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紀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安重誨至三泉,得詔亟歸;過鳳翔,硃弘昭不內,重誨懼,馳騎而東。
兩川兵追石敬瑭至利州,壬辰,昭武節度使李彥琦棄城走;甲午,兩川兵入利州。孟知祥以趙廷隱為昭武留後,廷隱遣使密言於知祥曰:“董璋多詐,可與同憂,不可與共樂,他必為公患。因其至劍州勞軍,請圖之,並兩川之眾,可以得志於天下。”知祥不許。璋入廷隱營,留宿而去。廷隱嘆曰:“不從吾謀,禍難未已!”庚子,孟知祥以武信留後李仁罕為峽路行營招討使,使將水軍東略地。
辛丑,以樞密使兼中書令安重誨為護國節度使。趙鳳言於上曰:“重誨陛下家臣,其心終不叛主,但以不能周防,為人所讒;陛下不察其心,重誨死無矣。”上以為朋黨,不悦。乙巳,趙廷隱、李肇自劍州引還,留兵五千戍利州。丙午,董璋亦還東川,留兵三千戍果、閬。
丁巳,李仁罕陷忠州。
吳徐知誥以中書侍郎、內樞使宋齊丘為相,齊丘自以資望素淺,以退讓為高,謁歸洪州葬父,因入九華山,止於應天寺,啓求隱居;吳主下詔徵之,知誥亦以書招之,皆不至。知誥遣其子景通自入山敦諭,齊丘始還朝,除右僕致仕,更命應天寺曰徵賢寺。
三月,己未朔,李仁罕陷萬州;庚申,陷雲安監。
辛酉,賜契丹東丹王突姓東丹,名慕華,以為懷化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其部曲及先所俘契丹將惕隱等,皆賜姓名。惕隱姓狄,名懷惠。
李仁罕至夔州,寧江節度使安崇阮棄鎮,與楊漢賓自均、房逃歸;壬戌,仁罕陷夔州。
帝既解安重誨樞務,乃召李從珂,泣謂曰:“如重誨意,汝安得復見吾!”丙寅,以從珂為左衞大將軍。
壬申,橫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孔循卒。
乙酉,復以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遣監門上將軍張籛往諭旨,以曏致仕,安重誨矯制也。
丁亥,以太常卿李愚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夏,四月,辛卯,以王德妃為淑妃。
閩奉國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延稟聞閩王延鈞有疾,以次子繼升知建州留後,帥建州刺史繼雄將水軍襲福州。癸卯,延稟攻西門,繼雄攻東門;延鈞遣樓船指揮使王仁達將水軍拒之。仁達伏甲舟中,偽立白幟請降,繼雄喜,屏左右,登仁達舟撫之;仁達斬繼雄,梟首於西門。延稟方縱火攻城,見之,慟哭,仁達因縱兵擊之,眾潰,左右以斛舁延稟而走,甲辰,追擒之。延鈞見之曰:“果煩老史再下!”延稟慚不能對。延鈞囚於別室,遣使者如建州招撫其黨;其黨殺使者,奉繼升及弟繼倫奔吳越。仁達,延鈞從子也。
以宣徽北院使趙延壽為樞密使。
己酉,天雄節度使、同平章事石敬瑭兼六軍諸衞副使。
辛亥,以硃弘照為宣徽南院使。
五月,閩王延鈞斬王延稟於市,復其姓名曰周彥琛,遣其弟都教練使延政如建州撫吏民。
丁卯,罷畝税麴錢,城中官造麴減舊半價,鄉村聽百姓自造;民甚便之。
己卯,以孟漢瓊知內侍省事,充宣徽北院使。漢瓊,本趙王鎔奴也。時範延光、趙延壽雖為樞密使,懲安重悔以剛愎得罪,每於政事不敢可否;獨漢瓊與王淑妃居中用事,人皆憚之。先是,宮中須索稍逾常度,重誨輒執奏,由是非分之求殆絕。至是,漢瓊直以中宮之命取府庫物,不復關由樞密院及三司,亦無語文書,所取不可勝紀。
辛巳,以相州刺史孟鵠為左驍衞大將軍,充三司使。
昭武留後趙廷隱自成都赴利州,逾月,請兵進取興元及秦、鳳;孟知祥以兵疲民困,不許。
護國節度使兼中書令安重誨內不自安,表請致仕;閏月,庚寅,制以太子太師致仕。是,其子崇贊、崇緒逃奔河中。壬辰,以保義節度使李從璋為護國節度使;甲午,遣步軍指揮使藥彥稠將兵趣河中。安崇贊等至河中,重誨驚曰:“汝安得來?”既而曰:“吾知之矣,此非渠意,為人所使耳。吾以死徇國,夫復何言!”乃執二子表送詣闕。明,有中使至,見重誨,慟哭久之;重誨問其故,中使曰:“人言令公有異志,朝廷已遣藥彥稠將兵至矣。”重誨曰:“吾受國怨,死不足報,敢有異志,更煩國家發兵,貽主上之憂,罪益重矣。”崇贊等至陝,有詔繫獄。皇城使翟光鄴素惡重誨,帝遣詣河中察之,曰:“重誨果有異志則誅之。”光鄴至河中,李從璋以甲士圍其第,自入見重誨,拜於庭下。重誨驚,降階答拜,從璋奮撾擊其首;張氏驚救,亦撾殺之。奏至,己亥,下詔,以重誨離間孟知祥、董璋、錢鏐為重誨罪,又誣其自擊淮南以圖兵柄,遣元隨竊二子歸本道;並二子誅之。
丙午,帝遣西川進奏官蘇願、東川軍將劉澄各還本道,諭以安重誨專命,興兵致討,今已伏辜。
六月,乙丑,復以李從珂同平章事,充西都留守。
丙子,命諸道均民田税。
閩王延鈞好神仙之術,道士陳守元、巫者徐彥、興盛韜共誘之作寶皇宮,極土木之盛,以守元為宮主。
秋,九月,己亥,更賜東凡慕華姓名曰李贊華。
吳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諫卒;以諸道副都統、鎮海節度使、守中收令徐知詢代之,賜爵東海郡王。徐知誥之召知詢入朝也,知諫豫其謀。知詢遇其喪於塗,撫棺泣曰:“弟用心如此,我亦無憾,然何面見先王於地下乎!”辛丑,加樞密使範延光同平章事。
辛亥,敕解縱五坊鷹隼,內外無得更進。馮道曰:“陛下可謂仁及禽獸。”上曰:“不然。朕昔嘗從武皇獵,時秋稼方,有獸逸入田中,遣騎取之,比及得獸,餘稼無幾。以是思之,獵有損無益,故不為耳。”冬,十月,丁卯,洋州指揮使李進唐攻通州,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