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五·衞靈公第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子曰:“羣居終,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鄭曰:“小慧,謂小小之才知。難矣哉,言終無成。”[疏]“子曰:羣居終,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o正義曰:此章貴義。小慧,謂小小才知。言人羣朋共居,終竟一,所言不及義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誇於人,難有所成矣哉!言終無成也。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鄭曰:“義以為質,謂行。孫以出之,謂言語。”[疏]“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o正義曰:此章論君子之行也。義以為質,謂執以行者,當以義為體質。文之以禮,然後行之。孫順其言語以出之。守信以成之。能此四者,可謂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包曰:“君子之人但病無聖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疏]“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o正義曰:此章戒人?己也。病猶患也。言君子之人,但患己無聖人之道,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疾,猶病也。

[疏]“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o正義曰:此章勸人修德也。疾,猶病也。言君子病其終世而善名不稱也。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疏]“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o正義曰:此章言君子責於己,小人責於人也。求,責也。諸,於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包曰:“矜,矜莊也。”羣而不黨。”孔曰:“黨,助也。君子雖眾,不相私助,義之與比。”[疏]“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o正義曰:此章言君子貌雖矜莊而不爭鬥,君子雖眾而不私相黨助,義之與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疏]“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o正義曰: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節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當察言觀行然後舉之。夫婦之愚,可以與知,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勿施於人。”言已之所惡,勿加施於人。

[疏]“子貢”至“於人”o正義曰:此章言人當恕已不及物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者,問於孔子,求修身之要道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勿施於人”者,孔子答言,唯仁恕之一言,可終身行之也。己之所惡,勿施於人,即恕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包曰:“所譽者,輒試以事,不虛譽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馬曰:“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無所阿私,所以雲直道而行。”[疏]“子曰”至“行也”o正義曰:此章論正直之道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者,毀謂譖害,譽謂稱揚。言我之於人,於誰毀?於誰譽?無私譭譽也。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者,言所稱譽者,輒試以事,不虛譽而已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者,斯,此也。三代,夏、殷、周也。言如此用民,無所阿私,夏、殷、週三代之令王所以得稱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包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曰:“有馬不能調良,則借人乘習之。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疏]“子曰”至“矣夫”o正義曰:此章疾時人多穿鑿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者,史是掌書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不敢穿鑿。孔子言我尚及見此古史闕疑之文。

“有馬者借人乘之”者,此舉喻也。喻己有馬不能調良,當借人乘習之也。

“今亡矣夫”者,亡,無也。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闕疑至今,則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曰:“巧言利口則亂德義。小不忍則亂大謀。”[疏]“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o正義曰:此章戒人慎口忍事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巧言利口則亂德義。山藪藏疾,國君含垢,故小事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王曰:“或眾阿黨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好惡不可不察也。”[疏]“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o正義曰:此章論知人之事也。夫知人未易,設有一人,為眾所惡,不可即從雷同而惡之。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必察焉。又設有一人,為眾所好,亦不可即從眾而好之。或此人行惡,眾乃阿黨比周,故不可不察。

o注“王曰:或眾阿黨比周”o正義曰:此解眾好之也,謂眾多惡人,私相阿曲朋黨,比近周密也。文十八年《左傳》言渾敦之惡雲:“頑囂不友,是與比周。”杜注云:“比,近也。周,密也。”言比是相近也,周是親密也。唯是親愛之義,非為善惡之名。《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以君子小人相對,故觀文為説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王曰:“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o正義曰:此章論道也。弘,大也。道者,通物之名,虛無妙用,不可須臾離。但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人才大者,道隨之大也,故曰人能弘道。百姓則用而不知,是人才小者,道亦隨小,而道不能大其人也,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疏]“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正義曰:此章戒人改過也。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子曰:“吾嘗終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疏]“子曰:吾嘗終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o正義曰:此章勸人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鄭曰:“餒,餓也。言人雖念耕而不學,故飢餓。學則得祿,雖不耕而不餒。此勸人學。”[疏]“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o正義曰:此章亦勸人學也。人非道不立,故必先謀於道,道高則祿來,故不假謀於食。餒,餓也。言人雖念耕而不學,則無知歲有凶荒,故飢餓。學則得祿,雖不耕而不餒。是以君子但憂道德不成,不憂貧乏也。然耕也未必皆餓,學也未必皆得祿,大判而言,故云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包曰:“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王曰:“動必以禮然後善。”[疏]“子曰”至“善也”o正義曰:此章論居官臨民之法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祿位,必將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者,莊,嚴也。蒞,臨也。言雖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者,言動必以禮然後善。李充雲:“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寬;莊蒞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知,則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温而不寬;以禮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顏特進雲:“知以通其變,仁以安其,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王曰:“君子之道深遠,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淺近,可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o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道德深淺不同之事也。言君子之道深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故不可小了知也,使人饜飫而已,是可大受也。小人之道淺近易為窮竭,故不可大受,而可小了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馬曰:“水火及仁,故民所仰而生者,仁最為甚。”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馬曰:“蹈水火或時殺人,蹈仁未嘗殺人。”[疏]“子曰”至“者也”o正義曰:此章勸人行仁道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者,言水火飲食所由,仁者善行之長,皆民所仰而生者也。若較其三者所用,則仁最為甚也。

“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末見蹈仁而死者也”者,此明仁甚於水火之事也。蹈猶履也。水火雖所以養人,若履蹈之,或時殺人。若履行仁道,未嘗殺人也。王弼雲:“民之遠於仁,甚於水火,見有蹈水火者,未嘗見蹈仁者也。”雖與馬意不同,亦得為一義。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孔曰:“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師,言行仁急。”[疏]“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正義曰:此章言行仁之急也。弟子之法,為事雖當讓於師,若當行仁之事,不復讓於師也。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孔曰:“貞,正。諒,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疏]“子曰:君子貞而不諒”o正義曰:此章貴正道而輕小信也。貞,正也。諒,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案昭七年《左傳》雲:“子產為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曰:‘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聞於君,私致諸子。’宣子辭。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不能任其先人之祿,其況能任大國之賜?縱吾子為政而可,後之人若屬有疆場之言,敝邑獲戾,而豐氏受其大討。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豐氏也。敢以為請。’”杜注云:“《傳》言子產貞而不諒。”言段受晉邑,卒而歸之,是正也。知宣子之,而言畏懼後禍,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為注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孔曰:“先盡力而後食祿。”[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o正義曰:此章言其為臣事君之法也,言當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勳績而後食祿也。

子曰:“有教無類。”馬曰:“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疏]“子曰:有教無類”o正義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類謂種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疏]“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o正義曰:此章言人之為事,必須先謀。若道同者共謀,則情審不誤。若道不同而相為謀,則事不成也。

子曰:“辭達而已矣。”孔曰:“凡事莫過於實,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豔之辭。”[疏]“子曰:辭達而已矣”o正義曰:此章明言語之法也。凡事莫過於實,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豔也。師冕見,孔曰:“師,樂人盲者,名冕。”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曰:“歷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處。”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馬曰:“相,導也。”[疏]“師冕見”至“道也”o正義曰:此章論相師之禮也。

“師冕見”者,師,樂人盲者,名冕。見,謂來見孔子也。

“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者,師冕及階、及席,孔子並告之,使師冕知而升階、登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者,孔子見瞽者必起,弟子亦起。冕既登席而坐,孔子及弟子亦皆坐。孔子歷以坐中人姓字、所在處告師冕,使知也。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者,道謂禮也。子張見孔子歷告之,未嘗知此禮。既師冕出去,而問孔子曰:“此是與師言之禮與?”

“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者,相猶導也。孔子然答子張,言此固是相導樂師之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