一樣了。
按照華夏當局發佈的公告,從2035年開始,將以第六代反應堆為主。
為什麼是第六代,第五代呢?
第五代反應堆也有,不過留着備用,即在第六代反應堆的研發出現問題之後,才會考慮建造第五代反應堆。
這個第六代反應堆,那可是大有來頭。
雖然華夏官方至今沒有公佈第六代核電站的相關技術,甚至沒有提到採用的是什麼類型的反應堆,但是外界一直認為,很有可能是聚變堆,至少會是一種融合了可控聚變技術的增強型裂變堆。
果真如此,那就意味着,在2040年前後,第一座含有可控聚變技術的核反應堆就將問世。
那麼,這可能嗎?
沒有人説得準,也沒人敢打包票。
只有一點能肯定,如果可控聚變技術正的能夠實現商業化應用,讓聚變核能造福於全人類,那麼首先取得突破的肯定是華夏。
為什麼?
當今全球,最關注,也最捨得在可控聚變技術領域投入的國家就是華夏,甚至可以説只有華夏。
要知道,可控聚變技術是華夏擺能源進口的唯一辦法。
不管是可燃冰,還是單堆功率達到了800萬千瓦的第五代裂變堆,都無法徹底全面的取代化石燃料。
更重要的是,只要華夏的經濟還在快速發展,那麼對能源的需求就會水漲船⾼。
説句不客氣的話,華夏從南海開採起來的可燃冰,甚至無法満足每年新增能源需求,因此依然⾼度依賴進口能源。
其實,這不是進口能源的問題,而是能源本⾝的問題。
雖然每年都有新的油田被發現,還有很多新能源出現,比如頁岩油與可燃冰,但是這些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即便是用於裂變堆的原料,也就是鈾礦,儲量也是有限的,在未來幾十年到幾百年之內就會枯竭。
只有氫元素,才是無限的。
可見,只有可控聚變技術能夠徹底解決能源問題,至少能夠確保在今後的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不會出現能源問題。
對華夏來説,可控聚變技術更是登上巔峯的必經之路。
到2040年還有多久?
20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