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必經之路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伊朗手裏最大的籌碼,其實就是石油與天然氣。
去年,伊朗是華夏的第四大石油供應國與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國,華夏進口石油的百分之十一與進口天然氣的百分之二十八由伊朗提供,在全球範圍內,暫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取代伊朗在能源供應上的地位。
此外,伊朗也是華夏的主要投資目的國。
到伊拉克內戰爆發前,華夏在伊朗的投資超過了1500億美元。
其實,這一切都得從當年的“伊核協議”説起,即在伊朗承諾不研究、製造與謀求核武器之後,國際社會將在五年之內逐步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而去年剛好是協議簽署生效的第五年。
問題是,這種局面還能持續多久?
華夏確實是全球頭號能源進口過,可是華夏一直在尋找替代能源,想方設法的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從短期來看,華夏在可燃冰領域取得的進步將直接影響到天然氣價格。
要知道,第一座以商業開發為目的的可燃冰開採平台已經在南海投產,三年內就能有結果。
什麼結果?
當然是有沒有大規模商業開採價值。
如果有,那麼最快五年,最遲十年,華夏就很有可能從天然氣的進口國轉變為天然氣的出口國。
這是個什麼概念?
只是在華夏領海與專屬經濟區內,已探明的,具有開採價值的可燃冰的總儲量就超過了全球天然氣總儲量。
此外,進口天然氣佔到了華夏進口能源的百分之二十。
因為已經是天然氣的純進口國,所以在華夏的能源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並不大,比如很少用天然氣發電。
要知道,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一些注重環保的歐洲國家,天然氣主要用來發電。
只要可燃冰實現了商業開採,而且開採成本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那麼取代了天然氣的甲烷在華夏的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例肯定會大幅度提⾼,從而降低對其他能源的需求,也就是減少進口需求。
保守估計,僅次一點,就能把華夏的進口能源規模縮小三成!
最倒黴的是誰?
顯然是俄羅斯、伊朗與卡塔爾,因為這三個國家是華夏進口天然氣的主要輸出國,也是全球最大的三個天然氣輸出國。
到時候,華夏甚至會在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成為這三個國家的競爭對手。
相對而言,沙特、科威特、阿聯酋與阿曼等以石油為主的能源輸出國,所受到的影響就沒這麼大了。
很簡單,這幾個國家的天然氣並不是很多,主要依靠的是石油。
雖然可燃冰是清潔能源,具有光明的發展前進與大巨的商業價值,但是在短期內,不可能全部取代石油。
別忘了,石油不但是燃料,還是化工原料。
更何況,大部分汽車燒的都是石油,而不是天然氣。
此外,在開採成本上,可燃冰很難在短期內低於石油,而沙特等海灣國家的石油開採成本又是全球最低。
伊朗嘛,那就慘了。
只是失去華夏的天然氣市場,伊朗每年的損失就超過了一百億美元,而以現在的市場價格為準,甚至達到了三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