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15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究,連國內的專家都還在探索階段,國際更不會有什麼幫助。
花崗岩、玄武岩、安山岩的國際結論,都可以被合金鑽頭擊破。
可偏偏跨海大橋下面的花崗岩,遠遠沒有國際論斷那麼容易。
“國外對岩層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追溯成因方面。鑽孔、立樁、建基,完全在他們的研究裏是一片空白。幾十年過去了,最先進的研究理論,竟然還是當初挖掘英法隧道時,穿透石灰岩的論文。”律風的手指敲在電腦鍵盤上,絕不相信國際研究如此落後,“看起來外國優秀的橋樑工程師都把優秀的技術藏了起來,一點兒也不像我們似的大方。”中國建成曲水灣大橋、烏雀山大橋,都熱衷與國際分享經驗,討論。
等他遇到麻煩了,去求助國際研究,才發現國外這羣攻堅克難科學家,還沒國內建設集團懂打樁。
律風撇撇嘴,關掉那些落後中國十年的海底鑽孔技術,長嘆一聲,“他們太小氣了,我們還去做過不少講座,論文都是公開共享的呢!”殷以喬聽完他的小抱怨,忍不住笑出聲。
“小風,因為你們給的論文、傳授的技術,在外國人眼裏跟神話沒區別了。你就算手把手的教,他們都學不會。你就不一樣了,給你一篇論文,你能把人家奮鬥了幾十年的研究,瞬間學得透徹。”超長跨江輕型鋼結構大橋,地震帶盤山而立大橋。
給外國人三十年,他們也只會嚴謹考察得出結論:此處不宜建橋。
殷以喬不敢保證,會不會有國際橋樑工程師藏私。
但他十分肯定——就算有藏私的技術,只要敢亮出來,就會被勤勞勇敢的律風同志,扒着論文,吃得乾乾淨淨。
律風哼哼地關上電腦,“我哪有這麼快的學習能力。”他還得做實驗、還要搞測試,最重要的是分析材質與地形匹配程度,一篇論文怎麼夠?
律風無奈地撐着車窗,受颱風過後清新的空氣。
“我還是等翁總和瞿工吧。希望他們能從工程研究所帶回來好消息。”中國的橋樑,還是得靠中國的研究。
可惜,內幕八卦傳播者瞿飛,整整兩天沒有迴音,彷彿被抓了起來丟進了信號隔離區,律風發消息沒有回答,打電話也一直佔線。
倒是翁承先打電話回來,詢問了颱風過後的情況。
“沒什麼問題,這場颱風登陸立安港,風速還不到6級,應該是被裏可島削弱了。”
“那就好。”翁承先滿意道,“我和瞿飛還要進研究所實驗室幾天,他們拿到了之前分析花崗岩的數據,正在做實驗模擬,我們晚點回來。”一句晚點回來,大約是一週時間都沒有回來的跡象。
翁承先時不時跟副總工、律風瞭解工作,而瞿飛就像人間蒸發,投入了實驗室的海洋,一去不復返。
微信消息沒有回覆,律風便不發了。
不用想也知道,行事散漫的瞿飛,被親師父壓着幹活,絕對沒有玩手機的空閒。
沒空閒就是好消息。
律風之前的焦慮、煩惱,都在安靜之中,逐漸消散。
國內豐富的造隧、穿山、架橋經驗,已經足夠國內建設集團與眾多橋樑專家,形成一套完整的橋隧體系。
一定有不少人對海底裂層、岩石進行了廣泛研究。
翁總工和瞿飛能夠待在研究所那麼久,必然有了突破方向,總不會空手而歸。
律風滿懷期待,按部就班的跟着副總工進行寶島那段的跨海大橋檢查工作。
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令他鬥志昂揚。
每次路過工地對面泥濘的工地,都在期待那裏搭起同款藍圍欄的模樣。
終於,在一個晴朗的午後,律風剛剛登上例行檢查的船舶,都接到了瞿飛的電話。
“嘿,律風!”久違的聲音依舊那麼獷輕浮,“我們帶着解決方案回來了!”第51章步步生蓮瞿飛的心情很容易從他的狀態看出來。
當他和翁總領着一眾工程師回來的時候,一頭硬的黑髮膨脹亂飛,眼神壓抑不住的疲憊,但是嘴角翹得老高。
還沒等到翁承先給律風介紹專家,他先一步衝上來。
“律工,這次我可立了大功!要不是沒有我,就沒有這新方案。”方案還沒説,先就亮起他鬍子拉碴的笑容邀功。
律風知道有新方案,能解決洋底岩石的問題,瞬間覺得瞿飛英俊無比,附和得格外順從。
“好好,你是大功臣,快説説到底什麼方案!”誇獎很敷衍,追問很急迫。
瞿飛嘴角咧到耳朵了,哈哈笑道:“當然是在海面上建人工島囉~”律風:?
全南海隧道項目組,就屬瞿飛不靠譜。
律風聽了他那句建人工島,滿腦子海洋保護指標、生態文明建設。
南海隧道全程兩座入隧式人工島,已經反反覆覆進行了測算、模擬,在不妨礙洋、海洋生態、海生物種羣往返規律的情況下,小心翼翼確定了位置。
跨海大橋段再建人工島,無異於重複他們設計規劃評估階段過程,耗上三五年都説不定。
律風心情忐忑,跟瞿飛的得意燦爛的神情截然不同。
翁承先眼看着自家徒弟衝上去炫耀,竟然律風一點兒也不動,甚至臉上愁雲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