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章北方之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兄弟,”高立功心中回嚼着這個詞,在李鴻基自立為王時,高立功還可以把他當成兄弟看待,如今他已是皇帝了,除非自己腦袋壞掉,否則再也不可能當真拿皇帝當兄弟看待。

“臣不敢。”高立功一把掙了李鴻基的攙扶,又向邢秀娘和田玉珠行了一禮,才恭敬的站在一旁。

李鴻基嘆了一口氣:“高大哥可是怪朕一直讓你待在遼東。”高立功忙道:“皇上讓臣待在遼東,自然有皇上的道理,身為臣子,微臣不敢有絲毫冤對。”若是説高立功對一直待在遼東二年沒有絲毫不滿的話,那純粹是言不由衷,遼東一年四季倒有上百天是在冰天雪地裏渡過,由其是越深入北方越是如此,若非唐軍現在的物資豐富,有各種充足的棉衣棉褲,還有各種皮衣禦寒,不要説在那裏開疆拓土,恐怕待在屋裏也會被活活凍死。

那裏的土地雖然廣闊,但多是荒無人煙之地,隅爾有人也多是一些蠻人,唐軍的普通官兵本不知皇帝要那些地方有何用處,但卻不得不按皇帝的命令一直往前推進,二年時間,他們何止拓地千里,若是在中原地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在北方這個蠻荒之地,他們卻毫無開疆拓土的興奮。

李鴻基知道高立功心中有冤氣,無奈此時的北方實在蠻荒,加上正處於小冰河時期。以現在地水平,過了黑龍江區域,除非是那些以打獵。捕魚為生的野女真,否則漢人很難生存下去,李鴻基自然不能告訴他們口以後那些地方會變得暖和一點。暖和到足可以種植一季糧草的地步。

“朕知道高大哥對朕不滿。這次回來,高大哥就待在西安如何?”高立功不願意再去遼東,可是更加不願意回到西安,作為一個大將軍,如果不能領兵作戰,非他所願。可是要拒絕,又怕皇帝認為他有二心,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接。

高桂英在一旁見到李鴻基和高立功兩人一時僵住,忙道:“皇上。大哥,你們也真是,怎麼在門口就説個不停了。”此時已是六月天氣,他們所在地皇宮門口雖然有陰涼,但一陣陣熱風襲來,整個人還是覺得悶熱難當,李鴻基拍了一下自己,忙道:“朕看到高大哥高興得差點把這點忘了,來,快請進!”見李鴻基讓開前面,高立功如何敢先跨進大門,忙道:“皇上先請。”李鴻基知道高立功無論如何也不敢走在前面,一把抓住斑立功的手:“那咱們一起走吧。”説完,拖着高立功的手向前先行,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等人反而落在了後面。

高立功不敢強行掙皇帝地手,只得隨着皇帝來到了後花園,坐到了陰涼地樹蔭下,李鴻基忙叫人端上了冰鎮地西瓜,高立功咬了幾口,頓覺暑氣全氣,全身舒暢起來。

他這兩年待在北方,長時間久於冰天雪地,就是夏天也是涼的很,這次接到皇帝的旨意,馬不停蹄的往回趕,他在圖拉納山的駐地尚到處是冰雪,越往南行就越暖和,到了內蒙大草原時已是暖花開,等進了陝西,更是酷暑難奈,讓他這個從小長在陝西的漢子都幾乎到不適應。

看着高立功舒緩了一口氣,李鴻基不知是忘了還是故意如此,沒有再提把高立功調回西安之事,而是命人拿出了那幅世界地圖,向高立功詢問道:“不知愛卿現在已推進到了哪裏。”高立功見皇帝不提剛才地事,當然不會再提,他在去遼東之前,皇帝曾給了他一幅一模一樣的地圖,一見皇帝拿了出來,高立功立即指了出來:“回萬歲,臣在東面已到達錫霍特山,北面已到達努爾幹省。”在明朝前期,漢人已征服苦兀(庫頁島),在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建連爾幹省,管轄黑龍江域。在萬曆晚年(1616年),黑龍江土著女真人擺明朝獨立,建立後金。

當時,大興安嶺東側是海西女真、三江平原是野人女真,吉林省是建州女真。錫霍特山脈和庫頁島是赫哲族,從鄂霍茨克海沿岸南沿烏第河外興安嶺一線直至額爾古納河居住着鄂温克人、索倫人、雅庫特人。

結雅河則居住着鄂倫人。

他們都是當地的土著,通古斯民族,歸後金管理。貝加爾湖以東則住着布里亞特蒙古族人,不受後金管轄。

如今後金已為大唐所滅,黑龍江以南地區地各族都被高立功、高傑、劉宗率領的大軍橫掃一空,其餘之人除了歸附唐軍以外,就繼續向北逃去,如今經過二年的時間,高立功等人才剛剛到達前明建立的努爾幹省,連鄂霍茨克海和庫葉島都沒有到達。

李鴻基不由搖頭,太慢了,他卻忘了,大明是傾數十年之功才到達鄂霍茨克海,而且管理也十分鬆散,本不象唐軍這樣,可以説只要駐軍不撤,這些地方已完全屬於唐軍的領地。

不過,李鴻基知道,俄羅斯人早已對西伯利亞垂涎三尺,現在許多地方都還是無主之地,若是唐軍不取,等到俄羅斯人來到,再想將西伯利亞全部劃入大唐的疆域,不知要增加多少難度。

事實上從俄羅斯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繫,鼓動他入夥,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開始算起,俄羅斯人進入西伯利亞已達半個多世紀,如今俄羅斯的勢力才到勒拿河附近,西伯利亞實在是太大了。

見到皇帝搖頭,高立功忍不住將心中地疑問問了出來:“皇上。這些地方不能耕種,無非是產些木材,野味。得之並無大用,既然世界如此之大,何不將力放在皇上所説的美洲、澳州等地。”對於李鴻基拿出的世界地圖。高立功等人第一次見到時。更多地是驚奇。原來中原竟是這麼小,雖然也有懷疑這圖的真實,卻誰也不會宣諸於口。

中原之外,還有其他大地,古有傳,《準南子·墬形記》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分天下為九州“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九州之外更有四洲是指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些雖然和皇帝地圖上所標明的地名不同,但所謂地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誰也沒有見過,自然不會質疑皇帝地説法。

而且隨着高立功對黑龍江以北進入地越深,越知道皇帝所持的地圖正確無比。只是不知此圖從何而來,有人大着膽子問過皇帝,李鴻基卻從來不説。眾人只得作罷。

“朕之所以要愛卿等人先拿下西伯利亞之地,實在是時不待我,北方的俄羅斯正在西伯亞利大踏步的前進,朕不取,這些地方就要落入俄羅斯人手裏。”

“俄羅斯,皇上所説的可是數年前,禮部郎中李淮庸和驍騎上校歐陽傑出使的俄夷之地。”聽到皇帝提出俄羅斯,高立功馬上反應過來。

“正是,如今他們已出使數年,還未見迴轉,朕估計此番是出使凶多吉少。”李鴻基説完,還頗有幾分後悔之,當初不該見到那些俄羅斯人,便未作考慮就派人出使,俄羅斯人雖然入侵到了蒙古大草原,但真正地俄羅斯都城莫斯科卻與唐軍相隔萬里之遙,路上更是部落眾多,強盜成羣,哪能説出使就出使。

“彼等俄夷,萬歲又何必放在心上,若是敢和我軍搶奪,到時將他們打回去就是。”不必放在心上,李鴻基不由苦笑一聲,後世的北極熊對土地無比貪婪,就是在沙皇快要破產的邊沿,也咬緊牙關要修西伯利亞鐵路,就是為了將這塊不之地圈入自己懷中,通過數百年的努力,俄羅斯從一個小柄成了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一地大國,在他們全時期,佔了中國兩倍以上的國土,若是落入了他們手裏的土地,再想要他們出來,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李鴻基可以不怕後世成為不落帝國的英國,不怕強勝一時的德國,卻不能不防備北極熊,這些當然不能同高立功解説,只是道:“美洲太遠,現在並不適合開發,至於澳州不必急於一時,當務之急是搶佔西伯利亞,此地雖然荒蠻,但想以後大漢子民繁盛,總有一會用到此地,愛卿若能將這片國土全部拿下,當為後世子孫造福”唐軍還沒有大規模的統計過人口,只是據各省自己報上來的估算,現在大唐人口之數當在一億三千萬左右,而在崇禎三年全國人口統計時,當時為一億九千萬,十年的戰亂,使漢人減少了六千萬人,而大明開國之時,人口不過二千萬,數百年下來,已翻了十倍。

高立功雖然是武將,但知道了此為皇帝考慮以後人口大增時作的預備,自然不好再反對。

李鴻基將高立功留下聊了半天的時間,李鴻基將自己對遼東的想法完全告訴了高立功,以後遼東的數萬名唐軍將不會調回,以他們為基礎,大唐還會組建一批軍隊,加強遼東的軍事力量,而遼東軍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北,向北,一直向北,直到穿過這片茫茫的冰雪大陸,到達皇帝地圖上所劃的北冰洋為止。

而遼東的人口還是太少,相對於這片遼闊的土地,二百萬人口實在是微不足道,皇帝雄心的拍着高立功的肩膀道:“人口,愛卿能否一直向前推進,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朕要在十年之內,讓整個遼東的人口增加到不下千萬。”千萬人口是什麼概念,那足可以比得上內地最富裕的省份了,單靠這二百萬人自已繁衍當然不行,若以十年為期,意味着每年至少要從內地遷入五十萬以上的人口,才能確保十年之後達到皇帝所説的數字。

此時李鴻基完全忘記要將高立功調到西安之事,高立功已確認皇帝剛才在門口所説的話恐怕只是隨口之言,鬆了一口氣,比起待在西安無所事事,他寧願待在寒冷的北方,雖然自己不認為那些地方有太大的意義,但至少是為國家開疆拓土,若真能如皇帝所説,每年向北方移民數十萬,高立功相信,十年過去之後,北方肯定會整個大變樣,而不是象現在這麼荒涼。

高立功小心翼翼的問道:“在十年之內增加到千萬人,萬歲是否太過心急,不知國家能否承擔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崇禎十年的大移民,不過向東北遷移了一百萬,已花費了唐軍數百萬兩之資,當時因是災民,他們不得不遷移,只要有一口吃食,就可以咬牙堅持到東北,如今全國已基本上統一,就是有災荒也會等着朝庭救濟,若是要遷入數千裏外的北方,恐怕沒有更優厚的條件,大部份人都不會樂意,移民五十萬,恐怕耗資還要大於當時的移民百萬。若是進行個一兩次當然沒有問題,十年下來,年年如此,整個耗資量太大了,高立功想想都覺得難度太大。

“這個愛卿不用擔心,朕會將此定為一項國策,每年撥銀三百萬兩用於移民。”李鴻基揮揮手,毫不在意,按歷史,現在還是崇禎十二年,小冰河時期還要五六年才能結束,整個中原地區天災不斷,今年陝西、河南、山東、山西四省都有災情,唐軍雖然推廣了紅薯、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使災民不至於大面積逃荒,但只有要宣傳得當,還是有人願意往北方遷移。唐軍雖然用錢的地方多,緊一緊,撥銀三百萬兩還是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