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670章熱鬧喧囂的東方海洋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十章、熱鬧喧囂的東方海洋(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下旬,海南島,崖縣(三亞),三亞港此刻,三亞港外的海平面上一片桅杆如林,船艦蔽海,但岸上的建築中卻是人去樓空,寂靜無聲。

歷翻到公曆一九四五年的歲末之時,距離海南島淪陷於軍之手,已經過去了六年之久。不過,比較特殊的是,發起海南島攻略的幕後推手,並非侵略成本陸軍,而是貌似理智的本海軍。

——在戰爭初期,本帝國的鐵礦石供應基本上來自朝鮮和中國東北,但這兩個地方都是陸軍的控制地區,就是説鐵礦石被捏在陸軍手上。當時本的陸海軍是生死仇人,同樣生產軍需品的工廠車間絕對不會在同一個車間裏為海軍和陸軍同時生產,而是蓋上兩個車間,一個門口掛上“陸軍大臣指定生產場所”另一個門口掛上“海軍大臣指定生產場所”的牌子進行生產。本海軍若是要鋼鐵,只能看陸軍的眼

這種鐵礦石分配的事情,在和平時代能夠通過文官內閣進行協調,海軍尚可勉強容忍。到了戰爭時期,陸軍部一家獨大,死死霸住鐵礦不給海軍分潤。而海軍又是吃鐵大户,隨便哪一艘戰艦的鋼鐵用量,就能頂陸軍的一個戰車旅團。結果很快連幾艘造了一半的主力艦都開始材料短缺、頻頻告急,眼看着幾乎就要停工。

因此,在中戰爭全面爆發的兩年之後,本海軍就琢磨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中國想辦法自己找鐵。然後軍令部的一羣海軍參謀對着地圖看來看去,發現海南島這地方既有稻米又有鐵礦,還是個海島,似乎很適合拿下來作為資源產地,於是就提出了一個雄心的口號,要把海南島變成“海軍的滿洲國”!

接下來,1939年2月,本帝國海軍大舉出動,氣勢洶洶地直撲海南島:當時因為廣州陷落,後勤補給線斷絕,島上的國民黨正規軍已經基本全部撤走,國民政府的那點兒海軍也早已在長江和珠江上沉的沉,降的降,整個海南島只剩下幾個保安團和五指山據地的瓊崖紅軍游擊隊(著名的紅娘子軍就在這裏面)。

面對聯合艦隊的大艦巨炮,島上如此薄弱的抗力量,自然抵擋不了軍的腳步。在很短的時間內,除了位於內陸,遠離海岸的白沙縣,整個海南島的重要港灣和城鎮全部被軍佔領,上了太陽旗。一座座碉堡、碼頭、港口也被軍迅速建設起來。他們拓寬公路,架設鐵橋,以加速對海南島自然資源的掠奪。

佔領了海南島之後,跟在滿洲和華北的情況差不多,本人在這座中國最南端的熱帶海島上也沒做什麼好事,主要就是強行徵發勞工,沒沒夜地開發石碌鐵礦、田獨鐵礦和鶯歌海鹽場,大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田獨鐵礦可以直通港區,但石碌鐵礦卻並不靠海,也不靠河,礦石外運十分困難。

軍為此專門從石碌修建了一條通往八所港的鐵路,再從八所港運礦石出海。為了鋪設這條55公里的鐵路線,軍前後徵發中國、朝鮮和台灣勞工數萬人,歷時五個月才完工。然後,八所港本是一座小漁村,本沒有現代化的港口設備。為了容納萬噸級以上的礦石船進港裝卸貨物,還必須擴建為人工港口。整個石碌開發包括礦山、鐵路、港口和發電廠,一共動用勞工十四萬人之多,死傷工人數以萬計。

等到兩大礦區完工之後,勞工們的厄運也沒有結束,他們被強迫投入礦井充當苦役,規定每人每天必須揀礦石八噸,完不成任務不給飯吃,還遭毒打。勞工吃的是數量不足的紅薯、玉米、南瓜湯;住的是簡陋的茅棚;睡的是竹片架成的上下兩層大通鋪;穿的是破麻袋或洋灰紙袋。許多中國勞工被活活累死或待致死。

不過,隨着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海南島的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批批美英戰俘從菲律賓、馬來亞和澳洲被相繼拉過來投入礦場,而原來的華人勞工則被相繼去了澳洲,彷彿是互相換了工作崗位。

與此同時,隨着更優質的澳洲鐵礦和南太平洋鎳礦相繼被軍控制,海南島上的這兩處鐵礦和鶯歌海鹽場,東京戰時大本營眼中的重要大為下降。面對瓊崖抗遊擊隊的騷擾,守島軍的反應也越來越遲鈍,起初還不時組織下鄉清剿,後來就只是守着沿海的幾個縣城,放棄了廣大的鄉村地區和陸上通線。

再後來,本人的“海南警備府”從海口搬到了崖縣,繼續收縮兵力,把海口等幾座城鎮都丟給了偽軍管理,即使這些小城小鎮陸續被抗武裝攻陷了,彷彿也渾不在意,只是死守住兩座鐵礦場不放。

到了去年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從海南島調兵力,減少無謂的消耗,本人的“海南警備府”甚至把之前花費偌大人力物力興建的石碌鐵礦和八所港,還有更南邊的鶯歌海鹽場,也都給相繼廢棄了——因為石碌鐵礦深處內陸,在礦山鐵路的沿線地區,紅軍抗遊擊隊的破壞騷擾活動十分頻繁,譬如扒鐵軌,割電線,打伏擊之類,不斷給本人造成各種人力物力的損失。相對於澳洲西部品質更高、治安環境更好的鐵礦(四周都是無人區),繼續維持海南島石碌這邊的採礦生產,已經得不償失,猶如雞肋。

而三亞的田獨鐵礦因為鄰近海岸,礦石可以很方便地直運港口,運輸和開採成本都比較低,防禦游擊隊的騷擾破壞也比較容易,所以依靠大批美英戰俘的免費勞動力,一直到四五年底還在繼續維持運轉。

總之,隨着游擊隊的頑強奮戰和軍的大踏步撤退,在今年十月的東京核爆前夕,除了最南端的崖縣和最北端的海口,整個海南島80%以上的地區都已經被馮白駒司令員領導的瓊崖抗民主政府所控制。

至於海南島上殘留的“黨國敵後力量”也就是當初那幾個保安團的殘部和之後一些偷渡過來的“空降特派員”則早已在國共雙方第二次撕破臉之後,被瓊崖縱隊在屢次戰之後徹底掃蕩一空了。

等到東京核爆和蔣委員長“還都南京”的消息傳來,馮白駒司令員更是利用海南島上的偽軍思想混亂、士氣低落、人心惶惶,而國府“受降”援軍尚未抵達的機會,集中全部兵力對海口發動了反攻,一舉光復了這座海南島上最大的城市。島上殘餘的最後一股偽軍不是繳械投降,就是乘坐漁船逃向了香港和廣州。

至此,馮白駒司令員領導的瓊崖紅軍,自從在1927年打起紅旗以來,艱苦鏖戰十餘年,硬是在強敵環伺、孤島作戰、四面環海、遠離中央、外援困難、武器落後的艱難困境之下,先後頂住了各路反動敵人的一次次圍剿,在中國的最南端屢敗屢戰、不屈不撓,成功建立了這樣一塊規模不小的紅據地。

在1945年底,整個瓊崖紅據地已經從抗戰初期的區區三百餘兵力,逐步發展到了地跨十餘縣,擁有羣眾人口兩百萬,武裝民兵一萬餘人,產正規紅軍戰士五千人以上的可觀規模,在中國南方各省的敵後紅軍游擊隊之中,堪稱首屈一指。除了最南端的崖縣沿海地區之外,幾乎整個海南島均已被紅武裝光復。

不過,雖然瓊崖縱隊的形勢發展如此喜人,但對於崖縣這塊海南島上最後的硬骨頭,馮白駒暫時還沒有去啃的打算。畢竟,崖縣這股正牌軍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可不是海口那些雜牌偽軍可以相比的。

而且,軍在侵佔崖縣之後一直在大興土木,在三亞港設立了華南海軍第四基地,在崖縣西部的黃設立了華南第十三航空基地,整個崖縣都被建設成了本海軍的軍事要,常備駐紮一個驅逐艦戰隊和一個魚雷艇戰隊,外加作戰飛機五十多架,還有運輸船、補給艦和其餘小型艦艇近百艘。對於極度缺乏重炮和技術兵器,火力極為單薄的瓊崖縱隊來説,想要從陸地上攻克這樣海陸空兵力俱全的要化港口,基本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如果不是三亞港的本海軍陸戰隊近年來作戰態度異常消極,基本不再出動掃蕩鄉村,只是坐守縣城、田獨鐵礦和港口要的話,瓊崖縱隊想要縱橫全島,都不會像現在這樣輕鬆。

與此同時,還得防着國民黨的軍隊從北面渡海來犯:廣州、欽州和雷州半島的偽軍,如今也都已經陸續“換皮”了。雖然那些空降過來的“國府大員”如今正忙着“接收敵產”但同樣也沒人説得準,那位剛剛被再次趕出南京的蔣委員長,會在什麼時候想起海南島上的這羣紅腦殼,然後命人組織一場新的進剿。

所以,即使是在光復海口之後,馮白駒司令員也並沒有被勝利的喜悦衝昏頭腦,冒冒失失地把剛拉起來的隊伍往本人的堅固要上硬碰,而是做好了跟三亞港本海軍這個惡鄰,繼續長期對峙的心理準備。

然而,就在這一年公曆的最後幾天,馮白駒司令員卻發現自己突然收到了一份天降大禮包。

“…你説什麼?崖縣的本鬼子都走光了?就連三亞灣的鬼子海軍也在撤退?你確定沒看錯?”帶着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剛剛從海口那邊凱旋迴到據地的馮白駒,對前來彙報情況的偵察員問道。

在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回答,並且被告知前線的偵察哨兵已經接管了崖縣的縣城,繳獲大量器械物資和許多完好無損的工廠作坊之後,馮白駒頓時再也按捺不住,倉促拉了一個連外加警衞班,就往三亞趕過來。

——雖然軍入侵海南島以來的所作所為,堪稱是極端的殘忍暴,讓海南島上的各族人民盡了血淚。但同樣也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本人的入侵和開發,才讓長期落後的海南島有了一點兒工業基礎。

如今海南島抗政府的據地兵工廠,就是依靠軍放棄石碌鐵礦和八所港之後沒來得及破壞的工業設備,還有幾個投誠的台灣工程師,想辦法拼拼湊湊、修修補補給鼓搗起來的。就這樣,還是讓渡海潛來的新四軍通員羨慕不已:瓊崖縱隊兵工廠的廠區里居然有電網,有鐵路!全國有幾個據地能辦得到?

因此,一聽説在崖縣又有了“撿洋落”的機會,馮白駒不由得一蹦三尺高,腳下跑得就跟長了翅膀似的,那情真是跟如今國府那些“接收大員”的心情差不多,唯恐去接收的游擊隊員不知輕重,壞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