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道教主要神明介紹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外篇道教主要神明介紹ps:這章是關於小説中可能出現的人物的,篇目繁多。如果不願意看的,請等筆者下一篇正文,謝謝。
(找資料,花了偶幾天啊,555…)道教乃敬天法祖之多神教。舉凡先天真聖,後天仙真,及地方社稷神靈,各依人民的欽仰崇拜,而自由祀奉之。拜先天真聖者,得兼祭後天神靈﹔祀後天先真者,亦可兼奉先天真聖,並無限制。
無極始祖─元始天王雲笈七籤元始天王紀雲:〔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託體虛生之胎,生乎空之際,時玄景未分,天空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纏絡,玄紫蓋映其首,元氣之電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燭室,散形靈馥之煙,棲心霄霞之境〕。如上所舉,可知由無極而成太極的情形。元始天王生於虛無自然即〔太易〕之世,第一化為無形天尊〔天寶尊〕,是為〔太初〕之時﹔再化為無始天尊〔靈寶君〕,是再〔太始〕之時。第三化為梵行天尊〔神寶君〕是為〔太素〕之世,皆〔無極界〕也。而至陰陽判分,天地肇定後,則成為〔太極界〕,蓋即由〔太素〕而成〔太極〕的也。元始天王以氣化道,以道成身,而後始有天地ˋ人黃,於以生萬物也。允為無上之高,時即掌道之祖。
萬天道元─三清道祖三清道祖道祖-道的祖氣。
三清系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傳雲:<<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時之一元氣,在大羅天上,化身於三清。一化無形天尊(今稱天寶尊又稱元始天尊),常住於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無始天尊(今稱靈寶尊又稱靈寶天尊),常住於禹余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稱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
三清是玉清ˋ上清ˋ太清的合稱,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所居之處,故這三位最高尊神合稱為三清。三清各為教主,即三之尊神,統御諸天神,為神王之宗,飛仙之主,宇宙萬物皆為其所創造。三清乃天地人之祖氣,也尊稱聖號為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聖號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道德天尊神像常作一白鬚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是正月初一。靈寶天尊之神誕為夏至,約在農曆五月中。道德天尊之神誕為農曆二月十五。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天地始氣─五方五老道的原理由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陰陽變化而生五行。因而云笈七籤以:元始天王化身成三清之後,繼又以大鈞之元氣,大淵之至,化為五方五老。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亦稱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
─丹靈真老君─赤老。亦稱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亦稱中央混元玄靈黃老君。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亦稱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
─五靈玄老君─水老。亦稱北方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
五行之氣─五方五帝五老受天王之教,體天地之德,共贊化育天地萬物羣品。又因五老情與天王同,只想靜養怡神,不喜調御作為,於是五老又按五行,化為五方五帝。五老是五行之,乃五行之體,五帝是五行之氣,為五行之用也。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化為東方青帝,主木ˋ司,其名曰靈威仰。
─丹靈真老君─赤老。化為南方赤帝,主火ˋ司夏,其名曰赤熛怒。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化為中央黃帝,主土ˋ司四季,其名曰含樞紐。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化為西方白帝,主金ˋ司秋,其名曰白招拒。
─五靈玄老君─水老。化為北方黑帝,主水ˋ司冬,其名口十光紀。
萬天帝主─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乃元始天王所化法身,為太極界最高之神,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佈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羣生。權衡三界,總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主也。
道教太乙真蓮宗開宗祖師郭道師曰:“一氣化三清,三清合一體,就是玉皇大天尊”言簡易賅,無極ˋ太極一體兩面。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與玉皇,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先無極而後有太極,先無為而後有為。
玉皇大帝神誕之為正月初九。道教宮觀要舉行金籙醮儀,稱“玉皇會”。參加醮儀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齋天”大禮,以祈福延壽。福建和台灣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中國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二十五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子,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唸經,送玉皇大帝。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是,天尊頭戴冕旒,身着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於七寶芳騫林中之九蓮花寶座,周圍有九頭青獅子口吐焰,簇擁寶座。
天尊天上環繞九神光,放萬丈光芒。眾多仙真、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侍衞身旁。
超度地獄鬼魂的尊貴天神從前有一種十分免費的説法:這個世界分為三個空間,即天間。人間和陽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租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成仙得道、修行到家者也能上去。但世俗中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這種福氣,死後都得去陰間報到。人一旦墮人了陰間地獄,尤其是十八層地獄,永世都不得超生。為了救度地獄中受苦受難的眾生,佛道兩教專門配置了兩位尊神主管教化。
使之離苦海。佛門中有地藏王菩薩,而在道教裏,則是太乙救苦天尊。
據稱,不僅是被打入血池地獄的女,凡是被打入地獄的人。只要他們的親族或遺族帶着太乙救苦天尊傳授的神符向神祈禱,下地獄的親人便一定能得救。
換言之,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難之人,超度地獄鬼魂的最尊貴的天神。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學理論名詞“太一”演變而來的。
“太一”本指形成天地方物的元氣“太一”元祖也。養之不窮,用之不竭,能生萬物,乃氣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稱為“太一”的元氣是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説“太一”即"道"。
在崇尚鬼神的古代,人們將"道"的別稱“太一”尊為天神,並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太一星屬紫微垣,在紫微宮門外,天乙星南,今天龍座內,是一顆恆掛中天,永遠閃爍的亮星。古人認為,有其星必有其神。居住在太一星的神靈自然是太一神。這樣,由無形、無象、無聲、無、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元氣"道"演化而來的至大、至空、至虛、至玄,概念象,形象模糊的元氣之神“太一”神便成了直觀的、易於想象的、便於供奉的太一星神。故而,早在戰國時楚國已有祀奉太一神的祠廟。漢武帝時,在長安東郊建太一罈,並建五帝壇於其周圍,以五帝為太一之佐,禮祀太一。"天神貴者太一"。道教創立後,太一信仰即被道教收,並尊稱其為"太乙救苦天尊"。將其納入道界諸神體系,他都在玉清境,得策名學道,號令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