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人心惶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唐室王公之起而謀反是由明堂之興建引起的。革命在醖釀的明證漸加強,説武后即將篡奪唐室,武氏族人即將改朝換代,唐室就要滅亡了。武后現在是佛,是神。可是她仍使她的新朝代在古代找到個淵源。謠言紛傳她將稱她的新朝代為“周”那是孔子的黃金時代。因為周朝初年明主賢君曾興建明堂,作為宣明政教之所,現在武后建明堂,必然是重興周室之意,必與周代有關。
武后現在漸典雅好古。只有至美至善才能配得上這位命運之主宰的婦人。雖然她自認是佛爺轉生已夠狂妄,在鑽研古史上,她之勇於發明也非比尋常。博學鴻儒也無法證明武則天與周朝的帝王有何關係。可是,周朝第一個皇帝是武王“武”字是周武王駕崩之後的諡法,與武王之姓為姬本無關,周是朝代名,並非周代帝王之姓。可是這個武則天不管。她姓武,武王為周代開國之君,她的國號稱為周,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
武后篡唐之後,她居然把武王的靈牌供在武家的宗廟裏,作為她的第四十代祖先,就這樣供養起來!她的身世微賤,她的做派倒很高妙。若能辦得到,她還要認孔夫子做祖先呢。明堂之興建與隨之而起的傳聞,的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這種甚一的威脅之下,唐室真是岌岌可危了。由興建明堂上,武后便暗示,由於古今這所宮殿之相似,她的當政之下,周朝那樣的黃金時代行將再度出現了。這時已然有學者從書經上指出了預言。書經上不是有一篇慶祝武王成功的“武成”嗎?
現在所缺的只是上蒼的祥瑞之兆了,一個新朝代創建之始,這種吉兆是必然出現的。這種吉兆是表示天意,天意要改朝換代,人力是無法阻止的。有了上天的吉兆,黎民百姓才有的談論,才有的信仰。這種吉兆也許是一個明亮的星斗,也許是晨光,也許是真龍天子卧室屋頂上冒出了像龍形的白煙,倒是有一個預兆,而且確實發生過。那是在武后垂拱三年七月,一個農夫報稱他養的一隻母雞變成了雄雞。這種事情當然還會再度發生。在武后永昌元年正月與十月,又有這樣事情發生,由各地農夫呈報的。陰陽顛倒,當然預示行有非常之變。武后不願把這種事情傳播起來。她覺得另有良策。上天的預兆自然有武承嗣捏造出來,因為這時馮小寶那位大方丈正在編《大雲經》,記載佛爺轉生的奇事呢。
武承嗣令人偽造一通古碑,上面刻着八個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這幾個字是刻在一塊紫石上的。石碑預先扔在洛水裏,然後再由一個農夫無意中打撈起來。若説這件事情是由武后、武承嗣、太平公主、馮小寶四個人,共同周密設計的,也不難置信。農夫把那通石碑送到朝廷來時,武后裝做驚喜之狀。農夫被任命為遊擊將軍。
武后一向愛用“聖母”這個詞指自己,並且相信一個古代的預言就要應驗了。上天的預兆總算利用得很充分。前面説過,下個月,她毫不客氣,自稱聖母神皇。在那年十一月改年號為永昌,好與石碑上的“永昌帝業”相應。
這時她決定在南郊設祭,答謝天地,洛水改名為永昌水,水神封為顯聖侯,石碑上那個圖文為“天授聖圖”出圖之所稱為“聖圖泉”那一帶止釣魚。嵩山改名為“神嶽”山神加封“天中王”為了慶此大典,乃大赦天下。一連串欺騙把戲,武后做的一絲不苟,當時的學者鴻儒當然毫不重視,武后只是存心矇騙黎民百姓。可是那一套把戲之不足信,就猶如她自稱為武王之後一樣脆弱荒唐,可是武后深信老百姓是愛神話,愛奇蹟,愛預言,而且深信這些東西。
所有那些宗教的假面趣劇,政治宣傳,狂想與妄自尊大,都在那年七月裏大吹大擂地鬧起來。宮廷裏宣佈,要舉行一個儀禮,武后要親到聖圖泉,恭受神召君臨萬民。屆時必為一曠古盛典,所有皇室王公,文武官員,有爵之夫人貴婦,都要在大典舉行之前,在京中慶祝十。
一切都顯示政治上立刻就有變發生。上天的預兆的含義,及一切狂謬的宣傳,唐室的王公都明白。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已不可避免。謠言四起,盛傳天命已移,革命即起,唐室王公被召入京,即將一網打盡。畿輔一帶,謠言更盛,人人信而不疑。
唐室王公本來散居各省,於是彼此之間,密信紛飛,與京都朋友之間,也急傳消息。謠言究竟可不可靠呢?王公們是去參與典禮呢,還是不去呢?在京都的王公們自己也不知怎麼想才對,也不知道信什麼好。由各種徵象看來,兇險之事即將來臨。紀王慎聽到了謠言,置之度外。東莞郡公融(鄷王之子)寫信給友人高子庚,高回信:“如活命,勿來京都。”此時,尚有六七個老王,皆是太宗皇帝之弟。其中最得人望者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二人為一母所生,至為親密。其次為霍王元軌,乃高宗伯父,人品高潔,見重於時。箭法高妙,在野豬成羣奔馳之際,任何一個,開弓必中,萬無一失。學問淵博,仍鑽研極勤。為官之時,一切公事盡付諸長史司馬,自己治學為樂,手不釋卷。不喜炫耀,淡泊自甘。為人深沉寧靜,高宗當年遇事諸多諮詢,有大事待決之時,常暗中函詢。高宗兄弟之中,紀王慎和越王貞,都已六旬左右,文筆之佳,為他王所不及。諸王都官高爵顯,但在武后光宅元年裴炎被殺之後,都奉命離京在外為官,霍王元軌在山東,韓王元嘉在河南,還有其他等等都已東分西散。諸王將何以自處呢?
若説武后與她侄兒武氏兄弟故意散播謠言,説將在京都將諸王一網打盡,用以起諸王倉促舉事,然後像獄吏故意縱放囚犯逃走而自背後殺之那樣,並非無理,而且極為有理。諸將憑藉什麼自衞呢?還是慎重從事,在武后挑撥刺之下,隱忍不發嗎?還是奉召入都,齊集一處,像成羣的豬羊遭受屠宰呢?還是含羞忍辱,受劊子手周興的酷刑呢?像個男子大丈夫身而起不比在監獄中憔悴而死好得多呢?
與當時情勢有關的唐室宗族計有:太宗諸兄弟:霍王元軌其子求都王緒韓王元嘉其子黃國公魯王靈夔其子范陽郡王靈鄷王元亨(已故)其子東莞郡公融太宗姊妹:長樂公主其丈夫壽州刺史趙瓌高宗兄弟:越王貞其子瑯琊王衝紀王慎共五子韓王元嘉使人致書諸王,信中説:“大享後,太后必盡誅諸王,不如先起事。不然,李氏無種矣。”黃國公時為通州刺史密函致瑯琊王衝,衝當時為官近在京畿。雲:“內人病漸重,恐須早療。若至今冬,恐成痼疾。”當時諸王散處各地(多在今河北、山東諸省),呼應本極困難,況當時諜網密佈,更為不易。但又事不宜遲,必須立即決定。即單為保全生命,也須有所行動。
武后總算把他們嚇驚了。她盼望他們倉促起事,而自己袖中藏有利劍冷靜等待。因為她正是代子臨朝,她的兒子就是太宗之孫,即使把唐室王公殺個淨盡,也算是保衞唐室。倘若諸王公不舉兵起事,她仍可以指派密探,醖釀事端,將諸王公完全羅織在內,也可以一網打盡。她隨時可以飭令肅政台的周興採取行動。她是十拿九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