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67章讓我們一起來灌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灌水就是寫出的詩不一定是經典的好詩,但只要你寫出來,再爛我們也會在詩刊上刊登。專門開闢了一個‘灌水版’,就是為了放這些詩。目的是萬一編輯們將好詩漏過,還可以從這個版面讓大家得知…”

“果然是個好想法。”李愔看李世民對詩社越來越興趣,又説道:“詩社的初衷其實還有一點。現在許多生徒為了選舉科試,不得不投捲到名門下,請名吹捧。久而久之,難免其中之弊。詩社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現象,生徒們不僅不會附身權貴名,還可以因為寫詩得到一份‘潤筆’之資。那些窮困的士子便不愁沒有一展才華的平台。而且詩人的氣節也可以得以保持,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李世民重複着李愔的話,抬頭仔細打量自己的兒子,突然發現兒子竟然有這樣的頭腦,十分詫異。在他心裏,這個兒子只會吃喝玩樂,每不惹事兒生點非已是高抬。前幾天還有御史彈劾他夜間打架…此時看到兒子微微有點倔強而英俊的臉龐,不由心中一動,這個兒子還真有點象自己。

想了一下,眼中盯着面前的遼東版圖,突然轉口説道:“你覺得遼東是戰還是不戰?”

“當然是戰!”

“哦?”李世民不置可否,看着兒子説道“説説你的理由。”

“第一,蓋蘇文殘暴民,如此不仁不義之徒,人人可得而誅之。其次,新羅與我朝貢約好,新羅求助,我大唐豈能坐視不管?如果棄之不管,任人欺凌,乃是不義不信;第三,高麗狡詐,我中國百萬子弟命喪遼東,便是為了這些中原子弟報仇也要征伐…還有,”李愔頓了頓,想到楊悦因聽到高麗、倭國因自家兒女**而噁心到嘔吐,不由微微莞爾,繼續説道“高麗之地愚昧陋俗,令人聞之而噁心,應將我大唐文明傳遞給全世界,讓他知道什麼是羞恥,什麼是矇昧!”前面那些理由,李世民心中有同樣想法,當然還有更多的理由,是李愔沒有想到的。但是李愔最後這一個理由卻讓李世民微微吃驚,沒想到兒子還會説出這種話來,不由愕然:“將我大唐文明傳遞給全世界?”好大的口氣。什麼時候這個兒子有了這種雄心壯志?李世民不由再一次認真打量李愔,滿意地點了點頭。…直到殿前內侍報,衞公李靖晉見。李世民才揮了揮手,讓李愔退下。

見李愔快走出殿時,又遲疑地叫住他,説道:“衞公來是要談遼東的事兒,你站在一旁聽聽吧。”李愔聽了,心中狂喜,這還是父皇第一次如此重視自己…

當下李愔恭敬的立在門前,等待衞公進來。待李靖走進殿內,李愔向李靖先行了一禮。李靖沒想到李愔會在,不由詫異地看了看他。

李世民微微一笑:“蜀王來此本是有其它事兒問他,你當他不存在即可…”李靖微微點頭,知道今所談極為機密,李世民如此説是告訴他不必忌諱李愔,只管暢所言。

見李靖走進兩儀殿,面上雖無表情,眼中卻掩不住一絲喜,李世民笑道:“為遼東事兒,正要問衞公意見。”李靖一縷白鬚,呵呵笑道:“一個字。”

“打!”兩人異口同聲,相視大笑。

這件事兒在朝堂上已議論多次,有主張戰的,有主張不戰的。大唐武將向來聞戰而喜,主戰的是李世勣等一眾兵部官員。主張多一事兒不如少一事兒,和平為主的自然是文官,包括諫議大夫禇遂良,中書令楊師道等人。房玄齡保持中立,認為打也可不打也可,皆有利弊。

文官指責武將聞戰而喜,不過是想要立功邀賞,執民脂民膏於不顧。武將則指責文官只是一味保守,不知居安思危,豈不知打跨敵人便是保證自身安定,高麗暴厲,向來有佔新羅、平百濟,統一遼東之心,若真讓它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國,則對我中原將是一大威脅,決不可坐視不管,縱虎為患。

李世民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李愔,向李靖問道:“説説理由。”李靖笑了笑,眼睛也飄了一眼李愔,説道:“打的理由只有一個,打得過。”李世民點頭大笑,説道:“當年神堯皇帝,為了平定天下而不得不與突厥稱兄弟,便是一樣的道理。貞觀四年,衞公滅突厥,大震神堯皇帝生平之志,才解天下人之誤會。”

“打得過”!好簡單的理由。李愔心頭砰然大跳,豁然開朗,挑起一場戰爭唯一的理由——“打得過”!戰爭無論正義與非正義,最先權衡的應是雙方的力量。打得過才打,才是最冷靜而明智的選擇。打不過也要打,不是挑起戰爭的理由,而是應對戰爭的理由。

李愔想到剛才自己所説的原因,相對於此未免太小兒科。什麼仁義道德,其實都是虛的,只能作為出戰的藉口。這個道理顯然父皇與衞公不説自明,之所以説出來不過是在教導自己。

李愔心中凜然,剛才被父皇誇獎的志得意滿一下飛到了爪哇國,態度更加恭敬起來。

李世民看了看李愔,滿意地點點頭,向衞公説道:“如今我大唐兵將猛,四海皆平,唯剩遼東,我要趁着年歲還不算老,解決掉這個難題。”李靖點頭笑道:“聖上英明。”李世民微微一笑,轉口問道:“衞公以為若戰,我們眼下要作的準備是什麼?”聽到李世民如此問,李愔立時收回心神,忙附耳細聽。

“遼東不比突厥,吐谷渾。突厥等地不過遊牧之族,以騎兵善戰為主。只要我大唐兵馬夠強,足以一戰。高麗一向以我中華為師,深受中原影響,善於守城。尤其是自貞觀五年,聖上派長孫師將到高麗毀‘京觀’,收斂前隋戰亡屍骨以來,高麗便慌慌不可終,擔心聖上征討,一直在作戰事防備。自扶余至大海間修建‘千里長城’以為防線,城堅地險。因而遼東之戰必然有許多攻艱戰,應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不易倉促而行。”李世民連連點頭:“吾當年平定中原,對於堅城之利深有觸。當年河東之戰,與屈突通在潼關相持一月有餘,神堯皇帝幾放棄長安。”李靖眼中出笑意:“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半葱,不逢屈突通。屈氏兄弟鐵嘴鋼牙的確不易對付。潼關向為長安東門户城堅難攻。”這句話乃是當年長安城免費的諺語,李世民聽了哈哈大笑,想起當年屈突通決不投降,後來卻又成了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如回到當年的金戈鐵馬中,一時出神。

“衞公以為要攻遼東,如何進攻為好。”

“水陸並進。”

“當年,隋帝也曾用此法。”

“隋帝徵遼失敗,但也不能説這個戰策不對。”

“煬帝的文才武略,都是好的,朕常自思,如若比武功兵法,朕或許能比。但如若比文才,朕決對不是對手。若論聰明識人,煬帝皆是無人能及的人物,為何會落到全民皆反的地步?”

“聖上所言不錯。聖上與隋帝皆是天縱奇才,只是隋帝格太過於持才傲物。聖上卻勝於寬仁豁達。隋帝見有人詩文勝過他,也會不高興。聖上卻更喜歡遊。因而正如劉文靜當年所言,聖上‘有魏武帝之武功,有漢高祖之襟’。隋帝自持才高、嫉妒他人,豈能與聖上相比而論。”

“衞公謬讚了。”李世民大笑,知道李靖一向不愛拍馬,今説這些出來,自然是由於自己引他説出,二來主要還是説給李愔來聽。見李愔神態恭敬,仔細受教,心中大

“隋之所失,即我之所鑑。”李世民低頭沉片刻説道:“前隋四次徵遼,雖然失敗。但水陸並進的戰略實為可取。只是這樣一來要準備戰船,只怕這場仗要放到明年再打了。”李靖點頭道:“遼東苦寒,作戰時機只合在四月至十月間。今已二月,倉促之間不能備齊。要戰至少也要到明年開了。”李愔想起楊悦説的“今年不戰明年必戰”嘴角不由微笑意。

李世民略有點詫異的看了一眼李愔,想了想又問道:“衞公以為,薛延陀會不會伺機而動。”李靖顯然已經深思慮過此事,立時説道:“夷男父子多疑慮,聖上安排得當,無防。”李世民點頭道:“朕真後悔當年聽從魏徵之言,沒有趁勝追擊,一舉將它殲滅,以至於留下今之患。”沉片刻,自語道“派執失思力領兵駐防當無憂。”

“聖上英明。”李靖笑看李愔,説道“準備作戰,聖上卻又故意示以不戰。”李世民微笑點頭:“因而朝中還在議論不休。”李愔心中暗自歎服。知道父皇與衞公李靖今談話,多處是特意説給自己,教導自己如何處理戰事。心中慨,的確長了不少見識。

李世民看了看李靖,突然問道:“衞公今年七十又三了吧。”李靖怎麼會不解其意,忙伏首言道:“臣雖年邁,尚且能飯。願為聖上效犬馬之勞。”李世民關切的看了一眼李靖的腳,嘆道:“衞公足疾還是如故?”

“無防。臣向來只有閒出病來,一打仗便什麼病都沒有了。好男兒征戰四方,當馳騁疆場。怎可老死家中,令人垂憐!”李世民擊掌大笑:“聞戰而狂,果不其然。大丈夫當平定四方,豈可安逸於家中。”李愔聽了二人對話,不由血氣上勇,大喝一聲“好”:“父皇,兒臣請往疆場效力。”李世民滿意地拍了拍李愔的肩頭,笑道:“戰也要到明年再戰,到時再説不遲。”

(求推薦、求收藏、謝謝大家多多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