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一百二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邕之文,於碑頌是所長,人奉金請其文,前後所受鉅萬計。邕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海。盧藏用嘗謂:“邕如干將、莫,難與爭鋒,但虞傷缺耳。”後卒如言。杜甫知邕負謗死,作《八哀詩》,讀者傷之。邕資豪放,不能治細行,所在賄謝,畋遊自肆,終以敗雲。

呂向,字子回,亡其世貫,或曰涇州人。少孤,託外祖母隱陸渾山。工草隸,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縈發然,世號“連錦書”強志於學,每賣藥,即市閲書,遂通古今。

玄宗開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賢院校理,侍太子及諸王為文章。時帝歲遣使採擇天下姝好,內之後宮,號“花鳥使”;向因奏《美人賦》以諷,帝善之,擢左拾遺。天子數校獵渭川,向又獻詩規諷,進左補闕。帝自為文,勒石西嶽,詔向為鐫勒使。

以起居舍人從帝東巡,帝引頡利發及蕃夷酋長入仗內,賜弓矢禽。向上言:“鴟梟不鳴,未為瑞鳥;豺虎雖伏,弗曰仁獸。況突厥安忍殘賊,莫顧君父,陛下震以武義,來以文德,勢不得不廷,故稽顙稱臣,奔命遣使。陛下引內從官,陪封禪盛禮,使飛矢於前,同獲獸之樂,是狎暱太過。或荊卿詭動,何羅竊發,嚴蹕,冒清塵,縱醢單于,污穹廬,何以責?”帝順納,詔蕃夷出仗。久之,遷主客郎中,專侍皇太子,眷賚良異。

始,向之生,父岌客遠方不還。少喪母,失墓所在,將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諸墓。後有傳父猶在者,訪索累年不獲。它自朝還,道見一老人,物問之,果父也。下馬抱父足號慟,行人為涕。帝聞,諮嘆,官岌朝散大夫,賜錦彩,給內教坊樂工,娛懌其心。卒,贈東平太守。

向終喪,再遷中書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贈華陰太守。嘗以李善釋《文選》為繁釀,與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等更為詁解,時號《五臣注》。

王翰,字子羽,幷州晉陽人。少豪健恃才,及進士第,然喜蒱酒。張嘉貞為本州長史,偉其人,厚遇之。翰自歌以舞屬嘉貞,神氣軒舉自如。張説至,禮益加。復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又舉超拔君類。方説輔政,故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郎。家畜聲伎,目使頤令,自視王侯,人莫不惡之。説罷宰相,翰出為汝州長史,徙仙州別駕。與才士豪俠飲樂遊畋,伐鼓窮歡,坐貶道州司馬,卒。

孫逖,博州武水人。後魏光祿大夫惠蔚,其先也。祖希壯,為韓王府典籤,四世傳一子,故無近屬。父嘉之,少孤,依外家,客涉、鞏間。垂拱初,詣洛陽獻書,不報。第進士,終襄邑令。

逖幼有文,屬思警。年十五,見雍州長史崔用,令賦土火爐,援筆成篇,理趣不凡,用駭嘆,遂與定。舉手筆俊拔、哲人奇士、隱淪屠釣及文藻宏麗等科。開元十年,又舉賢良方正。玄宗御洛城門引見,命户部郎中蘇晉等第其文異等,擢左拾遺。張説命子均、垍往拜之。李邕負才,自陳州入計,裒其文示逖。

李暠鎮太原,表置幕府。以起居舍人入為集賢院脩撰。時海內少事,帝賜羣臣十一燕,宰相蕭嵩會百官賦《天成》、《玄澤》、《維南有山》、《楊之華》、《三月》、《英英有蘭》、《和風》、《嘉木》等詩八篇,繼《雅》、《頌》體,使逖序所以然。改考功員外郎,取顏真卿、李華、蕭穎士、趙驊等,皆海內有名士。俄遷中書舍人。是時,嘉之且八十,猶為令,逖求降外官,增父秩。帝嘉納,拜嘉之宋州司馬,聽致仕。父喪闋,復拜舍人。開元間,蘇頲、齊浣、蘇晉、賈曾、韓休、許景先及逖典詔誥,為代言最,而逖尤密,張九齡視其草,易一字,卒不能也。居職八年,判刑部侍郎,以病風乞解,徙太子左庶子,遂綿廢累年,徙少詹事。上元中卒,贈尚書右僕,諡曰文。

諸子成最知名。

成,字思退,推廕仕累洛陽、長安令。兄宿為華州刺史,因悸病喑,成請告往視,不待報輒行,代宗嘉其悌,不責也。稍遷倉部郎中、京兆少尹。為信州刺史,歲大旱,發倉以賤直售民,故飢而不亡。再期增户五千,詔書褒美。徙蘇州,改桂管觀察使,卒。

成通經術,奏議據正。嘗有期喪,吊者至,成不易縗而見。客疑之,請故,答曰:“縗者,古居喪常服,去之則廢喪也。今而巾幞,失矣。”子公器,亦至邕管經略使。

公器子簡,字樞中。元和初,登進士第,闢鎮國、荊南幕府。累遷左司、吏部二郎中,繇諫議大夫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初,逖掌誥,至代宗時,宿又居職,逮簡凡三世。

會昌初,遷尚書左丞,建言:班位以品秩為等差,今官兼台省,位置遷誤,不可為法。元和元年,御史台白奏,常參官兼大夫、中丞者,視檢校官,居本品同類官上。其後侍郎兼大夫者,皆在左、右丞上。當時侍郎兼大夫少,唯京兆尹兼之。京兆尹從三品,今位乃在本品同類官從三品卿、監上,太常、宗正卿正三品下。左丞乃正四品上,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今户部侍郎兼大夫當在本品同類正四品下,諸曹侍郎上,不宜居正四品丞、郎上。又右丞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今吏部侍郎位右丞之下。蓋以丞有繩轄之重,雖吏部品高,猶居其下,然則户部侍郎雖兼大夫,安得居其上哉?今散官自將仕郎至開府、特進,每品正、從有上中下,名級各異,則正從上下不得謂之同品。京兆、河南司錄及諸府州錄事參軍事皆紀律,正諸曹,與尚書省左、右丞紀綱六曹略等,假使諸曹掾因功勞加台省官,安得位在司錄、錄事參軍上?且左丞糾八坐,主省內令、宗廟祠祭事,御史不當,得彈奏之,良以台官所奏,拘牽成例,不揣事之輕重。使理可循,雖無往比,自宜行之。否者,號曰舊章,正可改也。

武宗詔兩省官詳議,皆從簡請。

歷河中、興元、宣武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東都留守。而弟範亦為淄青節度使,世推顯家。

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沈飲,號“竹溪六逸”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楊貴妃,帝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闢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幷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闢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白晚好黃老,度牛渚磯至姑孰,悦謝家青山,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範傳正祭其冢,樵採。訪後裔,惟二孫女嫁為民,進止仍有風範,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傳正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將改士族,辭以孤窮失身,命也,不願更嫁。傳正嘉嘆,復其夫徭役。

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初,仕為常尉,有老人陳牒求判,宿昔又來,旭怒其煩,責之。老人曰:“觀公筆奇妙,以藏家爾。”旭因問所藏,盡出其父書,旭視之,天下奇筆也,自是盡其法。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後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傳其法,惟崔邈、顏真卿雲。

旻嘗與幽州都督孫佺北伐,為奚所圍,旻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刀而斷,奚大驚引去。後以龍華軍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一得虎三十一,休山下。有老父曰:“此彪也。稍北,有真虎,使將軍遇之,且敗。”旻不信,怒馬趨之。有虎出叢薄中,小而猛,據地大吼,旻馬辟易,弓矢皆墮,自是不復

王維,字摩詰。九歲知屬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開元初,擢進士,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擢右拾遺。歷監察御史。母喪,毀幾不生。服除,累遷給事中。

安祿山反,玄宗西狩,維為賊得,以藥下利,陽喑。祿山素知其才,置洛陽,迫為給事中。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泣,維聞悲甚,賦詩悼痛。賊平,皆下獄。或以詩聞行在,時縉位已顯,請削官贖維罪,肅宗亦自憐之,下遷太子中允。久之,遷中庶子,三遷尚書右丞。

縉為蜀州刺史未還,維自表“己有五短,縉五長,臣在省户,縉遠方,願歸所任官,放田裏,使縉得還京師。”議者不之罪。久乃召縉為左散騎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縉在鳳翔,作書與別,又遺親故書數幅,停筆而化。贈秘書監。

維工草隸,善畫,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寧、薛諸王待若師友。畫思入神,至山水平遠,雲勢石,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客有以《按樂圖》示者,無題識,維徐曰:“此《霓裳》第三疊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兄弟皆篤志奉佛,食不葷,衣不文彩。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裏館、柳、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喪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

寶應中,代宗語縉曰:“朕嘗於諸王座聞維樂章,今傳幾何?”遣中人王承華往取,縉裒集數十百篇上之。

鄭虔,鄭州滎陽人。天寶初,為協律郎,集綴當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窺其稿者,上書告虔私撰國史,虔蒼黃焚之,坐謫十年。還京師,玄宗愛其才,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虔聞命,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久之,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

初,虔追故書可志者得四十餘篇,國子司業蘇源明名其書為《會稡》。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嘗自寫其詩並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遷著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