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宗下麟德三年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親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庚午,禪於社首,祭皇地祇,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饗;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辛未,御降禪壇。
壬申,御朝覲壇受朝賀。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諸行從文武官及朝覲華戎嶽牧、致仕老人朝朔望者,三品已上賜爵二等,四品已下、七品以上加階,八品已下加一階,勳一轉。諸老人百歲已上版授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十、八十節級。齊州給復一年半,管嶽縣二年。所歷之處,無出今年租賦。乾封元年正月五已前,大赦天下,賜酺七。癸酉,宴羣臣,陳《九部樂》,賜物有差,失而罷。丙子,皇太子弘設會。丁丑,以前恩薄,普進爵及階勳等。男子賜古爵。兗州界置紫雲。仙鶴、萬歲觀,封巒、非煙、重輪三寺。天下諸州署觀、寺一所。丙戌,發自泰山。甲午,次曲縣,幸孔子廟。追贈太師,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其褒聖侯德倫子孫,並免賦役。
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玄元皇帝,創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給復一年。夏四月甲辰,車駕至自泰山,先謁太廟而後入。五月庚寅,改鑄乾封泉寶錢。六月壬寅,高麗莫離支蓋蘇文死。其子男生繼其父位,為其弟男建所逐,使其子獻誠詣闕請降,詔左驍衞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兵以應接之。秋七月乙丑,徙封殷王旭輪為豫王。庚午,左侍極、檢校右相、嘉興子陸敦信緣老病乞辭機揆,拜大司成,兼知左侍極。大司憲兼檢校右中護劉仁軌兼右相、檢校右中護。八月辛丑,兼司元太常伯、兼檢校左相、鉅鹿男竇德玄卒。丁未,殺司衞少卿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懷運,仍改姓蝮氏。冬十月己酉,命司空、英國公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麗。
二年正月丁丑,以去冬至於是月無雨雪,避正殿,減膳,親錄囚徒。罷乾封錢,復行開元通寶錢。二月戊戌,涪陵郡王愔薨。辛丑,改萬年宮依舊名九成宮。夏六月乙卯,西台侍郎楊武,西台侍郎、道國公、檢校太子左中護戴至德,正諫議大夫、檢校東台侍郎、安平郡公李安期,東台侍郎張文瓘,並同東西台三品。秋八月己丑朔,有蝕之。丙辰,東台侍郎李安期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三年正月庚寅,詔繕工大監兼瀚海都護劉審禮為西域道安撫大使。壬子,以右相劉仁軌為遼東道副大總管。二月戊午,遼東道破薛賀水五萬人,陣斬首五千餘級,獲生口三萬餘人,器械牛馬不可勝計。丙寅,以明堂制度歷代不同,漢、魏以還,彌更訛舛,遂增損古今,新制其圖。下詔大赦,改元為總章元年。二月戊寅,幸九成宮。己卯,分長安、萬年置乾封、明堂二縣,分理於京城之中。癸未,皇太子弘釋奠於國學。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
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見於畢、昴之間。乙丑,上避正殿,減膳,詔內外羣官各上封事,極言過失。於是羣臣上言:“星雖孛而光芒小,此非國眚,不足上勞聖慮,請御正殿,復常饌。”帝曰:“朕獲奉宗廟,撫臨億兆,謫見於天,誡朕之不德也,當責躬修德以禳之。”羣臣復進曰:“星孛於東北,此高麗將滅之徵。”帝曰:“高麗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為萬國之主,豈可推過於小蕃!”竟不從所請。乙亥,彗星滅。辛巳,西台侍郎楊武卒。秋八月癸酉,至自九成宮。九月癸巳,司空、英國公勣破高麗,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歸。境內盡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萬七千,以其地為安東都護府,分置四十二州。
二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二月,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張文瓘署位,始入銜。三月,東台侍郎郝處俊同東西台三品。癸酉,皇后親祀先蠶。夏四月乙酉,幸九成宮。置司列少常伯、司戎少常伯各兩員。
五月庚子,移高麗户二萬八千二百,車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頭,馬二千九百匹,駝六十頭,將入內地,萊、營二州般次發遣,量配於江、淮以南及山南、並、涼以西諸州空閒處安置。六月戊申朔,有蝕之。括州大風雨,海水泛溢永嘉、安固二縣城郭,漂百姓宅六千八百四十三區,溺殺人九千七十、牛五百頭,損田苗四千一百五十頃。冀州大水,漂壞居人廬舍數千家。並遣使賑給。秋七月,劍南益、瀘、巂、茂、陵、邛、雅、綿、翼、維、始、簡、資、榮、隆、果、梓、普、遂等一十九州旱,百姓乏絕,總三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户,遣司珍大夫路勵行存問賑貸,癸巳,冀州大都督府奏,自六月十三夜降雨,至二十水深五尺,其夜暴水深一丈已上,壞屋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區,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頃。遣右衞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駕海道行軍大總管。秋八月甲戌,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
九月己亥,發自九成宮。壬寅,停華林頓,大蒐於岐。乙巳,至岐州。高祖初仕隋為扶風太守,故曲赦岐州管內。高祖時胥徒隨材擢用,賜高年衣物粟各有差。冬十月丁巳,至自九成宮。十一月庚辰,發九州人夫,轉發太原倉米粟入京。丁亥,徙封豫王旭輪為冀王,仍令單名輪。十二月戊申,司空、太子太師、英國公勣薨。是冬無雪。
三年正月丁丑,右相、樂成男劉仁軌致仕。辛卯,列遼東地為州縣。二月戊申,以旱,親錄囚徒,祈禱名山大川。癸丑,出如赭。三月甲戌朔,大赦天下,改元為咸亨元年。三月丁丑,改蓬萊宮為含元殿。壬辰,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許敬宗致仕。
夏四月,吐蕃寇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與于闐合眾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安西四鎮。辛亥,以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衞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衞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以擊吐蕃。庚午,幸九成宮。雍州大雨雹。
五月丙戌,詔曰:“諸州縣孔子廟堂及學館有破壞並先來未造者,遂使生徒無肄業之所,先師闕奠祭之儀,久致飄,深非敬本。宜令所司速事營造。”六月壬寅朔,有蝕之。秋七月戊子,前西台侍郎李敬玄起復本職,仍依舊同東西台三品。薛仁貴、郭待封至大非川,為吐蕃大將論欽陵所襲,大敗,仁貴等並坐除名。吐谷渾全國盡沒,唯慕容諾曷缽及其親信數千帳內屬,仍徙於靈州界。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宮。梁州都督、趙王福薨。丙寅,以久旱,避正殿,尚食減膳。九月甲申,衞國夫人楊氏薨,贈魯國夫人,諡曰忠烈。閏月壬子,故贈司徒、周忠孝公士贈太尉、太子太師、太原郡王,贈魯國忠烈太夫人贈太原王妃。甲寅,葬太原王妃,京官文武九品已上及外命婦,送至便橋宿次。
冬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餘,行人凍死者贈給棺木。令雍、同、華州貧窶之家,有年十五已下不能存活者,聽一切任人收養為男女,充驅使,皆不得將為奴婢。丙申,太子右中護兼攝正諫大夫、同東西台三品趙仁本為左肅機,罷知政事。十二月庚寅,諸司及百官各復舊名。是歲,天下四十餘州旱及霜蟲,百姓飢乏,關中尤甚。詔令任往諸州逐食,仍轉江南租米以賑給之。
二年正月乙巳,幸東都。留皇太子弘於京監國,令侍臣戴至德、張文瓘、李敬玄等輔之。唯以閻立本、郝處俊從。甲子,至東都。二月丁亥,雍州人梁金柱請出錢三千貫賑濟貧人。夏四月戊子,大風折木。六月戊寅,左散騎常侍兼檢校秘書、太子賓客、周國公武之以罪複本姓賀蘭氏,除名,雷州。丁亥,以旱,親錄囚徒。秋九月,地震。司徒、潞州刺史、徐王元禮薨。冬十月,搜揚明達禮樂之士。十一月甲午朔,有蝕之。庚戌,幸許、汝等州教習。癸酉,冬狩,校獵於許州葉縣昆水之陽。十二月丙戌,還東都。
三年正月辛丑,發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衞副率梁積壽往姚州擊叛蠻。辛未,制雍、洛二州人聽任本州官。二月己卯,侍中、永安郡公姜恪卒於河西鎮守。
夏四月戊寅,幸合璧宮。壬午,於水南教旗。上問中書令閻立本、黃門侍郎郝處俊:“伊尹負鼎俎於湯,應是補緝時政,不知鑄鼎所緣,覆在何國?將為國之重器,歷代傳寶?”閻立本以古義對。五月乙未,五品已上改賜新魚袋,並飾以銀;三品已上各賜金裝刀子、礪石一具。六月丙子,於洛州柏崖置倉。八月壬子,特進、高陽郡公許敬宗卒。九月乙卯,冀州大都督府復為魏州,魏州復為冀州。壬寅,沛王賢徙封雍王。
冬十月己未,皇太子監國。壬戌,車駕還京師。乙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道國公戴至德加兼户部尚書,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張文瓘檢校大理卿,黃門侍郎、甑山縣公、同中書門下三品郝處俊為中書侍郎,兼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敬玄為吏部侍郎,並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一月戊子朔,有蝕之。甲辰,至自東都。十二月癸卯,太子左庶子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是冬,左監門大將軍高侃大敗新羅之眾於橫水。
四年正月甲午,詔咸亨初收養為男女及驅使者,聽量酬衣食之直,放還本處。丙辰,絳州刺史、鄭王元懿薨。二月壬午,以左金吾將軍裴居道女為皇太子弘妃。夏四月丙子,幸九成宮。閏五月丁卯,燕山道總管李謹行破高麗叛黨於瓠盧河之西,高麗平壤餘眾遁入新羅。秋七月庚午,九成宮太子新宮成,上召五品已上諸親宴太子宮,極歡而罷。辛巳,婺州暴雨,水泛溢,漂溺居民六百家,詔令賑給。八月辛丑,上痁疾,令太子受諸司啓事。己酉,大風毀太廟鴟吻。
冬十月壬午,中書令、博陵縣子閻立本卒。乙未,皇太子弘納妃畢,曲赦岐州,大酺三。庚子,還京師。乙巳,至自九成宮。十一月丙寅,上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詔有司諸大祠享即奏之。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國王入朝請降。
五年二月壬午,遣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討新羅,仍令衞尉卿李弼、右領大將軍李謹行副之。三月辛亥朔,有蝕之。己巳,皇后祀先蠶。
夏四月辛卯,以尚輦奉御、周國公武承嗣為宗正卿。五月己未,詔:“秋二社,本以祈農,如聞此外別為邑會。此後除二社外,不得聚集,有司嚴加止。”六月壬寅,太白入東井。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為文德聖皇后。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改咸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戊戌,敕文武官三品己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並金帶;六品深綠,七品淺綠,並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鍮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一品已下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帶亦聽之。
九月辛亥,百僚具新服,上宴之於麟德殿。癸丑,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仍以其曾孫翼襲封趙國公,許歸葬於昭陵先造之墳。十一月丙午朔,幸東都。己酉,狩於華山之曲武原。戊辰,至東都。十二月,蔣王惲薨。戊子,于闐王伏闍雄來朝。辛卯,波斯王卑路斯來朝。壬寅,天后上意見十二條,請王公百僚皆習《老子》,每歲明經一準《孝經》、《論語》例試於有司。又請子父在為母服三年。虢王鳳薨。
二年正月甲寅,熒惑犯房。壬戌,支汗郡王獻碧玻璃。丙寅,以于闐為毗沙都督府,以尉遲伏闍雄為毗沙都督,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伏闍雄有擊吐蕃功故也。庚午,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不許。
二月,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斬獲甚眾。新羅遣使入朝獻方物,伏罪。赦之,復其王金法官爵。三月丁未,如赭。丁巳,天后親蠶於邙山之陽。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下詔令天后攝國政,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夏四月,分括州永嘉、永固二縣置温州,析臨海縣為樂安、永寧二縣。辛巳,周王顯妃趙氏以罪幽死。己亥,皇太子弘薨於合璧宮之綺雲殿。時帝幸合璧宮,是還東都。五月己亥,追諡太子弘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以雍王賢為皇太子,大赦。秋七月辛亥,洛州復置緱氏縣,以管孝敬皇帝恭陵。慈州刺史、杞王上金坐事,於澧州安置。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樂成侯劉仁軌為左僕,依舊監修國史。中書門下三品、大理卿張文瓘為侍中。中書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處俊為中書令,監修國史如故。吏部侍郎、檢校太子左庶子、監修國史李敬玄吏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依前監修國史。左丞許圉師為户部尚書。九月丙午,宰相劉仁軌、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併兼太子賓客。
冬十月,析永州營道、江華、唐興三縣置道州。壬午,星孛於角、亢之南,長五尺。十二月丁亥,龜茲王白素稽獻名馬。
三年正月戊戌,徙封冀王輪為相王。二月甲戌,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乙亥,堅昆獻名馬。丁亥,幸汝州之温湯。三月癸卯,黃門侍郎來恆、中書侍郎薛元超並同中書門下三品。甲辰,還東都。閏三月己巳朔,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四州。乙酉,洛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領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幷州都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領左衞將軍契苾何力等軍,以討吐蕃。二王竟不行。戊午,敕制比用白紙,多為蟲蠹,今後尚書省下諸司、州、縣,宜並用黃紙。其承製敕之司,量為卷軸,以備披檢。庚寅,車駕還京。
夏四月戊申,至自東都。甲寅,中書侍郎李義琰同中書門下三品。戊午,幸九成宮。六月癸丑,黃門侍郎高智周同中書門下三品。秋七月,彗起東井,指北河,漸東北,長三丈,掃中台,指文昌宮,五十八方滅。八月乙未,吐蕃寇疊州。庚子,以星變,避殿,減膳,放京城繫囚,令文武官各上封事言得失。壬寅,置南選使,簡補廣、、黔等州官吏。青、齊等州海泛溢,又大雨,漂溺居人五千家,遣使賑恤之。
九月甲子朔,車駕還京。丙申,郇王素節削户三分之二,於袁州安置。癸丑,於北京置金鄰州。十一月丁卯,敕新造《上元舞》,圓丘、方澤、享太廟用之,餘祭則停。壬申,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改上元三年曰儀鳳元年,大赦。庚寅,吏部尚書李敬玄為中書令。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賜物三萬段。戊午,遣使分道巡撫:宰相來恆河南道,薛元超河北道,左丞崔知悌等江南道。