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四章試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斑立功一回來,就得到了皇帝整整一天的接見,尤其是在封賞還沒有公佈的時刻,更是讓人浮想連翩,他們誰也不知道,其實對各人的封賞早在皇帝回到西安數天後就定好了,還以為皇帝要等高立功回來徵求他的意見,不過,高立功能得到這個待遇,眾人也不覺得忌妒,無論是高立功本人所立的功勞,還是他與皇帝的關係,沒有人敢自認比高立功更強。

果然,高立功回來的第二天,皇帝就宣佈舉行大朝會,局時在朝會上公佈各人的封賞,有資格得到封賞的六十二人,除了李雙喜、吳三桂等人開始進入廣西、貴州兩省圍剿明朝的殘餘勢力和張獻忠外,其餘人都悉到場,加上各部其他的低級官員,一時之間,皇宮大殿內人頭濟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二百多人。

皇帝還沒有到場,整個大殿上頓時亂哄哄一片,很多少都在相互打聽自己到底能得到什麼封賞,心中有數的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不慌不忙,卻並沒有什麼人向他們三人打聽,反而是高立功身邊圍了一大幫人,都想從高立功身上提前知道自己的封賞。

昨天皇帝跟他談了一天的北方規劃,何曾提過什麼封賞之事,高立功自然一問三不知,眾人還以為高立功保密不肯説,高立功雖然是正二品的鎮國大將軍,但許多武將和高立功多是布衣之。自然不用顧忌太多,紛紛要高立功提前透,好做到心中有數。

高立功被眾人説得大汗淋漓。只到比打了一仗還累,正不知如何推時,李娃地聲音傳了過來:“皇上駕到。”高立功大為鬆了一口氣。和眾人一起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謝萬歲!”看到殿下一臉興奮的眾臣。李鴻基自然知道他們最關心什麼。清了一下喉嚨,開口道:“眾位愛卿跟隨朕轉戰南北,九死一生,十年時間,才有我大唐天下,自古創業難。守業更難,今天朕在這裏封賞百官,並不是表示天下就此太平無事,反而是要各位更加誠團結。才能保得我大唐不蹈前朝覆澤,朕不寄望於本朝能夠千秋萬代,永遠傳下去,只希望從此之後,我大唐子民能夠永遠不受異族入侵之苦,我漢人的軍隊能夠始終將刀口轉向外部地入侵。我中華民族能永遠走在其他民族之前例。”眾臣越聽越是奇怪,不由引起一片騒動,哪個朝代不是希望千秋萬代永遠傳下去,皇帝如此説,未免太過不吉。只是眾人不明白皇帝是什麼意思,只得竊竊私語。

聽到下面傳來的竊竊私語聲,李鴻基才意識到自己跑題,重新咳了一聲:“下面朕就開始宣佈此次封賞的名單,李娃,你來唸。

李鴻基説完,將早已擬好地名單給了李娃,眾人頓時豎起了耳朵,剛才地竊竊私語全都消失,大殿上一針掉下來都清晰可見,只有李娃地聲音在大殿上響起:“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郝搖旗、馬守印、盧象升、李巖…”叫來名字的人都一個個站了出來,跪在大殿中央,回道:“臣領旨。”李娃看也不看,一個個名字繼續念下去,唸完後鬆了一口氣,繼續道:“以上二十五人,忠心可嘉,功不可沒,朕特賜封開國男爵位,年俸六千銀元,封地…”説到封地,李娃故意頓了頓,若有爵位沒有封地,那隻相當於可以領一份幹俸的虛銜,一旦有了封地,那就是實封,意味着自己可以在封地橫行無忌,眾人更是不敢漏了一句,心裏不停的催促讓李娃快點念出來,對李娃故意停頓不由恨得咬牙切齒,卻沒有一個人敢在大殿上發火,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李娃。

見到眾人臉上焦急的神,李娃不忍繼續捉:“封地每人一萬頃。”眾人頓時譁然,一萬頃是什麼概念,換成裏那就是封地一百里,足可以夠上漢時地一個侯爺了,這還是最小的開國男爵,上面的子爵、伯爵、候爵、國公、親王等自然更多。

深知大明番王之害的洪承疇、趙良極、盧象升等人馬上就站出身來想反對,李鴻基一擺手:“眾位愛卿不用心急,如果有異議等朕封賞完畢再提也不遲。”洪承疇等人只好退下來,不過,他們都奇怪地看了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一眼,見他們毫無反對的意思,心中不由嘀咕不已,皇帝此舉分明是大唐以後的禍亂之源,他們三人身為事實上的宰相而不加以提醒,莫非是為了自己的私心。

叫到名字的李巖、陳宇等人對自己的封地之多也大出意外,而左良玉劉良佐一班有封賞的降軍更是驚疑不定,封地太多,對他們來説是禍不是福,若是以後稍有風吹草動,有人告發他們謀發,那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只是皇帝有言在先,他們的疑慮暫時只能憋在心裏,謝過恩後,退了下去。

接着李娃將封為子爵的二十人名單念出來,宣佈每人年俸七千銀元,封地二萬頃,眾人已經有了免疫力,不再驚訝,許多人都在盤算,皇帝到底是何意,自己的封地要不要領取。

等到全部六十二個爵位封了出去,眾人都張大了嘴,周鳳梧的封地達到了五萬頃,而宋獻策、顧君恩等人的封地也有四萬頃,那些想反對皇帝分封的人心中都恍然大悟,莫非是三個執宰貪圖自己的封地才不反對,説不定還是他們自己推波助瀾。

想到這裏,許多人心中馬上興奮起來,若能憑藉此事向三人發難。讓皇上看清他們地私心,縱然板不倒三人,也必定會在皇上面前留下深刻的映象。以後加官進爵也不是難事。

有人很快算出此次皇帝封出去的土地總共有一百二十二萬五千頃之多,這個數字太龐大了,大明地田畝總數在最高時只有八百餘萬頃。到了崇禎未年。因官紳、番王大勢圈佔土地。加上用各種手段瞞報、漏報,田畝總數更是減了一半,在冊數只有四百餘萬頃。

大明的賦税正是全壓在這四百餘萬頃的自耕農手裏,加上不時地天災,才使全國到處烽火四起,最後轟然倒塌。當然封地和耕地不可比,但就算封地裏十分之一是良田,也是一個了不起地數字,皇帝總不可能把大臣地封地都到窮鄉僻壤去吧。

這麼一想。大殿上頓時嘩啦啦的跪了一大片:“請皇上收回成命,萬不可如此分封。”他們萬沒有想到,皇帝倒不是要把大臣們的封地到窮鄉僻壤,本就是要到國外去,那些已得到封地的功邸們也是心中不安,見許多人跪了下來勸皇帝收回成命,只得也馬上跪了下來,表示不能因自已使大唐後陷入內亂中。

李鴻基笑咪咪的看着殿上跪着的那些人,除了周鳳梧、宋獻策三人依然站在殿上不動聲外,其餘地人已經全部跪下,就算有些人不想皇帝真得收回成命,在大勢之下也沒有一個人敢站着。

“眾位愛卿平身,朕倘且沒有公佈你們的封地,現在推是不是太急了一點,難道朕就沒有考慮過諸位所説的問題嗎,還是以為朕現在就糊塗了。”皇帝的話説得重,一部分人馬上就趁勢起身,只有洪承疇、盧象升等人堅持不肯起來。

“無論萬歲將功臣們地封地定在哪裏,都是國家的禍亂之源,明太祖當初給各位皇子封王時,許多有識之士就以指出番王不可封,明太祖卻執意不聽,才有後面明成祖的靖難,而明成祖之後,番王之權大部都收回,尚還有後面的寧王之亂,皇上不可不察,皇帝現不封皇子,而封功臣,臣以為,皇上千秋之後,本朝的禍亂將遠甚於前朝。”洪承疇將此番話説出來之後,整個殿下頓時啞雀無聲,都為洪承疇捏了一把汗,李鴻基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的道:“你如此説話,莫非就甘心不要朕的封地。”洪承疇的頭磕得咚咚作響:“皇上賜給臣封地,那是天大的恩典,臣也心動,但臣卻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至大唐的千秋大業不顧,臣肯請皇上將臣的封地收回。”李鴻基的臉不由轉向其他人:“你們呢?”

“臣肯請皇上將臣的封地收回。”有封地的五十多人馬上跪下了一大半,其中高立功、高一功、田見秀、賀小風、李劬、李過、李萬成、劉芳亮、田見秀、賀珍、賀景都在其中。

而拓養坤、黑虎星、劉希元、高傑、李守信、袁宗第還有二十餘人卻站在那裏不動,他們明顯捨不得自己手中的封地。

李鴻基看得頭痛,跪在下面的人未必真心,站在上面的人才是他們的真實體現,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會將到手的利益丟掉,自己真是多此一舉啊,想要試一下羣臣的忠心,現在反而更加麻煩,自己是該對未下跪的人信任更多一些,那是對那些跪了下來,口口聲聲要自己收回成命的臣子信任更多一些。

“各位愛卿平身吧,朕分封的決議不會更改。”聽到李鴻基如此説,那些站着的人明顯鬆了一口氣,而跪着的眾人卻更是堅決:“請皇上收回成命,否則臣等決不敢起身。”這種羣臣大規模抵抗皇帝旨意的事,在李鴻基登極以來從來沒有發生,如今卻是開了一個頭,李鴻基也不知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過,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想要後悔也是無用,他不再強令眾臣起身,而是轉身周鳳梧:“周愛卿,你來告訴大家,各臣工的封地位置。”見到周鳳梧出頭,跪着的羣臣更是動,分封之事果然是三位執宰鼓動皇帝作出的,一時之間大殿上聲震動天,矛頭直指周鳳梧、宋獻策等三人。

周鳳梧大吃不消,皇帝今天好象是玩過火了,轉眼向李鴻基看去,李鴻基向身邊的李娃連丟了幾個眼,李娃才反應過來,大聲叫道:“皇上有旨,不得喧譁。”李娃連叫數遍,大殿上的聲音才小了下來,周鳳梧得到機會,連忙大聲道:“各位同僚,爾等的封地並不在國內,所以各位擔心後會有內亂之事可以休了,大家對皇上忠心耿耿,皇上自然心中有數,也不能虧待了大家,所以給大家實封,但前車之鑑,不能不謹小慎微,所以將各人的封地特設在大唐境外。”眾人頓時反應不過來,將封地設在大唐境外,人家會同意?都傻愣着看着周鳳梧,周鳳梧忙道:“取圖來。”幾名侍衞將一幅地圖抬了上來,大唐的周邊已經劃上了許多紅圈,周鳳梧指着那些紅圈道:“大家請看,我大唐周圍有無數小柄,這些小柄在中原強時俯首貼耳,極盡卑微之事,一旦我中原勢微,則如同餓狗搶食一般樸了上來,皇上立下壯志,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圖中所畫之地,都是我大唐可取之地,然打這些地方易,守這些地方難,所以皇上才有分封之舉,將各位臣工分封到各地,就是要將這些地方牢牢守住,使他們後真正成為我大唐的屏障,而不是禍害。”眾人才回味過來:“吾皇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對於這些地方,中原王朝不是沒有收取餅,只是打下來之後卻不好管理,最終又退了出來,如安南,早在始皇帝統一中原以後,為鞏固南方已經將安南歸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公元前214年,秦將安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並向安南北部大量移民。直到此後一千多年,安南一到歸於中原政權管轄,公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受到當時的宋太祖冊為趾郡王,建大瞿越國,定都華閣,安南才算正式獨立而到了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又重新攻取了安南,設州,下轄思陵、思明、江州、龍州四郡,將安南牢牢掌控在大明手裏。可是在明成祖死後三年(公元1427年)安南復叛,從此大明王朝就再也沒有管轄過安南之地。

皇帝既然要收取這些地方,用分封的形勢管理,當然是再好不過。一時眾臣心花怒放,能名正言順的擁有自己的封地,又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