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蘭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石達開和李秀成的到來,讓北滿州境內橫眉冷對果興阿的大佛,從一個變成了三個。原本不給果興阿任何好臉,天天叫囂要以死明志的只有一個麗妃,這次果興阿自己花大價錢又搞回來兩個。
不過畢竟人才難得,雖然石達開和李秀成的態度都較惡劣,果興阿也只能耐着子忍了。麗妃好歹是冰山美人,態度不好,也不影響觀賞,這倆大老爺們兒沒什麼好看的了。所以果興阿並沒有把石達開和李秀成安頓在長,而是把他們送到了吉林軟了起來,果興阿也不是受狂,他也不願意天天有人在眼前罵自己。
安頓好了太平天國的兩位王爺,果興阿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忙,第一件便是歡載譽歸來的智遠。智遠在南洋忽悠了幾年,給果興阿回了大筆的資金,可謂是勞苦功高。而且智遠在扇呼人家捐款的同時,也為果興阿在南洋打造了良好的外環境,不僅南洋寄人籬下的華僑都知道國內有了一個果大將軍,海外僅存的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也對北滿州印象極好。
蘭芳共和國是亞洲歷史的第一個共和國,而且實行民主政治美國的共和體制還早十一年,堪稱世界第一。當然除了其國父羅芳伯個人極高的政治天分外,主要原因還是祖國大清太給力。
羅芳伯和最初建立蘭芳共和國的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在故鄉太窮,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大清皇帝來説,仍然屬於反叛,抄家挖墳毀祠堂的事,大清皇帝可是幹得出來的,甚至還會派兵出海,進行征伐,所以羅芳伯他們不敢自立為王。事實,羅芳伯建立蘭芳國後,在華人圈裏本不敢稱為國,只能稱為蘭芳公司,或者蘭芳大總長,主要是害怕被人告發,被皇帝陛下刨了祖墳。後來蘭芳共和國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清朝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是大清皇帝本不予受理,朝廷不願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者説本不能容忍一些賤民在海外建個國家。
除了祖國朝廷的威脅,羅芳伯在內部也面臨着一些問題。羅芳伯在國國內,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特殊的身份。到海外後,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推為首領,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後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人數足有好幾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幾十萬,他們又幫助浡泥王平了叛亂,浡泥王看華人的勢力已成,不得已才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夠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羣體實力很強的緣故。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也是説,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於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兩方面的原因疊加在一起,蘭芳共和國變成了世界是第一個華人民主共和國。不過因為是草台班子起家,蘭芳共和國一直在公司和國家之間搖擺,數任總統都是一邊做生意一邊當總統,最高權利機構總辦廳時常處於沒人的狀態。總統一邊在自家店裏做生意一邊研究國政,也算是蘭芳共和國一景。
蘭芳共和國現任總統劉阿生對北滿州的印象特別好,一是因為智遠忽悠的到位,二則是因為終於有祖國的人肯承認他們了,他們不再是無人認領的棄嬰。而且荷蘭人對婆羅洲的滲透越來越嚴重,一直在公司和國家之間搖擺的蘭芳共和國,雖然自己也發展了一些工業科技,但是主要還是以礦業為主,本不是荷蘭人的對手。人頭税等等權利,全都落入了荷蘭人的手裏,荷蘭人還不滿足,時常綁架蘭芳共和國高層,或者挑動當地土著與漢人衝突。
劉阿生是靠當漢,做荷蘭人的走狗,才爬了蘭芳共和國總統的位置,一直是倒向荷蘭人的,有些時候甚至不惜出賣蘭芳共和國利益。在咸豐四年婆羅洲各華人國家聯軍與荷蘭人開戰的時候,劉阿生也是站在荷蘭人一邊的。不過當劉阿三幫着荷蘭人把自己同胞建立的國家都滅亡了之後,亡齒寒的覺來了,荷蘭人人心不足蛇象,劉阿生也想保全自己。這個時候出現的智遠,一下子讓劉阿生找到了靠山。大清雖然也被英法折騰的夠嗆,但是瘦死的駱駝馬大,如果大清帝國或者只是帝國的一個封疆大吏,肯拉他劉阿生一把,他可又活了。所以劉阿生熱情的接待了智遠,而且慷慨的奉獻了蘭芳共和國的特產黃金。原本劉阿生因為漢當得太過,所以在國內的人望並不好,但是支援祖國這種事,可是把他的形象給拉了回來。蘭芳共和國內僅存的數萬華人,紛紛慷慨解囊,讓劉阿生在智遠面前非常的有面子。
智遠帶回的關於蘭芳共和國的消息,給果興阿提了個很重要的醒,殖民時代還沒有結束,世界地圖還有大面積的空地。果興阿的超級五年計劃目前還沒有結束,暫時還惹不起老子,海軍除了保護商船往美國送軍火之外,也沒啥正經事,不如也出去搞搞殖民。而且有這個亡了一半的蘭芳共和國,果興阿可以名正言順的去南洋試試水,英法這樣的大傢伙,眼下果興阿還惹不起,荷蘭、西班牙一類的小朋友,可以試試了。搞得贏,果興阿可以獲得南洋的橡膠、石油等重要的資源,搞不贏,也是滅一個體制混亂的異域小國而已,果興阿怎麼樣都不吃虧。
之後的一個多月,果興阿和北滿州政府、海軍全都忙碌了起來,果興阿開始對着世界地圖尋找記憶的殖民空白點,滿洲政府則開始試探英法等,一等列強對北滿州南進的態度。海軍簡單的多,備戰而已。海軍陸戰隊擴編到了兩個旅,艦隊也進行了大調整。第一快速反應艦隊更名為北海艦隊,主力戰列艦增添到了五艘,但是大量的驅逐艦便調撥到了渤海艦隊。渤海艦隊戰列艦由九艘變成了七艘,但是在巡洋艦和驅逐艦方面有了大量的補充,形成了一支總數達到三十六艘,排水量近十萬噸的龐大艦隊。主理這次改變的海軍司令博敦,只有一個主導思想,那是在不太惹眼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削弱北方艦隊,讓邊昌狄這個混蛋,以後再也不能在自己面前得瑟。
因為北滿州已經公開自治,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所以英法等一等列強均在長設立了領事館。而且因為北滿州國務卿鄒德歸,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那幫官僚靠譜,長的各國領事全部與北京的公使平級。當然也有一個另外,那是美國。聯邦政府和邦聯政府在長設立的都是公使館,而且長公使的地位要高於北京的公使,聯邦公使蒲安臣乾脆是從北京搬來的。所以北滿州總理大臣皮潤民親自出面與各國領事、公使商討南進問題,是非常的方便的。
英國人的態度很好,他們完全贊同北滿州加入到殖民俱樂部之,不過有個前提,有英國人的地方滿洲不能去。關係相對親密的滿洲和英國,很快達成了一致,而且簽訂了一份友好開拓條約,原則是互不侵犯,先到先得。法國人沒有英國佬那麼好説話,他們的態度是不表態,你們滿洲人愛幹嘛幹嘛,但是惹到我開戰。美國的態度兩極分化了,聯邦政府是堅決反對,同時要求北滿州立即停止向美國輸送軍火。邦聯政府則堅決支持,不過要求北滿州政府加大軍火輸送的力度,最好能直接派兵參戰。兩邊打的正熱鬧,也是口頭表示一下而已,任何實際作用都沒有,所以北滿州政府直接忽略了他們的意見。
到是與北滿州關係最差的俄國領事的態度有些怪,俄國領事馬列維非常支持北滿州政府南進,差鼓動北滿州政府去和英國人爭奪澳大利亞了。看着北滿州新月異的發展,俄國在遠東地區壓力山大,北滿州的鐵路已經修到了璦琿和撫遠,伯力甚至是伊爾庫斯克卻還只通馬車,果興阿若是北收復故土,俄國人怎麼扛得住。所以老子迫切希望滿洲軍南下,最好和英法這樣的大國因為殖民地衝突起來,陷在南洋回不來才好。
各國都沒有有效的意見,果興阿的膽子大了起來。南洋是寶地,而且南洋的華僑可是北滿州建設的出資人,果興阿很有義務讓投資人們看看投資的收益。不過出兵之前果興阿還要幹一件事,那是給軍隊改名字,果興阿費了牛勁搞出來的東北軍,本沒有人認。無論是外人還是自己人,都習慣的稱呼果興阿轄地為滿洲,稱呼果興阿的軍隊為滿洲軍,果興阿自己再扛着沒意思了。所以果興阿決定順應,正是將拗口的華清帝國滿州東北部地區國防軍,更名為華清帝國滿洲國防軍,簡稱滿洲軍。畢竟東北軍都是後世的稱呼,張學良時代都還叫奉軍,地名這種事,果興阿是沒辦法的,不如順應大家的習慣。
名字也改完了,渤海艦隊和運輸補給船也都準備完畢,北滿洲海軍正是踏了征程,準備去南洋大幹一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南洋的事與他們想象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