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二六六虜胡雖狡何所懼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宋炎黃三年十一月二十,朔風凜冽。

秦大石爬上望樓,拿着千里鏡向西部邊境觀查,在徐州的北部,忠義軍已經大張旗鼓地集攏起來,説是防止蒙胡冬季南下騒擾,故此,對於徐州來説,最大可能的對手便是來自西面的金國。

忠義軍頂住北方的蒙元,近衞軍擊敗自西而來的金國,乘隙攻入中原,這是李鄴等留在臨安的將領所組成的軍事參贊署提給趙與莒的方案。在趙與莒的兵制改革中重要一項,就是在中樞樞密院下設軍事參贊署,主官相當於樞密副使,署員並無定額,但一定是在邊疆立過戰功的武將。設軍事參贊署的理由當時對眾臣説得非常清楚:一是天子即士大夫未必通曉武事,須得武人蔘贊謀劃,免得國朝以“陣圖”授邊將之陳弊;二是邊疆武臣立有卓勳,理應入京榮養,轉為文職或不適合,可入樞密院為軍事參贊,也是保全勳將之意。説簡單些,就是趙與莒自家承認指揮打仗是外行,所以要有內行為顧問,同時為防止武將功高震主,以這個勳高爵重卻無實際兵權的軍事參贊署參贊之職,保全立功武將的身家富貴。

這雖然不是從本上解決了有宋以來猜忌武人的問題,但卻大致上排除了外行領導內行,導致前線將士因為朝堂中天子與文臣的胡亂指揮而潰敗的事宜。這次準備與金國的大戰,便是軍事參贊署第一次為天子謀劃,那些軍中宿將原本因為兵制改革而失去了親自領兵機會的,自然不會費這個在天子面前展示才能的機會。為制定這個策略,少不得唾沫星子與污言穢語齊飛。便是李鄴這樣年輕地晚輩,也沒少在這般會議上罵娘或者被罵娘。爭論了足足三,才拿出這個有限反擊戰略。給邊境的秦大石來執行。

當然,在這個有限反擊戰略之後。還有好幾個為應付戰局出現意外而擬定地變化方案,趙與莒給秦大石的密旨中很明確地説了,這些應付方案,才是秦大石應該準備的方向。

其中關鍵地一條就是擊敗金國後如何反攻入金國領土,從這份方案來看。天子匡復中原的決心已經下了。

西北方向地天際,一塊豬肝的雲倒垂於野。按着古時的望氣之説,這種雲便是戰雲,意味着大戰即將爆發。

秦大石將視角移向那朵豬肝雲之下,那邊是金國人樹起的土牆,土牆將宋與金分割開來,土牆這邊是整整齊齊的阡陌,那邊則是大片大片地荒地。在望樓對面,金國的望樓同樣存在,想來此時那上邊也有金國將領在往這邊觀看吧。

如今秦大石並不在徐州,他身下便是最靠近兩國邊境地一座新城“青龍堡。”這原是一個集鎮。自宋國奪取徐州後便被廢棄了,前年開始修建城牆。有混凝土的幫助,進度倒是快,雖然比起土夯城,這座城未必更加結實,但不動用攻城器械的話,只憑借人力還是很難攻破的。

當初為建這城時兩國還發生過一段爭執,金國以為既是兩國息兵盟好,這建城便是缺乏善意的表現。宋國則説金國在邊境修土牆在先,宋國自然也要有對應舉措,這種嘴皮子爭執最後的結果總是不了了之。無論金國願不願意,它若是還想進攻徐州,這座青龍堡便是必爭之城。

否則的話,金兵繞過青龍堡,直徐州城,那麼青龍堡裏的宋軍就隨時可以威脅金後的補給線,得金兵在徐州城下進退不得,除非金國能一鼓拿下徐州。但徐州城池遠比青龍堡更為堅固高大,準備措施也更為充分,拿不下青龍堡,如何能拿得下徐州!

因為是軍鎮的緣故,青龍堡裏幾乎沒有什麼平民百姓,便是少數為軍隊服務地百姓,前幾天也悄悄轉移走了。

“今又無動靜…”臂望許久之後,秦大石放下千里鏡,有些擔憂地想。

他現在怕地不是金國人攻過來,而是金國人不攻,若是金國人能忍下這口氣,真的不攻,那麼宋國便只有主動去攻金國,雙方之間地盟約,就是宋國主動撕毀…雖然這在國家關係之中算不得什麼問題,可是趙與莒還是希望自己這邊能站在道義一方,以有道伐無道,才是名正言順。

必須承認,百姓們歡快的都是安生的子,即使以趙與莒現在的聲望,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間便將大宋百姓變得好戰、富有攻擊。若是金國背盟棄信來打宋國,也就意味着大宋百姓的安生子要被金國破壞,百姓們羣情奮下,當然對宋國反攻金國踴躍支持,無論是物力人力都好調動得多。相反,若是趙與莒主動挑起戰爭,這種支持則未必如此堅決了。畢竟百姓都是現實的,他們擔心打仗會讓自己的父兄丈夫兒子傷亡,擔心戰後重建會讓自己身上的税收負擔更重,擔心光復之後自己的工作生計被中原更便宜的勞力所取代。

趙與莒可以受得到,在他穿越來的那個歷史上,美國總統羅斯福面對國內孤立主義時,珍珠港事件對於他來説是多麼及時的事情。

戰爭的預兆並不僅僅是天際的那朵雲,事實上從三天前起,秦大石便沒有接到任何來自金國的消息,連趙子曰收買了的金國沿邊將領,也一夜之間都失去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來的將卒,據説是學着大宋的規矩,邊疆換防,他們與河北西路完顏陳和尚領的大軍換了防區。

這種障眼法豈能瞞得過有所準備的人!

但這同時,秦大石又隱約有一種危機,他總覺得,自己。還有臨安的軍事參贊署似乎在哪方面有所疏漏。他最初懷疑的是忠義軍處,比起近衞軍。忠義軍地戰鬥力確實讓人不怎麼放心,不過現在蒙胡也不是鐵木真時讓人聞風變的蒙胡,數十萬忠義軍勝或許不可能。可守住一時,等待掃平金國之後地援軍還是應該做得到的。

既然變數不是來自於北邊的忠義軍防區。難道是淮西地真德秀防區?亦或是荊襄的趙葵防區?或者是漢中防區?

在秦大石滿心不安地時候,襄陽城中的一處民宅中,一個年輕的儒生輕輕敲打着桌面,在他對面,趙景雲自己給自己斟茶。

“戰事若起。只怕…”那個敲打着桌面的年輕儒生嘆了口氣,指了指北面:“曼卿兄。你果真想去看看麼?”

“自然想去的,前幾年,我曾去過楚州和徐州,去年又去了川蜀、利州,唯有這荊襄之地,雖説一直想來看看,卻總也無暇。如今義夫兄在此為趙督使幕僚,正好可以與我行個方便。”趙景雲又給那個儒士倒了一杯茶,然後笑道:“嚐嚐這新雪烹煮地龍井,這龍井可非是凡物。乃是西湖一絕。天子指名的貢茶,託魏師地福。我才得這些,也算是義夫兄口福了。”被稱為義夫的年輕儒士又敲打着桌面,雖然接過茶,看趙景雲的目光卻是有幾分為難:“曼卿,你來得卻不是時候,如今正是乙等戰備中呢。”提到這個乙等戰備,趙景雲神情也嚴肅起來,他向前傾了傾身子,壓低聲音道:“義夫兄,我知道,這次乙等戰備持續快四個月了,莫非邊境之上情形果真如此緊張?”這位義夫兄姓餘,單名,字義夫,乃是蘄州人,如今正在荊襄都督軍事制置使趙葵帳下充任幕僚,他年紀還很輕,比起趙景雲只怕還略小些,但因為早年家貧曾在白鹿書院求學的緣故,為人顯得甚為沉穩。聽得趙景雲所問,他搖了搖頭,謹慎地道:“此事非曼卿兄所能知,去年陛下頒佈的軍事機密律令,趙督使可是令我背得爛。”趙景雲微微有些尷尬,他與餘早就相識,雖然談不上很深厚的情,但也算是談得來的朋友,餘這話説得就有些信不過他了。

“曼卿兄,我自然不是信不過你,只是制度便是制度,若是遵之守之篤行之,那麼事無不成,若是輕之慢之破壞之,則事無可成。陛下在《典章論》中説的這番話,不知你曾看過沒有。”這兩年來,趙與莒自己也出過幾本書,其中便包括這部《典章論》,説的是聖人之治與凡人之治的。談及聖人之治,特別講到三代之時畫地為牢,為何刑犯束手不逃,而當今之世雖説以囚籠枷鎖處之,違法犯者卻是前赴後續,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法令典章缺乏嚴肅,不僅小民一無所知,便是上自天子下至大臣,無一不“玩法以自誤”故此,要想讓百姓遵守法令典章,就必須確認法令典章地權威,即“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可因地位高低財富多寡而有所不同,至於“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語,乃是後世豎儒誤解《周禮》,其實應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之意。

若不是趙與莒這幾年來權威重,聲望遠勝宋朝歷代君王,這他篇文章便可以掀起滔天巨來。即使如此,這《典章論》出後,還是引起廣泛爭論,爭論地結果卻是以認同趙與莒的這種解釋而告終。

筆此,趙景雲聽得餘説起《典章論》來,心中便是一凜,這幾年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屢屢參贊於國家大事之中,天子、崔相、魏師,都對他另眼相看,讓他頗為自負,餘一語點醒他,使他不覺骨悚然。

“多謝立夫兄。”他離座施禮,又恭恭敬敬地為餘在杯中添了茶。

餘搖了搖頭,還了一禮,二人默默對視,過了會兒,趙景雲又道:“我觀立夫兄愁眉不展,似乎有所隱憂,不知是為何事?”

“我一直在想,金國與蒙胡究竟會用哪種方略挑起戰端。”這是他個人猜測,不算是什麼秘密,故此餘能夠開口,他在桌上用小吃擺出形勢來:“我大宋五軍區、二軍團,除去為機動兵力地臨安軍區、鎮守西南的廣州軍區之外,其餘諸地,皆與敵國接壤,有可能成為敵國攻擊之地。忠義軍人數雖眾,戰力一般,蒙胡若攻之,守應有餘。徐州兵力雖少,戰力卻是極強,無論是蒙胡還是金虜都在此吃過大虧,淮西真公為文人掌兵,雖兵多糧足,卻少實戰經驗,荊襄趙督使百戰名將,然則兵力稍有不足,漢中自成體系,有地勢之險。若我是北虜,當如何攻之?”

“若是以往虜強我弱,必是分兵三路齊頭並進,如今我強虜弱,北虜應是集兵力於一處,其餘諸處只是騒擾窺隙。那麼究竟是哪一路?”聽他這般説,趙景雲馬上看向真德秀,真德秀兵力雖多,但是都是已經數年不曾經歷過惡戰的太平兵士,而且他自己不能算通兵事,無論是從兵從將的角度來説,攻擊真德秀都算是擊敵之最弱。但餘既是提及此事,想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攻淮西的可能極小。”發覺趙景雲的意思,餘搖了搖頭,指着代表淮西的兩邊:“若是攻淮西,真公雖不於兵事,卻也會退保楚州菁華,而我荊襄之軍與秦參領徐州之軍合圍斷其退路,臨安軍團再調兵北援,便形成關門捉賊之勢,金虜國力雖弱,卻非不通戰事,冒這等奇險,智者所不為。”

“川地偏僻,金人便是奪去也無甚收穫,而且地勢險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攻川地可能也不大。”趙景雲也道。

“剩餘的便是我荊襄與徐州了,若是能擊垮徐州強兵,我大宋必會舉國震動,畢竟近衞軍號稱大宋第一鐵軍。而且奪了徐州,這幾年徐州、京東建設之成果,便盡入虜手,徐州的鐵和布,正可供大軍甲和衣。”

“若是能擊垮我荊襄之軍,則可長驅大宋腹地,順江南下,直接臨安,雖然還有臨安軍團,若能再戰而勝之,便可動搖我大宋國本…”分析到這裏,餘面有些變了:“故此,荊襄與徐州雖是戰力量強之處,卻也是最可能為金國所攻之處。”趙景雲點了點頭,雖然餘礙於制度不能透邊境情形,但這番分析,分明是在不違反制度的前提下告訴他荊襄面臨的嚴重形勢。

“但我擔憂的不是此事,舉金國全國之兵來攻,我荊襄便是守不住,徐州與淮西又豈會坐視?競且趙督使於兵務,勝敗之説還很難料。”

“我擔憂的是…”説到這裏,餘微微遲疑,然後道:“萬一不只是金國一國來攻荊襄呢?”

“你這是?”趙景雲悚然道。

餘説到這裏突然覺得眼前一亮,自己困惑的事情彷彿有解了,他馬上站起身,也不與趙景雲告辭,撒腿便向外跑:“曼卿,我要去見趙督使!”趙景雲愕然目送他的身形消失在門外,然後又看了看桌面上擺的小吃,半晌也沒有想明白過來。他雖然在華亭府親自經歷過一次戰事,可究竟不能算是知兵之人,最多隻會紙上談兵,真正進行這種戰略分析,並非他所長處。

就在餘驚起跑走的時候,臨安城中,趙與莒也驚愕地一拍桌子:“紅雷又立一大功矣!”在趙與莒面前的桌上,呈着李雲睿送來的最新密奏,這也是潛伏在蒙元內部的“紅雷”送來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