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分卷閲讀97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檀郎謝女早朝過後,大唐天子李顯回到神龍殿,才在御案前坐下,便傳報皇后娘娘前來見駕,李顯聽見,兩道眉頭不由一緊,想起皇后的醜聞貼到天津橋一事,才只是兩天,已傳遍了整個長安城,教他又怎能開懷展顏!

一陣環佩輕響,只見韋后緩步姍姍走了進來,看見皇帝這副嘴臉,當下揮手叫所有宮女退下,開聲問道:“我好不來見你,一見面就哭喪着臉,這算是什麼意思?”李顯搖頭嘆了一聲:“阿緗,看妳像個沒事兒似的,妳和三思的好事,現在已鬧得天下洶洶,街聞巷議,我這張顏臉也給你丟清光了!”韋后臉一沉,坐到他身旁,説道:“這都是你自找,當初我早與你説過,這五個傢伙全不是好東西,你總不聞不理,現終於出事情來,卻來怪誰。”李顯雖然昏愚,但自己老婆和武三思的事,心中早已清楚不過,只是身為綠帽烏龜,大多都是掩耳盜鈴之輩,最恨別人揭短。

而李顯不想誅殺武三思,甘願做烏龜,除了他和韋后有“不加干涉”這承諾外,最主要是武三思不僅是他表兄,也是他親家,女兒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的兒子是夫婦,倘若行誅,女婿武崇訓也會被牽連。如真的殺了武三思,實難和子女兒代,便是擁李唐的諸臣子們,前時不向武三思動手,也是把這姻親關係考慮進去,才導致今這個局面,一個個忠臣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韋后見丈夫不出聲,又道:“他五人現在雖被放,但另一件事又燒到身上來了。”李顯望向韋后,問道:“又是什麼事?”韋后道:“你那個寶貝女婿王同皎正在密謀作亂,他和張仲之、祖延慶、壽、周憬和王琚等人,打算集結武人暗殺三思,趁勢揮軍皇城,你知道嗎?”李顯最忌聽見謀反這兩個字,登時瞪大眼睛,問道:“王同皎怎會做這等事,妳是從哪裏得知?”韋后道:“昨天有人告密與三思,三思馬上叫宋曇和李悛探查,看此事是否真假,倘若真有其事,可大大不妙了!”李顯聽後,一時間半信半疑,他知王同皎向來忠於自己,且在他復辟時曾立下大功,方會把女兒定安公主嫁與他,又豈有謀反之理!

話説長安四年,那年武則天的身體每況愈下,愈來愈壞。而朝臣反張昌宗和張易之的情緒也越烈。這時武則天已無法臨朝,政務全由宰相們處理,儘管御醫勞心勞力治療,病情依然不見好轉。

張氏兄弟這對男寵眼見此情境,也不由擔心起來,倘若武則天一旦歸天,滿朝羣臣勢必不放過他們,也是二人死期之,他們又怎能不緊張。二張無可奈何,只有向幾個友好求救,好作應付。可是,由於二人平素太過驕恃,也沒有籠絡武將的工作,事到臨頭,自然無人幫忙。

而武則天在仙宮內,除了張氏兄弟外,身邊便只有御醫、掌管聯絡及衣食雜務的宦官、宮女等,宮內還有少數士兵擔當警衞,便連衞軍也不見一個。這種不設防現象,也是鮮有的情形。

這全無防衞的狀況,或許是武則天獨裁五十年的自信吧,認定當時是不可能有背叛者出現,致會採取放心態度,也許是因病讓她喪失警戒心。

其實武則天心中非常清楚,只要一自己被神召去,正是張氏兄弟畢命之,她沒為二人的安全做任何安排,就足以證明。打從一開始,二張的命運已早就註定了,為君主殉死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就是獨裁君主的無情。

宰相們現在最擔心一事,假若武則天親寫墨敕,要把皇位讓給張昌宗,該如何是好?雖則這機會是不可能的事,但再英明的君主也有一時胡塗,況且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也難免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來。

事到如今,唯一方法是使武則天退位,即使訴諸武力,也要擁立太子李顯為天子,復興李唐江山。

在這計劃中,有張柬之、崔玄暐兩位宰相,還有尚書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右台中丞袁恕己等五人,並由老宰相張柬之擔任首領。

五人認為,若要事成,必須要掌握軍權,這是最重要不過的事,他們的目標,便是右羽林衞大將軍李多祚。張柬之又分別推薦桓彥範、敬暉和右散騎侍郎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使他們掌握軍。

這次行動是高度機密,即使父母兒也不漏。唯獨桓彥範對高齡母親放心不下,最後決定説明原委,請求老母諒解。

老母聽後,目中含淚,毅然説道:“忠孝不能兩全,應以為國盡忠為先。”正月中旬,桓彥範、敬暉二人,秘密晉見太子李顯,向他説明一切行動,請求准許。李顯見二人説得正氣凜然,終於點頭答應。

正月二十二,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左威衞軍薛思行等人,率領羽林軍五百人抵達玄武門,並派遺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來到東宮接太子。

王同皎當時身任太子宮內直郎,官從六品下,還沒與定安公主結婚。

這當兒,儘管彼此事先已有約定,豈料事到臨頭,李顯竟然害怕起來,藉故不肯出門。

眾人登時大急,倘若沒太子參與政變,便成為臣子叛亂的大逆之事。

王同皎素知李顯的子,當下曉以大義,諄諄説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殿下橫遭幽廢,神人同憤。如今上天接納我等忠誠,派與北門羽林諸將、南衙諸宰相,同心協力,共討凶豎,恢復李唐社稷,請陛下速至玄武門,親撫大眾,入宮誅逆。”李顯依然膽戰心驚,支支吾吾始終不敢行動,説道:“二張誠當誅滅,只是聖上玉體違和,恐有損聖體,則為子、為臣均屬不該。大家不妨稍延些時,再作後圖。”眾臣見着他這懦弱的態度,均深無奈,李湛向來子剛直,厲聲説道:“諸將士全拋卻家族命,為社稷殉死,殿下豈能推眾人於鼎鑊中?既然這樣,還請陛下親自向眾人面諭,決定進止。”李顯見此,站起身來,卻又瞻前顧後,不敢移動腳步。

王同皎忙道:“事不宜遲,遲即有變,今之事,恐殿下亦難逃禍劫,現只有馬上行動,方能保命。”李顯聽了這話,方知勢成騎虎,已無法再打退堂鼓了,只得不情不願的緩步走出,王同皎見他這個模樣,把心一橫,一把抱起李顯放上馬背,代為執轡,直往玄武門而去。

起義軍先在玄武門苑結集,一見李顯駕臨,也不待他開口,便即擁至內殿,遇有抵抗的守軍,一律斬殺。

張氏兄弟忽聞軍靴聲響,慌慌忙忙趕到宮門,打算探個究竟,正值羽林軍衝進宮來,張柬之一見二人,一聲令下,羽林軍一湧而上,刀光閃處,便將二人劈成數截,連叫喊的機會也沒有。

張柬之率領眾將直奔寢宮,見殿前侍衞環立,卻被張柬之叱退。

武則天聞得人聲雜沓,料知有變,勉力撐起身軀,厲聲問道:“何人膽敢作亂?”李湛趨前一步,答道:“張昌宗、張易之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將其誅滅,因恐有漏,故沒有事前上奏。臣等自知稱兵宮,罪該萬死!”武則天雖有病在身,聽得二張被誅,雙眼突然暴睜,炯炯生光,一股懾人的氣魄直壓向眾人,將士們看見,不由得移開視線,泰半竟垂下頭來。

只見武則天的目光慢慢掃向各人,直落在正想躲藏的李顯臉上,沉聲道:“很好,很好,原來是你做的好事!”李顯渾身顫抖起來,斂首低眉的不敢吭聲。武則天抑制心中的憤怒,臉上浮出一抹輕蔑的表情。

武則天搖了搖頭:“他們既然給你殺了,就回去你的東宮吧!”桓彥範連忙向前邁一大步,旋即跪下道:“太子殿下焉能返回東宮,昔先皇把愛子付陛下,現今年齒已長,天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