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圈地運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本和俄國的撤軍協議是在10月25簽訂的,當軍終於開始撤離濱海地區後,我終於大大的鬆了一口氣。説實話,一旦軍堅持不撤離,我甚至打算找藉口發動一場戰爭,迫使軍撤離。使濱海地區回到俄國的控制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用重建的俄太平洋艦隊來牽制本龐大的海軍的力量,同時使本北部國防門户打開。這濱海地區乃是爭地,地處滿洲海(同盟軍方的秘密地圖的稱呼,本稱該海為本海)北部心臟地帶,俄國一旦重新佔據該地,就會有力的威懾本的安全,這樣就能為俄間打下一個不小的結,這個結能夠有效的維持同盟俄國的關係,同時還能將本的國防注意力能夠有效的轉移向這個本傳統的強大對手,緩解同盟的外部壓力,爭取更長的戰爭準備時間。
在十月份,四艘2900噸許褚級驅逐艦“許褚”號、“張遼”號、“太史慈”號、“夏侯敦”號正式編入第一艦隊服役,這一級驅逐艦艦體牢固、空間充裕,但是配備的火力相比而言就難令海軍方面滿意了。對此海軍方面提出了強烈的抗議,我對此的回答是“先試用着再説,實在不行的話,就再到船廠裏去改造!”對於四艦的服役,國內輿論界一片歡呼之聲,因為中國已經不知有多少年自己沒有造過軍艦了。而國外的反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驚訝之聲,特別是本有些媒體甚至傳出中國將會建造10艘此級艦隻和建造更大噸位的艦隻的論調,另一種聲音就是對中國建造相當於輕型巡洋艦噸位的驅逐艦的不解。
此艦服役後,防務總署海軍局調整了造艦計劃,其餘的8艘此級艦隻將會在3年內在秦皇島、上海、福州三個造船基地分批完成建造,其中秦皇島2艘,其他3艘。因為大型護衞艦的設計研製已經完成,海軍局還同時下達了護衞艦的建造計劃,三地將在3年內分別建造4艘1500噸級護衞艦。而營口船廠,將在2年內再建造4艘u8“海狼”級潛艇,使訓練潛艇編隊達到8艘,以訓練更多的兵員。而最大的船廠葫蘆島船廠將會明年年初開始建造2艘7000噸級大型巡洋艦,待試用後將再繼續剩餘四艘的建造。這樣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裏,同盟海軍就將擁有新建的12艘護衞艦、12艘驅逐艦和6艘巡洋艦以及不定量的潛艇部隊,初步建成一支總噸位達10萬餘噸的大型艦隊。
中國大規模的造艦活動自然引起了本的強烈關注,畢竟本是以海軍立國的,一個巨大的鄰居的行動不能不引起它的注意。但是,中國的這些艦隻和本的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今年,本避開華盛頓條約,批准建造兩艘古鷹重型巡洋艦,該級艦的噸位超過萬噸,我猜想本大概還有更大噸位的重型巡洋艦計劃。而且,本本身就是海軍強國,據華盛頓會議的統計,本擁有10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在萬噸,這些艦都是真正的海上巨無霸,幾乎每一艘的噸位都在3萬噸以上,其主炮口徑都在350毫米以上,真要是進行艦對艦決戰,我看我這些艦隊還不夠本聯合艦隊磨牙的呢?
月份,寧夏馬福祥終於答應在1923年舉行議會選舉。民國各省的議會在袁世凱時代就都已經產生,而寧夏作為後建的省份卻一直以各種藉口為由,沒有召開省議會。當然,對於這一點,北京是不會管這些鳥事的,但是瀋陽城裏的議員們可就閒得慌了。他們不斷要求寧夏尊重民眾的要求儘快召開民選議會,他們之所有越來越熱心大概是因為民國黨在寧夏的影響越來越大的緣故。馬福祥那個“不學無術”的兒子馬鴻逵自進入奉天陸軍大學學習兩年後,也開始公開呼籲儘快召開省議會。
馬福祥本人這兩年從寧夏的經濟發展中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磴口煤、阿拉善鹽、黃河邊上的糧食、寧夏草原上的羊讓馬福祥發家的同時,也是新建的寧夏產生以一批新興的工商業羣體,正是這個羣體的納税養活了裝備良的馬家軍,也是他們集資建造了正在施工的寧夏省鐵路。而同盟議會的慣用伎倆就是那些法案,動不動就是威脅止向寧夏出口武器,或者就是要為與寧夏的貿易設置障礙,馬福祥已經不勝其煩了,我知道他大概為了這是沒少花銀子,如今他也終於想一勞永逸了。
寧夏在中國經濟史上再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席捲全國的“圈地運動”通常被認為是起源於寧夏。當寧夏初立的時候,地貧人少,但是寧夏有廣闊的適合發展牧業的土地,而與此同時同盟的紡織業發展刺了羊的需求,於是缺乏資金的寧夏政府就開始動用政權力量圈佔牧場,大規模的發展養羊業,失去牧場和耕地的農牧民被政府強行遷移到黃河沿岸開墾耕地,後來又被送去磴口縣和阿拉善縣去當工人。由於想同盟的出口猛增,寧夏的財政迅速好轉,同盟除了向寧夏出口各種工業品,也向寧夏軍隊出口式的“所謂良裝備”北方黃河域人口由於天災**以及同盟各種政策和自然條件的引,從1919年開始就掀起了向北疆移民的,這種在魯、直、豫三省最為猛烈。但是並不意味着在西部各省就沒有,事實上,山西在四年中失去了80萬人口,全省人口降至900萬,陝西由於內戰連連,損失的更為嚴重,他損失了150萬,全省人口只剩下了不到850。特別是陝北高原,這裏地近河套,但是自身土地貧瘠,在20年以後,大量的人口移向河套地區的肥沃土地,或者成為農民,或者進入工廠當工人。陝北高原原本就人口稀疏,經此事件更是人去屋空,導致陝北地租猛跌。
地主們對此叫苦不迭,農民本就沒什麼財產,想走就走,他們可是有家有業,被迫無奈之下,許多人也賣掉田產前往外地。但是也有很多人留在當地,他們兼併土地,把荒山和貧瘠的落荒的土地圈為牧場,做起了寧夏鄰居們的的生意年陳樹藩北來,他為了金錢更是鼓勵此種行為,陳樹藩的資金來源有三樣,煤炭、石油加羊。這股圈地養羊之風,在22年的時候,在甘肅、山西的移牧地區也颳了起來,當然,同盟的養羊業雖然也在發展但是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圈地行為,因為牧場在同盟的干預下早就有了各自的主人。
這些羊除了供應同盟和國內的織業外,在同盟商人的干預下還大量的出口國外,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大出口產品。幾年以來,黃土高原上大規模的農耕區大大的向南推移到了渭河、汾河一線,恢復到了戰國時代的模樣,那些光禿禿的山丘在主人們的特意關照下,幾年來很多已經披上了綠裝。因為這些牧場主們自然明白如果山上沒草的話他們的羊就要餓死的道理,況且如此做其實很簡單,只要不讓羊去啃,一年後就會大有改觀了,這些人自然懂得什麼叫經濟的方法。與此同時,中科院水利所的人員在河南境內測量的數據表明黃河泥沙量在這幾年當中不斷的減少,成為當時的一個轟動的科學話題,對此的研究催生了中國的環保觀念。
華北平原上的直、魯、豫三省的人口失要比西北各省嚴重的多,直隸的人口在去年終於遏制了大幅衰減的態勢,統計人口大約2450萬,山東、河南人口則在繼續減少,去年兩省人口大約各3400萬到3500之間。頻繁的災害、沉重的賦税和地租是人口大量北遷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口雖有不少前往內蒙三省,但是大部分都是遷往東三省,現在同盟登記人口已經達到了4780萬之多,而本的人口也就大概5700萬左右。
毫無疑問,同盟最大的人口來源就是黃河下游的三個省,但是也有不少移民來自蘇、皖兩省的淮北地區。在南方最大的來源地是地多人少的福建,這些人以前大多是出走海外,現在北進也成了他們的選擇之一,人多地少的四川也是一個不小的來源地,綏遠省的不少移民就是來自四川省。
儘管同盟的人口增長率可能是全國最高的達到了每年但是每年也就是給同盟增加了50萬左右的人口而已,因此,倘若沒有關內人口的大量入,東北的工商業發展就沒有勞動力基礎,同樣農業也無法滿足工商業發展的要求,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我在1919年通過帶有強烈中國特點的國家授田制,歷史上大漢帝國、大唐帝國的興盛國力的經濟基礎幾乎無不依賴於她。
對於關內各省,特別是黃河域各省,人口的短期大規模移動造成的後果無不是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因為此次移民有一大特點那就是人口幾乎是整個家庭同時移動,土地的供給過剩的直接後果就是地租的下降,過去趾高氣昂的地主們現在無不受到地方政府和租佃者的雙重壓迫,一方面是田賦,他在大部分省份都佔到了政府收入的20%到25%,另一方面是地租的下降和其他方面權利的喪失。
隨着中國棉紡織業的高速發展,直接經營大規模的棉花農場越來越有利可圖,於是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農村,他們或者購買土地,或者永佃土地,或者短期租佃土地。而地租下降(當然土地價格也在下降)的北方三省就成了這種投資的樂園,當然對於人口密度仍然150左右的省份來説,土地商業化的進程不可能採取向西北省份那樣烈的方式,但是毫無疑問的,經營農場的面積急劇的增加了年,中國的棉花進口首次停止了,並開始少量的向國外(此時主要是本)出口。
年結束的時候,中國來了她經濟發展是上的重要一刻,這一年,同盟的鋼鐵產量達到了60萬噸,加上關內的4萬噸產量,中國以64萬噸的鋼鐵產量超過本的58萬噸成為亞洲第一的鋼鐵生產國。雖然增長率降到了兩位數,但是仍然令人十分吃驚。煤炭產量達到了1800萬噸,這得益於同(江)(哈爾)濱鐵路、奉綏鐵路東段、京(兆)齊(齊哈爾)鐵路北端在這一年的完工而帶動的吉林東部、熱河東部、北部等地新煤礦的開採。此外,包頭鋼鐵聯合體配套的煤礦的開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年,關內新的主要鋼鐵廠包括馬鞍山、泰安、邯鄲、唐山、陽泉、綦江、湘潭都先後投產,再加上現在經營不善漢冶萍,關內的鋼鐵廠達到了八家之多,此外渡口鋼鐵廠也在籌建之中。雖然新廠的產量總數還不到2萬噸,完全不能和csc相比,雖然他們中的半數以上都被資控制但是,畢竟中國的鋼鐵工業遍地開花了,這是為中國經濟界所歡呼的。
到這一年底,同盟完成了2500公里新鐵路幹線的建設,估計再有四五個月就可以完成計劃中的鐵路幹線。在關內,各省或出於備戰目的,或出於商業目的修建鐵路的熱同樣不減。直隸完成了定興到天津這條100多公里德軍事鐵路的修建,本人也在忙於邯(鄲)濟(南)鐵路的修建。在安徽,蚌埠到安慶近300公里的鐵路已經完工,合肥到裕溪口的鐵路也已完工,規劃中的合(肥)杭(州)鐵路南段浙江段也已完工。江蘇的蘇北鐵路已經修建到了寶應,湖南境內的粵漢鐵路北已修建到了汨羅縣,難以到了衡陽。在廣東,粵漢鐵路已經修建到了韶關,英國人的桂越鐵路也已動工。
在西南,在22年10月份談判完成的西南經濟同盟協議書中規劃了西南的鐵路計劃。西南鐵路網已四川為中心,向北從成都到廣元,向南從成都向南經仁壽、威遠、自貢、宜賓、昭通、東川到昆明為川滇鐵路,自貢北向東到重慶轉向南方經綦江、遵義、開陽縣到貴陽為川黔線,仁壽北到眉縣、雅安轉向南經西昌到渡口為川康線,成都向東沿着英國人勘探過的川鄂鐵路西段一直到大四川最東邊的港口萬縣的川鄂線西端、雅安經康定巴塘、波布、太詔至拉薩的康藏線也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嚴密的西南鐵路網,現在開工的也就是川滇線、川黔線、川康線而已。
陝西境內的隴海鐵路西安靈寶段120多公里也已基本完工,西段也在規劃之中。山西的閻錫山成立了山西鐵路公司,開始修建雁門關之至潼關的鐵路。陝北神木到包頭、寧夏銀川至臨河的鐵路也在施工。其他各省授權修築鐵路的影響,紛紛出台各自的鐵路計劃。從1920年到今年,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建成或在建的鐵路超過5000公里,規劃中的鐵路則就更加眾多而沒有確切的統計,這種建造速度超過了清末10年修建11000公里鐵路的速度。這些鐵路中的大部分鐵軌和其他裝備都來在北方同盟的生產,這推動了同盟鋼鐵工業和其他相關及其製造業的蓬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