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分卷閲讀16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喋不休,消息簡短得透着疲憊。

卻如釋負重般,騰出時間傳達了他的喜悦。

大陸與寶島直線135公里的距離,也不知道要走上多少年。

殷以喬離南海隧道的藍圍欄那麼近,仍是要依靠遠隔千里的訊號,才能得知律風的近況。

中國的建設效率,每一次都在刷新他的認知。

原來南海隧道建設隊伍攻克難關可以那麼迅速,一年就能確定下三分之一的距離怎麼前行。

原來十五年的工期那麼漫長,剩下預留的十四年裏,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像現在一樣順利。

複雜的情緒在殷以喬心裏翻騰,哪怕他並不清楚律風怎麼解決的問題,也不妨礙他為律風高興。

“恭喜。”殷以喬轉身看向不遠處南海隧道建設工地,“晚上有沒有空一起吃晚飯?我來接你。”確定下建設方案和詳細施工藍圖後,律風的工作重歸輕鬆。

他只需要定時上船,隨翁承先檢測海上平台施工情況,觀看這座鐵灰橋樑,如何延展至深海。

南海隧道工程項目,同時在多處施工建設。

距離花崗岩海牀區域三十公里之外,就是他們第一座入隧人工島。

蔚藍海域一望無際。

他們本見不到三十公里外什麼模樣,卻熱衷站在工程作業船甲板上,眺望遠方。

“我昨天聯繫了負責沉管建設單位了。”翁承先着海風,低聲笑道,“四十二節巨型沉管,每一節都快200米,超過七萬噸。其中有那麼一節,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南海隧道的建設,早就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

律風每天出發登船,都能見到不同髮、膚的記者,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已經矗立在海岸邊的大橋。

鐵灰在碧波之上,雄渾巍峨。

那些記者甚至沒能登上橋樑,僅僅站在岸邊,就能發出語氣相同的驚歎。

而四十二節沉管隧道,會成為南海隧道最後的建設。

在完整的建設方案之中,某一節特殊的標的,將代表整座橋樑、整個隧道完成最後的合龍。

不會有國家願意錯過這樣的盛事。

更不會有人不想親眼見到南海隧道宣告成功的歷史時刻。

翁承先不過是閒聊般慨,律風竟聽進了心裏。

他的工作屬於跨海大橋階段,隧道的建設與翁總工有關、與瞿飛有關,而與他這個做橋樑設計的設計師,沒什麼關聯。

動與遺憾織在律風心裏。

以年計量的超級工程,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無數人在默默為之付出。

他所見到的六方三角,來自遙遠的建設工廠。

雙層橋樑準備鋪設的軌道,由鐵建集團忙碌地準備。

四十二節沉管,在他不知道的地方,鑄模、測試、預製。

律風在風聲烈烈的南海上,受到全國各地的力量,源源不斷匯聚於這座建設中的橋樑。

如果不能親眼見到它合龍,律風總覺得心裏會留下終生的遺憾。

終於,在某個風平靜的午後,律風問道:“翁總工,到時候安裝最後一節沉管的時候,我能不能跟你一起登船?”翁承先聽了,笑得見牙不見眼。

橋隧安裝工程,每一個建設者都有預定好的工作,工作的特殊不能夠隨隨便便帶人上船。

然而,他不能立刻答應,也沒馬上拒絕。

他只是説:“哎呀,可老吳跟我打招呼,搞完跨海大橋趕緊讓你休息,還有好多項目等着你去幫忙呢!”律風作為國家設計院大紅人,從烏雀山大橋起,就在全國橋樑建設工程裏有了姓名。

有姓名的設計師,註定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吳贏啓遠在國院,只要能夠和翁承先聯繫上,必定叮囑這位老朋友:讓律風鞠躬盡瘁可以,但不能死而後已。

越是奮鬥在前線的工作者,越是珍惜人才。

律風年紀輕輕,一腔幹勁,吳贏啓唯恐他拿出當年從建築師跨行橋樑設計師的魄力,在翁承先的忽悠下,轉型為隧道工程師。

吳院的擔憂,通過翁承先哈哈笑聲、半開玩笑的調侃,清晰傳遞給了律風。

“老吳説,設計師們懶懶散散的,他會催着去幹活,可你事事認真,他只想催你好好休息。”

“老吳説,他看人一向很準,你多積累經驗,早晚可以承擔起更重大的項目。”

“老吳説,中國大地還有千千萬萬的建設項目,橋樑比沉管更適合你的發揮。”老吳同志心繫後輩,律風格外汗顏。

他只是想靠着裙帶關係看看偉大世紀工程的合龍。

怎麼搞得好像他要親身上陣、安裝沉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似的。

吳贏啓和翁承先對他誤會很深。

律風自覺不過是來得勤快、畫圖迅速,沒什麼可圈可點超能力,怎麼到了這兩位老同志口中,他的未來如此可期。

久違的假期,律風仍是陷入了之沉思。

他戳着手中的甜點慕斯,問道:“師兄,我在別人眼裏看起來真的很拼?”殷以喬悠閒攪拌咖啡勺,沒急着回答,他端起咖啡深思慮後才説道:“還好,也就是普通的改變世界那種努力法,跟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比起來,不算拼。”很好,律風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比照對象在非人類區間。

他想笑又覺得笑不出來,皺着眉吃掉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